江苏行(二)——徐州印象

anne

<h3>  徐州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两汉文化发源地,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名胜古迹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作“东方雅典”。</h3> <h3>  想要了解一座城,先要去它的博物馆。早先是在“博物馆之夜”中认识了徐州博物馆,所以徐州的第一站便是它。徐州博物馆是徐州市人民政府在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行宫旧址上建立起来的,由陈列主楼、土山东汉彭城王墓、汉代采石场遗址、乾隆行宫及碑园四个展区组成。</h3> <h3>  乾隆行宫是乾隆皇帝1757年南巡时的行宫,东侧碑园为一组小桥流水、清幽典雅的古代园林式建筑。</h3> <h3>  </h3> <h3>  徐州博物馆的部分镇馆之宝共六件,分别是:金缕玉衣、玉棺、豹形石镇、乐舞俑、错金银鸟饰铜戈和铁札甲。 </h3><h3> 金、银、铜缕玉衣在全国独一无二,其中的金缕玉衣出土时严重散乱,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重新穿缀用掉金丝1576克,该金缕玉衣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年代最早、玉片数量最多、玉质最好、制作工艺最精的玉衣。</h3> <h3> 玉棺出土于狮子山西汉楚王墓,高280、宽110、高108厘米,展出于《天工汉玉》展厅。出土时因漆木早已朽烂,只剩下了棺壁上的玉片,清理出1781片玉片,有三角形、菱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多种形状,分素面、带孔、带玉璧图案三种。大部分玉片背面有朱书文字,记载着该玉片的尺寸与所在位置,这样为修复玉棺提供了方便,复原后的玉棺实际使用了2095片玉片。</h3> <h3>  豹形石镇出土于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展出于《天工汉玉》展厅。汉代在床、榻及室内地面就坐之处通常铺席,人们为了避免起身落座时折卷席角,会在四角放镇。镇通常用玉石或金属制成,做成动物造型,同时为避免镇牵扯到衣物,所以将这些动物做成蟠伏状。</h3> <h3>  乐舞俑出土于驮蓝山汉墓,展出于《俑偶华彩》展厅,这组乐舞俑共有陶俑15件,陶瑟1件,分为乐器演奏与舞蹈表演两组。其中8人乐队分两排跽坐,4人抚瑟,两人击磬,2人吹奏,表情专注,手法各异。乐队前方,7名舞者正在起舞,有单袖上举搴袍舞俑和双手上举身呈S形舞俑两种。</h3> <h3>  错金银鸟饰铜戈出土于翠屏山西汉刘志墓,展出于《金戈铁马》展厅。戈是中国先秦时期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这件铜戈顶部装饰有一只错金银鸟,作回首状。</h3> <h3>  铁札甲出土于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展出于《金戈铁马》展厅,是我国第一套完整复原的西汉铁铠甲,包括铁甲衣和铁胄(头盔),其中甲衣重17.5公斤,胄重4.7公斤,均以麻绳穿缀铁甲片制成。</h3> <h3>  汉代玉器是徐州博物馆的长项,狮子山、北洞山等众多的楚王陵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构成了徐州汉文化最具特色的看点之一。</h3> <h3>  博物馆北侧的土山汉墓是东汉彭城王的墓,可以入内参观。</h3> <h3>  春秋时期帝王殓葬使用在“黄肠题凑”内置棺椁的制度,东汉因柏木采伐不易,逐以石材替代柏木构筑题凑,这种营建帝王陵墓的特殊石块称为黄肠石。彭城王墓采用了大量的黄肠石,范围东西17米,南北20米,每块长宽93——95、高37厘米。</h3> <h3>  彭城王墓有高大的封土,俗称土山,东汉彭城王墓由封土下的彭城王墓、王后墓和封土北侧的一座王室成员墓组成。</h3> <h3>  &nbsp;建筑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城市文脉的体现。&nbsp;户部山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朝天启四年,因山就势,参差错落,以传统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当年为避黄河水患,一些官绅富贾不惜重金在户部山周围择地建宅,现已经修复的古民居有魏家园、余家大院、翟家大院、郑家大院、刘家大院等 5 个院落。<br></h3> <h3>  刘家的刘,与大汉王朝刘邦同宗。刘家大院,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刘向后人聚居的地方。原来刘家有东中西三个院落,现在开放的刘家大院,只是原来刘家大院的中院。</h3> <h3>  翟家祖籍山西,属于晋商,清朝初期刚来徐州时是兄弟六人,经商是晋商的长项,翟家有着自己的由杂货零售起家的创业经历。翟家的衰落始于铁路建设,1908年清政府与英德签订建设津浦铁路合同,翟家参与建设。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清政府被推倒,建设铁路的款项没有拨付下来,翟家只得变卖家产支付欠款,这是翟家衰落的开始。</h3> <h3>  郑家祖居河南,清初因战乱徒居徐州,乐善好施,人称“郑善人”。享誉徐州的郑福隆酱园店,为郑氏家族积累了财富。同治年间迁居户部山,先在山北买下来一座旧院,后又置地建了北院。两院相连,形成四进次第的院落体系。郑家大院位列户部山八大院之中,是名噪州府的名门望族。</h3> <h3>  余家大院,分为东中西三个院落,是户部山东部唯一坐北朝南的院落。余家大院的中院,原来是明代徐州户部分司的官府公署。余家在清初作为安徽歙县茶业商人来到徐州,给徐州的茶行带来生气,在徐州的茶文化发展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和影响。</h3> <h3>  回龙窝历史街区距户部山很近,顺带也不能错过。回龙窝街区始建于清朝,最老的房子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之所以得名“回龙窝”,据徐州市志载,回龙窝因地势低凹,雨水倒流,久积难泄,俗称“回流涡”,后谐其音,美称“回龙窝”。</h3> <h3>  邳州历史悠久,境内大墩子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是江苏文明最早的起源之一。银杏是邳州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邳州境内银杏种植历史悠久,进入邳州的地界就可以看到马路两旁都是铺天盖地的银杏林,以银杏为主打的景点很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选择了最具特色的银杏时光隧道。铁富镇姚庄村的一条乡村公路,因两边银杏相互交织自然形成了“隧道”奇观而被冠名为“时光隧道”。</h3> <h3>  窑湾古镇历史上溯于春秋,自公元618年唐朝建置,已有1300多年历史。古镇西依大运河,东临骆马湖,三面环水,为南北水运枢纽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h3> <h3>  水运的兴盛带动了窑湾工商业的迅速繁荣,在清至民国的鼎盛时期,古镇设有8省会馆和10个国家商业代办处,镇上钱庄、布庄、当铺、商铺等各种店铺作坊360余家。</h3> <h3>  窑湾古镇是商品和财富的聚集地,自古建有完备的防御工程,利用水道作为护城河,各要道口建有城门和炮楼。各交叉口的过街楼互相呼应,构成独特格局。窑湾历史上虽是一集镇,却一镇两辖,地跨宿迁、邳州两县,以界牌楼为界。</h3> <h3>  山西会馆,清康熙初年,一批山西人来到窑湾定居经商,集资兴建了山西会馆,同时在院内修建关帝庙,文革期间关帝庙等部分建筑被毁,2011年重新修复。</h3> <h3>  绿豆烧酒展示馆,又名华棠酒坊,窑湾绿豆烧,宫廷秘方秘制而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始产于明天启二年, 坊内目前仍在生产白酒和绿豆烧酒。窑湾绿豆烧具有白酒之醇烈,果酒之香甜,药酒之功效等特点,有祛湿、舒筋、活血、开胃之功效。</h3> <h3>  宝丰粹典当,中国典当博物馆是古镇现存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比较好的,是中国首家专门介绍典当行业的博物馆。</h3> <h3>  乾隆下江南时在天后宫望月楼吃着窑湾船菜,看到窗外大运河上船来船往,便吟道:“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纪晓岚随口用窑湾的东、西当铺对出绝对:“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h3> <h3>  以山西风格打造的主题客栈三晋别院,集住宿、餐饮、会议于一体。院内环境优美,安静清幽,以土炕、木雕、砖雕、壁画等形式充分展示了浓厚的晋商文化。</h3> <h3>  天主教堂始建于1909年,欧洲哥特式建筑风格,是苏北最大的天主教堂。塔楼上悬挂的大铜钟,每小时报时一次,方圆十余里皆可听到。教堂门窗为罗马彩绘玻璃装饰,祭台上供有天主像,圣母玛利亚像和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圣象,圣堂两边墙壁上挂满耶稣受难图。</h3> <h3>  大清窑湾邮局的前身,是叶竹三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开设在窑湾西大街的“徐天顺民信分局”。里面主要展示了中国邮政演变史、各时期邮票、邮政工具等,门口的邮筒已经成为网红拍照地。</h3> <h3>  江苏略逊于浙江的清新空气和如画山水,但是它铭刻着历史的印记,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而我们只需安静地倚在时光深处,看花开叶落,流年转换,繁华成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