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友情深60年

于芳

<h3>  </h3><h3><br></h3><h3>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前身是北京师大女附中。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优良传统、名师荟萃、人才辈出、闻名遐迩的学校,是无数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教育殿堂。</h3><h3><br></h3> <h3>   60年前的1960年9月1日,我们迈进这所学校,走进初一3班教室。从此52名同学组成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共同学习生活了三年。</h3><h3> 让我们按照当年的学号,回眸一下60年前同学们清纯稚气的面孔吧!</h3><h3><br></h3><h3> 于 芳 周美瑞 盛 汀 邵原子</h3> <h3>  </h3><h3><br></h3><h3> 段冀平 张光穗 周秀良 康晓敏</h3> <h3>  </h3><h3><br></h3><h3> 王金淑 赵 慧 张光秀 汪九如</h3> <h3>  </h3><h3> </h3><h3> </h3><h3> 陈淑芬 姜林风 高 民 杨庆茹</h3> <h3><br></h3><h3> </h3><h3> 黄素梅 安春华 杨淑芝 姚上予</h3> <h3>  </h3><h3><br></h3><h3> 李 筠 孙玉玲 王明宇 吕 千</h3> <h3>  </h3><h3><br></h3><h3> 苏彩霞 金毓珠 马捷莎 崔学玲</h3> <h3>  </h3><h3><br></h3><h3> 董 莹 魏凤琴 费书英 宋彬彬</h3> <h3>  </h3><h3><br></h3><h3> 王静贤 陈丽生 刘香茹 徐嘉玉</h3> <h3>  </h3><h3><br></h3><h3> 佘 靖 熊利利 郭履如 徐 建</h3> <h3>  </h3><h3><br></h3><h3> 赵凤祺 高其琳 孙晓燕 雷淑玲</h3> <h3>  </h3><h3><br></h3><h3> 宋 炜 王秀文 祁毛毛 邓小连</h3> <h3>  </h3><h3><br></h3><h3> 王洪俊 吴兆波 林美兰 刘冀生</h3> <h3>  我们上初中的1960—1963年,正值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时期。照相机在当时是奢侈品,三年中我们只有两张合影:一张是与实习老师在校园的合影,一张是初中毕业后在天安门广场重聚的合影。两张照片成为我们宝贵的纪念。</h3> <h3>  岁月蹉跎,伴随着国家经历的风风雨雨,我们也走过了沟沟坎坎。2007年母校90周年校庆时大家才再聚首,距离1963年初中毕业分别已是44年。我们在母校新、老校门前合影,在附近的石化宾馆会餐。时间未能泯灭我们的记忆,距离不能阻隔我们的友谊。于芳特意定制了蛋糕,“永远的初三3班”7个字饱含同学们对初中班的情怀。</h3><h3><br></h3><h3><br></h3> <h3>  2010年春天,十几位同学在中山公园相聚。春风拂面,春花灿烂,春意在我们心中荡漾,大家仿佛又回到豆蔻年华。</h3> <h3>  2012年母校95周年校庆,同学们不约而同回到校园。大部分同学已退休,不少人当上了奶奶姥姥。虽然青丝染上了白霜,皱纹爬上了面颊,但同学们童心未泯,青春依旧。<br></h3> <h3>  2012年11月,高其琳诚邀同学们到她公司做客,并在莫斯科餐厅宴请大家。初中时我们学的是俄语,同学们酷爱俄罗斯文学和前苏联歌曲。久违的苏氏建筑和俄式大餐,让深埋在同学心底的前苏联情结一下子释放出来,大家不由哼起《小路》《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初中时喜爱的歌曲。<br></h3> <h3>  最令人激动的时刻是2017年9月3日母校百年校庆,为此班级志愿者小组提前两个月就认真组织策划。校庆当天同学们从四面八方回到母校,久别重逢,一见如故,热情的拥抱、亲切的问候胜过任何语言。班里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联欢会,由美丽端庄的周美瑞和睿智幽默的盛汀主持。佘靖的诗朗诵、马捷莎的俄语歌、赵慧的葫芦丝演奏、王洪俊的太极扇、周美瑞的模特走秀、邓小连等同学的“四个小天鹅”舞蹈等节目,尽显初三3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1961年新年同学们曾自导自演歌剧《货郎与小姐》,联欢会上几名当初的演员再现了这个歌剧的片段。虽然她们身材已不苗条,动作也不够协调,但举手投足仍不失当年神韵。《货郎与小姐》是58年前困难时期同学们乐观精神的展示和艺术才华的绽放,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br></h3><h3><br></h3> <h3><br></h3><h3><br></h3><h3> </h3> <h3>  班里多数同学生于1947年,母校百年,我们七十。为同喜同贺,高其琳敬献了三层的特大蛋糕,祁毛毛带来香醇的咖啡。大家举杯高唱《祝酒歌》,祝愿母校越办越好,祝愿同学们身体健康,祝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br></h3> <h3>  </h3><h3> 参加百年校庆的共22名同学,大家在校庆典礼大屏幕前留下这珍贵的历史瞬间。感恩母校的培养,感恩同学的友情。<br></h3> <h3>  母校为百年校庆出版了征文集,收录了于芳的文章《飢馑时代的精神盛宴》。班里参加聚会的同学满怀激情创作诗词24首,由赵慧同学汇成诗集。这些诗文情真意切,表达了对母校的感恩,对初三3班的热爱。</h3><h3><br></h3> <h3> 百年校庆增强了班级志愿者小组寻找失联同学的决心,经过多种渠道想方设法,半年时间又找到10名同学。为尽快与这些同学见面,2018年4月23日大家在山水宾馆聚会,共32人参加。当看到58年未见的几位同学时,大家情不自禁,正如盛汀在百年校庆诗集中说的“相逢都是缘,相知都是愿。相逢相知初三3,暮年友谊添新篇”。<br></h3> <h3><br></h3><h3><br></h3><h3> </h3> <h3>  2019年4月23日,整整一年后,同学们又欢聚在陪伴我们成长的北海公园。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那么亲切和熟悉,琼岛春阴为我们遮阳,太液湖水静听我们交谈。汪九如触景生情,吟诗一首:<br></h3><h3> 百花争艳四月天,</h3><h3> 柳丝垂连白塔前。</h3><h3> 鹤发同窗依童趣,</h3><h3> 嬉笑欢乐续华年。</h3> <h3>  游园意犹未尽,同学们又转移到北新桥姚记炒肝餐厅,边吃边聊。家住河北邢台的魏凤琴坐火车专程赶来,给大家带来大大的惊喜。同学们嘘寒问暖,推杯换盏,叙旧谈新,热闹非凡。赵慧有诗云:<br></h3><h3> 炒肝姚记有京味,</h3><h3> 美酒珍馐尝百鲜。</h3><h3> 岁月峥嵘成往事,</h3><h3> 闲来茶语话松年。</h3> <h3> 带来惊喜的不止魏凤琴,远在大洋彼岸的康晓敏,每次听说初三3班聚会,都通过微信表示庆贺。她因定居美国又身患重病,不能回国参加聚会,但她思念每一位同学。同学们也十分牵挂她的身体,衷心祝福她早日康复,期待与她在北京见面。<br></h3> <h3>  历次参加聚会的同学中,邓小连、杨庆茹和马捷莎特别令人感动。邓小连患有癌症,杨庆茹和马捷莎只能靠拐杖或轮椅行走,但她们每次都克服困难参加。邓小连在微信里说:“初三3,我们的班,我们的家!我们要珍惜每一次聚会,因为她凝聚着我们所有同学的真情,凝聚着对少年时代的怀念。我珍惜这段时光,珍惜这段友谊,永远的初三3班!” 张光穗同学从小腿脚有病,她渴望参加聚会,又怕给同学增加负担。她说:“我庆幸自己是这个团结友爱集体中的一员,虽因身体不好不能前往共聚,但有照片、微信、美篇等形式,看到整个聚会场面,共享欢乐,共忆美好时光,知足了!”<br></h3> <h3> 除有些同学虽联系上但没有加入班群外,还有6名同学失联,她们是 段冀平、李 筠 、 孙玉玲、刘香茹、赵凤祺、郭履如。亲爱的学友你们在哪里?可知无论远在天边还是近在咫尺,大家都牵挂着你们,盼望着你们早日回归初中班集体。</h3> <h3>  最令人惋惜的是5名同学已远离我们,她们的音容笑貌犹存,与大家的情谊永在。亲爱的学友你们安息吧,你们只是先行,以后在天堂我们还是同学。5位去世的同学是:<br></h3><h3> 费书英 高 民 张光秀 陈丽生 黄素梅</h3><h3> </h3> <h3>  班级志愿者小组以联络同学、发展友谊为己任,甘愿付出,不求回报。每次聚会看到同学们的笑脸,小组成员就非常满足。同学中有行政高管、高级专家、劳动模范、企业总裁等,更多的是普通一兵,回到初三3班就是同学中的普通一员。维系这种平等、真诚、纯粹的同学关系,发展弥足珍贵的友谊,就是志愿者小组心甘情愿并努力工作的原因。<br></h3> <h3>  60年一甲子,我们从花季少女变成古稀老人。岁月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容颜,我们内心依然年轻,依然充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每个人的生活都显示着老当益壮的风采。初中三年给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这是滋养我们的精神食粮,它激发我们更加自信自励。初三3班,我们友情的港湾,我们前进的风帆,我们永远的家园,让我们千万次地说——<br></h3><h3> 初三3班,我们爱你,爱到永远!</h3>

同学

我们

母校

校庆

初三

聚会

邓小连

大家

百年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