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的自由书

晓明印记

<h3>  哈德市场每周一周四开放,我连续两个礼拜在这里徜徉徘徊,与向女士的不期而遇和几次交谈让我对她产生了兴趣,我专门等待向女士的到来和她在一起谈天说地说起曾经的当年还有她的心路。<br /></h3><h3> 来自长沙的向女士在这里有两个摊位,一个摊位一天租金20英镑,经营来自中国的面纱和围巾,购买者主要是当地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女人。售价很便宜,根据面料的不同, 1—3元一条,印巴女人只挑款式颜色不讲价,她和我聊天并没有影响做生意,购买者络绎不绝,在我和她聊天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她收入了大约30英镑,没有一个人讨价还价。 她说这种面纱在国内根本没有人用也没人买,成本不到1元人民币,在曼彻斯特市批发价人民币1.5元,在这里卖1英镑,而且需求量特别大。</h3><h3> 在和她交流中我注意到了周围几个摊位的商品价格都是整数,所以我想英国人的商品交易简单透明容易计算,而中国市场的商品价格层次过多计算复杂,也许是国情的差别,但是我想将来的发展应该是取消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这是大势所趋。</h3><h3> 她在曼彻斯特市场也有两个摊位,也是每周两天,平均一天400英镑销售额,年均盈利5万英镑左右,每天的利润大约为100英镑。我为她算了一笔账,她每个月实际收入大约3000英镑,约人民币2.5万元,这在国内也是一个比较高的收入。<br /></h3> <h3>  向女士大学毕业后在国企工作,后来国企破产而下岗,她感到沮丧看不到未来和希望,而当初她的那些同学都羡慕她能够进入国企。<br /></h3><h3> 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工作后,面容姣好的向女士不乏追求者,但军人家庭出身的优越和出色的才华让她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而国企破产后的境遇又让她极度失望。到国外发展走移民之路成了她唯一的选择,她一直在等待机会,寻找着一切可能出国移民的渠道。</h3><h3> 功夫不负有心人,六年前她在网上认识了英国人史蒂文,不到十天史蒂文就来到中国向她求婚,她忐忑不安小心翼翼的和爸爸妈妈说起来出国移民说起了她婚姻说起了史蒂文,爸爸的一句话让她彻底放下了一切。他爸爸说,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这让她放下了所有的牵挂,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随着这个男人来到了英国并在教堂和这个男人完成了对她来说最重要的仪式——婚礼。</h3><h3> 她移民了,成了英国公民。<br /></h3><h3> 她说在英国脱欧投票中她赞成英国脱欧,所以才有了英国超过半数的微弱优势决定英国脱欧,同时导致了首相下台。我想到我们几十年受的教育是我们是主人翁,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把自己当成国家的主人呢?</h3> <h3>  向女士48岁,自己没有孩子。<br /></h3><h3> 史蒂文已经退休,两个孩子成家都不在身边,前几天向女士请孩子们吃中国餐,孩子们都说好吃,吃完饭后孩子们都各自到台前结算自己的费用,她说这就是英国家庭的生活方式,永远是AA制。<br /></h3><h3> 每天早上史蒂文开着大奔驰车把向女士和货物送到市场,下午接向女士回家,每次向女士向他支付50英镑。她对我说他这样做心里很平衡,因为史蒂文付出了劳动,包括家里的水电费她也要支付一半,每天回家后史蒂文烤肉吃西餐,她自己炒菜吃中餐,两个人互不干扰相安无事感情甚好,当然也不乏浪漫的出游和度假,费用也是AA制。她说星期天和老公出去游玩她付了一半的汽油钱。</h3> <h3>  我问向女士中国怎么办,遥远的东方还有她的爸爸妈妈和她的同学朋友,更有她割舍不断的乡情和萦绕于怀的乡思,我看到向女士的眼眶湿润了,我们俩相对无言不知道说什么好。我知道她已经和这个国家融为一体,因为这里有她的家庭还有她在市场里面的几个摊位。</h3><h3> 她说英国很平等很简单,她需要生存需要发展需要挣钱,她已经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是放下一切,因为从她决定的那天起她已经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只能前行。</h3><h3> 她老公接她來了,對我要求的合影很熱情,典型的一派紳士风度。</h3><h3> 前几天向女士在微信上告訴我她準備十月份回長沙看望父母,希望在北京見面讲讲她的心路。我想那一定又是伤心的敘述,我说耍把她的故事讲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也是她希望的。</h3><h3> 期待着北京相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