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35年</h3><h3>11月13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出生于书香世家,12岁从外祖学习甲骨文,钟鼎文青铜器考证,开始阅读文史,古诗词,并师从周南陔先生学习古籍,诗词,敦煌文献等</h3> <h3>1954年</h3><h3>19岁</h3><h3>投考中央美术学院五年制本科:</h3><h3>在校期间历受名师指导:李斛,艾中信,董希文,吴作人,王式廓,李可染,马克西莫夫等。</h3> <h3>1955年</h3><h3>20岁</h3><h3>学习油画并进行插图和连环画的创作,</h3><h3>开始对美术理论,文史进行钻研,也开始对《清明上河图》一画的详细考证。</h3><h3>1957年写出第一篇论文,</h3><h3>并开始构思中国界画,《矾楼夜市》后来成为本人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h3><h3>。受到美术史老师王逊先生的赞许,</h3><h3>奠定了日后影响张孝友一生的艺术活动的基础。其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50年而不辍</h3> <h3>1957年</h3><h3>22岁</h3><h3>受到政治运动和“大跃进”的冲击,在美术学院的学习基本停止,大部分时间在首都钢铁厂,农村,水库等地劳动。</h3><h3>毕业前由于中央十大建筑之一的革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绘画创作任务紧急才与靳尚谊到井冈山,瑞金老苏区写生,创作了红军革命题材油画,《艰苦岁月》被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h3> <p>1959年</p><p>24岁</p><p>以优异成绩毕业,直接被留校任教,分配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教。</p> <h3>1960年</h3><h3>25岁</h3><h3>和张振仕先生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马,恩,列,斯,毛巨幅油画像和天安门城楼正中毛主席巨幅油画像(因该画像头部略偏,故有一耳看不见,文革中因此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长期受到严重迫害,直至1978年才拨乱反正);</h3> <p>张孝友老师创作的这幅《开国大典》目前在上海博物馆悬挂!</p><p><br></p> <h3>1981年</h3><h3>46岁,</h3><h3>创作了《敦煌礼佛图卷》,《飞天图卷》,《唐乐舞图卷》等白描长卷,在上海,北京,西安等地展出后轰动一时,被多处印刷成册,达十七万册,流传极广,并被大量复制成工艺品。(其最大刺绣品长达30米,列入世界之最);</h3> <h3>1994年</h3><h3>59岁</h3><h3>完成首张工笔山水界画《梦江南》(84×170cm),是形成以古代宫殿,阁楼,建筑题材和以传统山水,写实的结构。西画焦点透视学结合的独创艺术风格的早期作品。</h3><h3>在中央工艺美院展出后颇受好评。白雪石,尚爱松等先生认为直追宋人。继承了清代袁江以来界画的最高水平;</h3><h3>同年完成绢本小幅人物画《李白春宴桃李园序图》,在学院建院35周年画册上刊出,后高价售出,捐赠给学院,有吴冠中先生亲自签署收藏证书。</h3> <h3>1996年</h3><h3>61岁</h3><h3>完成代表作巨幅绢本界画作品《凡楼夜市》,(120x240cm)为近现代绘画史上,宫殿界画这一画科中无与伦比的杰作。已故鉴赏家史树青先生以“国宝称之”,并表示应该由国家美术馆的收藏。</h3> <p>1998年</p><p>63岁</p><p>中央电视台专题片详细介绍播出《矾楼夜市;》完成白绢山水画,《李白秋浦高会图》(84✘185cm)在由杨振宁,吴冠中于中国美术馆主持的以“艺术与科学”为主题的大型美展中评价极高;</p> <h3>2001年</h3><h3>66岁,</h3><h3>《北京日报》以大字标题“惊世之作”报道《矾楼夜市》,被誉为“”数十年所未见的旷世之作”</h3> <p>2002年</p><p>68岁</p><p>构思完成,以清代江南水乡城镇为题材的长卷,工 笔 人 物 大 画《南 乡 旧 梦》(84✘4250cm)的水墨线描大稿(至今没有发表过)</p><p>次年完成彩色绢本工笔正稿,共历时两年多,此画问世后,多有媒体刊载,香港亚洲卫视专访,对此画做了介绍和重点推出,后来在中央科教台和中央电视大学编播和出版的张孝友界画系列光盘中,详细介绍了此画的创作历程;</p> <p>2004年7月30日,国家邮政局为张孝友老师发行《神话-八仙过海》小型张1套1枚,面值6元,这是中国邮票发行史上首次发型的异性特种邮票</p> <h3>2006年</h3><h3>71岁</h3><h3>应中央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大学之请,做《清明上河图和华夏文明》的专题讲座,五十分钟节目,已成为“十一五”国家古代文化二十个重点专题之一推出;</h3><h3>张孝友鉴于当前五十年以来学术研究,史学界对《清明上河图》研究中存在大量的严重欠缺和谬误,甚至重大的基本错误,而数十年不能正确纠正,专家学者不能解释疑难和悬案,张孝友经过五十多年专题深入严谨的钻研,以期改变当前学术界这种万马齐暗的空白局面,已详细的史实考评书写,整理一本二十万字左右的重要学术著作《详考清明上河图》(暂名,正在写作中)</h3><h3>张孝友编撰,主讲的《清明上河图与华夏文明》入选“十一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选题,同时作为中国文化专题讲座的篇章之一,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br></h3> <h3>2007年</h3><h3>72岁</h3><h3>作品《李白秋浦高会图》被人民大会堂收藏,陈列在山西厅前方,该作品出版在1959—2009年人民大会堂建成五十周年纪念的《人民大会堂珍藏书画》专集里;</h3><h3>同年入选,由中央电视台CCTV—2《艺术品投资》,《收藏》等27家业界核心媒体主办的“艺术之巅——强势媒体年度推荐书画名家;</h3> <h3>2008年为汶川地震捐献作品</h3><h3>2010年</h3><h3>75岁,创作了《江楼揽胜》《潇湘楼观图》,并应人民大会堂之邀请创作了长达六米五十,高一米二十的大幅宣纸本的较工细的山水写意画,《南乡春廖廓》今已收藏于人民大会堂</h3> <p>2011年 张孝友先生在国家图书馆讲演中论证到:中国古代隋唐运河和元明清运河是不相同的两条运河,并对其年代和历史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图示,第一个指出了申遗中被误解的问题并进行了解答</p> <p> 2014年</p><p>79岁,已写意画为主,大多为四尺斗方,精品迭出,同时参加了国内北京和地方(郑州,苏州)等地,在北京应斯洛克大使馆大使之邀,在大使馆展览了作品展,即代表团去斯洛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由中国驻斯大使协助。斯洛伐克文化部长主持,与文化部展厅举办了画展,并和当地美术界进行了艺术交流,并参加了斯,捷,克,奥地利的著名景观和宫殿等</p><p>在这些年中,张孝友经常做一些社会活动,曾参加画家代表团赴广州军区八一建军节慰问活动,四川汶川地震救灾捐献活动等,多次活动履捐献作品报答社会,党和人民的恩情;由于张孝友深感自己年事已高,界画一门是自己退休以后重点研发的工作,所以并没有直接带出“徒弟”“研究生”一类的传承人来,为了不使技法重新失传;</p><p>(300年以来是唯一的技法传承人)在2008年前后在中国电视大学,中央电视台科技台合作下,历时两年许,录制了张孝友全部的山水界画作品和画稿,并进行了技法示范和公开了一些自己研究出来以失传的技术,材料方法和配方研制,出版了一套六张(每张50分钟)关于界画的光碟,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多次,之后又出了他的写意山水画的一套教学光碟,向青年一代完全公开了他的艺术技法,虽然退休多年,仍不忘他自己是一个人民教师,一个一生把自己的艺术成就,教授给年轻一代的天责</p> <p>3月,从敦煌出发“思路明珠的复兴与创新美术作品展;</p><p>3月18日 至5月9日在安徽博物馆展出,2015年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p><p>7月30日 至8月31日,在浙江省绍兴博物馆展览,为201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p><p>11月1日 至11月30日,在云岗美术馆举办展览,2015年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p><p>张孝友老师这一生为人低调从未为自己宣传!所有的展览,名头都不是老师所追求的,从小的革命精神成就了老师大起大伏的一生后还能享受平凡!</p><p>无论遭受迫害还是享受荣光,他的一生只为教育事业,艺术的追求,传承界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