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交大这所穿越了三个世纪的学校,经历过中华民族从清朝到新中国的历程,见证着历史,更承担着他的责任。</h3> <h3>校门是校友后来捐赠的,保持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也一直在强调着中西合璧的理念,进入这个校门都不会忘记我们依然是龙的传人。</h3> <h3>在中心广场上遇见老建筑保护揭牌仪式,算是见证了交大的一个历史时刻,毕竟能够跨越百年依然保持在原址的校园并不多,而那些建筑就是见证。</h3> <h3>这座图书馆已经有超过百年的历史,现在仍在使用,不过不再是图书馆,而且校史馆和档案馆。</h3> <h3>他旁边就是百年树人的假山,也在告诉着人们交大的教育理念</h3> <h3>漂亮的廊柱应该是代表少女的科林斯爱柱式,或许代表着学校的勃勃生机和学子们的美好青春,而这个三层混合结构建筑算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建筑风格,也是少女的另一种唯美</h3> <h3>大楼的平面设计为“山”字形,整体比例对称,但不同角度在阳光和周边树木映衬下,但也有不一样的感觉</h3> <h3>还有很多的细节值得慢慢体会,立面楼体上的山墙,二楼主窗的拱形,二楼露台的水泥花扶栏,还有许多巴洛克式的雕塑</h3> <h3>当时图书馆的启动经费是唐校长向黎元洪大总统申请到的三万元,其余也是1916级毕业班学生为纪念建校20周年发起社会各界共同捐款,无锡荣氏兄弟捐资一万元,最多,学校也曾建荣熙泰铜像,可惜后被毁,但交大人饮水思源的情怀从来没变过。</h3> <h3>不同时候的阳光也会给她增添别样风情</h3> <h3>沿着楼梯,走到三楼</h3> <h3>开始关于交大校史的历程,也是开启几代交大人为国奋斗历史。</h3> <h3>图书馆后依然可以看到有着最初记忆的校名石碑,在石子路上仿佛让人回到三个世纪前的校园</h3> <h3>中院就是最早的高中部,其建筑风格也与图书馆类似,他上面还有南洋公学的牌匾,也是古风十足。</h3> <h3>旁边就是新上院,所谓上院就是当初的大学部,而新上院则告诉我们这个建筑是1954年后在原址上重建的,所以其简洁大方的建筑也是那时的特色</h3> <h3>这里有当初最大的礼堂,还有创办学校盛先生的铜像。</h3> <h3>这个工程院居然也是邬达克的作品,原来2层,第三层是后加的。看来邬达克对于学校的设计也有自己的理解。</h3> <h3>总办公楼,也是学习领导办公或是接待重要人物的地方。</h3> <h3>旁边就是体育馆,可见当时对体育的重视。而现在体育馆后面有了更大的地方让学子们尽情挥洒青春的汗水。</h3> <h3>校园当初的设计就是按照英美大学的方式,十个主要建筑在学校广场的四周,呈四方形。</h3> <h3>而最后一面则是交大人对烈士的纪念,只有走出校门就会路过这里,也是一种校史和爱国主义教育。</h3> <h3>更多老建筑与学校的发展就在这里。</h3> <h3>离开学校,看着阳光下的校门,仿佛我们也超越了三个世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