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23日,中英双方签订《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26日,中英订立军事同盟,决定中国国民政府编组远征军赴缅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1941年12月25日,中国远征军第六军93师277团由云南滇南西双版纳勐海打洛出发,28日到达缅甸掸邦境内的勐勇,成为了第一支进入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部队,1942年初,第五军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在戴安澜将军的率领下由国门畹町进入缅甸协同英军作战。 1942年2月中旬,中国远征军第六军49师、93师进入缅甸景东地区,第六军负责掩护整个远征军的左翼。这自1894年7月25日“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 “中国远征军”这几个字在十八年前我在上高中二年级时、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教材上第一次知晓他,当时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1942年初,中国政府先后派出10万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戴安澜将军率第五军第200师作为先头部队从国门畹町出境入缅。后因英军方面不配合导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之后中国远征军撤退回国途中翻越茫茫原始丛林---野人山,第200师主力在丛林与日寇第18师团激战中戴安澜将军不幸中弹壮烈殉国。这是我对“中国远征军”有了初步的了解,而课本教材上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的大会战、大战役的描述也仅仅是一笔带过而已,以至于中国远征军在时隔两年后的1944年滇西、缅北进行大反攻这样的大会战我们都无从知晓。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大反攻是整个中国抗日战争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抗战胜利后,由于日本以失败的结局而告终,中国又经历了政权的更迭,发生在云南,印缅这样一段重要历史事件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而“中国远征军”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是在时隔多年以后的2009年,当时在网上浏览新闻网站时,一条新闻头条“中国远征军滞留缅甸老兵回家”,而组织这次远征军老兵回家活动的发起人是孙春龙老师。在这之前我曾听家里的老人说过抗日战争时期有老人当年曾到缅甸抗击过日寇,我的家乡是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而黔南州州府都匀是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前身(税警总团)所在地,1942年2月27日,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在孙立人将军的率领下从贵州都匀出发,出征缅甸抗击日寇。这支英勇善战之师在缅甸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解救出7000多名英军官兵、传教士及记者等,取得仁安姜大捷,在1944年的缅北大反攻中这支军队更是以勇猛著称,速战彻歼日寇精锐之师团,为大反攻的最终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为补充兵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在“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严令政策下家里有三位老人先后被抓壮丁入伍抗战,第一位是堂公(爷爷的堂弟)名叫罗景楠,大约在1939年左右被抓入壮丁,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每一位上战场的士兵、都有一位等他回家的母亲,可是老人的母亲再也没有等到她儿子的归来”,至今仍不知老人的魂在何处,第二位是姑公(爷爷的亲妹夫)名叫陈启学,老人在1943年4月被抓壮丁入伍抗战,据悉老人当年曾参加远征军入缅作战,抗战胜利后国共战事爆发,之后老人随蒋到了台湾,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海峡两岸开通三通政策后老人先后回过大陆老家探过两次亲,老人回台不久后就病逝了,后来老人的骨灰也寄往大陆老家安葬,正所谓“落叶归根、荣归故里”。第三位老人是二舅公(奶奶的亲二弟)名叫陈启贤,老人于1943年6月被抓壮丁入伍抗战,在贵阳随部到广州培训一个月,之后随部队调往云南昆明集训数月并编入中国远征军,1943年冬,缅北大反攻打响,二舅公随部队调往缅北战场与日寇欲血战斗,据老人生前的片言回忆讲述中,当年在缅北战场上他所在部主要是侦察机场敌情,并参加缅甸密支那机场争夺战,由于中美盟官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日军很快处于下风并被彻底歼灭,夺取密支那机场为缅北大反攻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二舅公随部队调往东北地区驻防,国共战事爆发后不久老人所在部队起义投诚,因不愿看到国共兄弟间相残、老人离开了部队经过千辛万苦、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阔别数年的家乡。老人在运动中也未能幸免,几十年来默默的承受着一切,直到九十年代末快要离开人世时才对亲属叙说着当年他曾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的抗战经历,二舅公生前未能细说他当年参加抗战经历的全部经过是与那特殊的时代背景有关的。怀着对抗战英雄的崇敬之情,在共和国70华诞大庆期间,我在贵阳志愿者吴玲大姐等人的陪伴下有幸拜望到这位经历过九死一生的97岁高龄的中国远征军健在抗战老兵汪再祥老爷爷,汪老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参加过1942年第一次入缅作战以及后来的缅北大反攻,希望能从汪老当年参加入缅作战的经历探寻到二舅公所部在缅北的一些抗战足迹。汪老虽然年事已高,但老人家的思维清晰、记忆力好、身体也不错,汪老前两年还随黔籍志愿者慰问团一行到滇西慰问战友,拜祭阵亡将士,说到动情之处老人流下了热泪,在场的每一位无不动容,通过汪老的讲述使我们对中国远征军、对当年那段烽火的抗战岁月有了进一步的认知。谈到“中国远征军”我们还得从1941年的第三次长沙会战说起。笔者根据拜访当事中国远征军抗战老兵及相关史料来还原这段让中国人民“杨眉吐气”的抗战史。</p> <p>这是二舅公当年参加抗战时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了,其他的衣物、证件等在文革中已全部被收走并销毁掉了。</p> <h3>税警总团创始人---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图中穿黑衣者)</h3> <h3>孙立人将军与军训的官兵。</h3> <h3>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都匀一中老校区的孙立人将军雕像。</h3> <h3>二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对东方主战场中国抗战的评价。</h3> <p>1941年12月24日至1942年1月15日,正当第三次长沙会战正打得难解难分,战场上急需的武器弹药早就装上了飞机等待起飞,可是这十几架运输机却没法起飞,为什么呢?没有燃油了,那么这些急需的燃油在哪儿呢?很远,远在两千公里外的缅甸仰光,在外国,麻烦的是不光飞机没有油了,弹药也严重短缺,当时占据岳麓山阵地的第九战区炮兵第一㢳在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炮弹打光了,第九战区长官急电重庆请求支援,可重庆方面却回答说炮弹还在仰光待运呢,中国的抗战本来就已经非常艰难,现在军用物资如此匮乏,飞机飞不起来、大炮开不了炮,这仗怎么打?这种局面如果不改变,那中国的抗战必将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而此时的中国所有的出海口都被日军占领,大量的抗战物资已经无法从海路运到大陆,1940年9月,日军占领越南,滇越铁路又被切断了,这样一来1938年修建的连接中国昆明和缅甸仰光的滇缅公路就成了中国与国际联系的唯一交通命脉,各种援华物资在这条路上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因此被日军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日寇急于掐断这条世界对中国唯一的输血管,从而使整个中国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显然日本想困死中国,当时有这样一个估计,假如日军切断滇缅公路,断绝中国同外部世界的一切联系,那么中国国内的各种战略物资储备仅够维持三个月,所以1942年初,日军进入泰国之后,就迅速对缅甸下手了。</p> <h3>滇西人民修筑的滇缅公路</h3> <h3>滇缅公路---抗战时期唯一的一条国际救援通道</h3> <p>飞越驼峰航线</p> <h3>国民政府中央飞机制造厂由浙江杭州依次内迁到武汉、昆明,1939年7月1日在今滇缅边境瑞丽市弄岛镇雷允正式建成投产,图为在缅甸同古开设的分厂。</h3> <p>1942年1月1日,日军第15集团军先以两个师团的兵力分两路向缅甸进攻,一路入侵毛淡棉然后向北推进,一路入侵拔安、沿公路北上,这时候驻守缅甸的英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毛淡棉和拔安相继失守,万般无奈之下英国人终于接受了美国的一再建议,向中国重庆国民政府提出派兵支援的请求,很快国民政府决定组建中国远征军,1941年12月25日、中国远征军军第六军93师277团由云南西双版纳勐海打洛出发,28日到达缅甸掸邦境内的勐勇,成为了第一支进入缅甸的中国远征军部队,第六军负责掩护远征军的左翼。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第5军王牌机械化200师作为先头部队、在戴安澜将军的率领下由国门畹町进入缅甸协同英军作战,中国远征军的组建首先任命卫立煌为司令,可是他没有到任,后来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以副司令的职务暂时代理,然后又任命罗卓英为司令,中国远征军共有三个军,杜聿明指挥的第五军,甘骊初指挥的第6军,和张轸指挥的第66军,总兵力共十万人,这次出兵的主要任务除了协助英军抵抗日军以外,就是要保住滇缅公路的畅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甚至把自己的战略预备嫡系精锐第5军和第6军都用上了。1942年3月8日,蒋介石正式任命美国人约瑟夫.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全权指挥中国远征军,约瑟夫.史迪威,美国陆军中将,毕业于著名的西点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年史迪威第一次来到中国,曾任驻华美军营长、代理参谋长,美国使馆驻华武官等职,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任美国第三军军长,1942年3月8日,史迪威在接到任命后,立即飞往缅甸,指挥刚刚组建两个多月的中国远征军,在这支开赴缅甸抗日前线的十万远征军里边,很多人是投笔从戎的学生。抗战老兵汪再祥汪老,当年的十万远征军中,他是一名普通的士兵,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三省,汪再祥有了和同学一起上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的想法。1922年,汪老出生在遵义县新丹区绿塘河一个贫困家庭,家中有4个哥哥,3个姐姐,他排行第八,小小年纪,父母相继离世,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绥阳中学。1940年秋,得知遵义招兵站招收青年学生的抗日消息,汪再祥激动不已,他立即去找班主任夏都保,表达他想参军抗日的愿望。作为绥阳中学第一个自愿报名参军者,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慎重地宣布了这一消息,表彰了他的爱国热情。于是年仅17岁的汪再祥参军救国,成为了一名军人。当天中午汪再祥告别了老师、同学,搭乘一辆马车去遵义,9月18日,他们坐上军用卡车开往贵阳,说来也巧合,这个“九一八”是这群热血青年奔赴抗日战场的起点。卡车经过7个小时的颠簸到了贵阳次南门,他们驻进了红塔大院的黔宗祠,到驻地后,汪再祥被分配到无线电营,并接受了培训。培训除常规的军事训练外,重点是学习通讯理论和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汪再祥在训练、学习中格外刻苦努力,取得了军事优等的成绩,获得了两次嘉奖和1次全团通报表扬,从下等兵晋升为下士。</p> <p>1942年3月1日,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200师的先遣部队在中国国门畹町作出征战前动员。</p> <p>1942年,盟军指挥官史迪威将军在同古前线同中国将领商讨军情。</p> <h3>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由国门畹町桥出境入缅。</h3> <h3>滇缅公路国内最后一公里(畹町)</h3> <p>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戴安澜将军发表了两首七绝诗;(1)“万里旌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2)“策马扬鞭走八荒,远征大业迈秦皇。誓澄宇宙安黎庶,手挽长弓射夕阳”。这两首七绝彰显出自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的禀禀威风和豪迈气概。</p> <h3>戴安澜将军黄埔军校照</h3> <h3>戴安澜将军全家福;后排左起王荷馨,戴安澜,前排左起戴澄东、戴靖东、戴藩篱、戴复东</h3> <h3>戴安澜将军、妻王荷馨与五岁的戴藩篱、三岁的戴靖东,1941年摄。</h3> <p>据汪老回忆,1941年9月,经过一年培训的通讯三团移防昆明候令。大部分通讯兵输送到远征军团以上部队。汪再祥被分配到第五军二十二师师长廖耀湘部,中国远征军历时三年零三个月,转战四千多公里的滇缅之战就此拉开了序幕。就在中国远征军由缅甸北部向南部推进的时候,首先攻入缅甸南部的日军在占领毛淡棉和拔安之后,又调进了第18和第56两个师团,开始更大规模的进攻,3月8日,仰光失守,日军开始向缅甸全境推进,牟田口廉也时任日军第18师团师团长,日本佐贺县人,陆军大学第29期毕业,而由他指挥的第18师团是一支臭名昭著,在中国犯下累累罪行的恶魔部队,1937年侵占杭州,1938年侵占广州,1940年侵占南宁,之后这支日军部队在越南接受特殊的丛林式训练,曾参加过太平洋战争中多次战役,在日军作战序列中被称为丛林战之王,这个第18师团还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另一支部队也就是第56师团,号称常胜师团,占领菲宾的就是这股日军,非常擅于打丛林战,而且武器装备精良,师团配备有装甲车、坦克,炮队,汽车、摩托车和步兵等,火力强大,战斗力非常强悍,日军的计划是加上33、55师团用这四个师团的兵力分中、东、西三路向缅甸北部推进,西路的第33师团向仁安姜进攻,中路第55师团、第18师团向曼德勒地区进犯,而在东路第56师团向东进攻直插腊戍,这个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彻底切断中国远征军的回国之路,而中国远征军为了阻击日军,也做了周密的作战部署,中路日军的第55师团和第18师团由远征军第5军负责阻击。杜聿明;陕西省米脂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陆军中将,时任远征军第5军军长,这个第5军的前身是中国国民党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200师,当时杜聿明任师长,1938年200师扩编为第5军,杜聿明升任军长,由戴安澜任师长,戴安澜、安徽省无为县人,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中被晋升为第89师副师长,时任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师长,1939年1月,戴安澜升任第5军第200师师长,12月参加桂南昆仑关战役,苦战一个月、重创日军。而在东路阻击日军第56师团的是第6军,而中国远征军的第66军则固守在曼德勒地区待命,西路进攻的日军是由英缅联军负责对付,这样中路、东路进犯的日军,将直接面对中国远征军。1942年3月8日,中国远征军先头部队第五军第200师在师长戴安澜的率领下,经过长途急行军进入了彬文那同古一带阵地,按照中国远征军最高指挥部的战略部署,200师的主要任务协助英军守住仰光,并掩护全军集结兵力准备与日军决战,但是由于仰光失守,英军不断后撤,200师就成了掩护英军撤退的屏障,因此、同古保卫战就成了中国军队入缅以后第一场大仗,这一仗足足打了12天,而且打得非常精彩。3月18日,日军飞机40多架分三次轰炸同古。</p> <p>1942年3月19日,日军追击英军,踏上皮尤河大桥时,200师设伏的前哨部队突然引爆大桥,并对河岸敌军猛烈攻击,如果说前哨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的话,这一次200师来了个痛快淋漓的火烧倭寇,22日拂晓,日军向鄂克春的守军发动猛攻,但中国军队坚强抵抗,攻击豪无进展,此后,中国军队伺机点燃了鄂克春四周的杂草灌木,一团团围着烧的大火使草丛里的日军拼命向外逃,就这样火烧烟熏,鬼子们嗷嗷惨叫,中国军队的机关枪,手榴弹就在外围等着,出来一个揍一个,根据远征军的随军记录,这把火至少有几百个日本鬼子丢了性命,为了解救同古危急,远征军急调95师增援同古,但因为日军轰炸而被阻于彬文那一带,28号,日军配属的重炮连队到达同古,与此同时,日军善于打丛林战的第56师团抵达同古增援,现在是两个师团也就是说足足有四五万人的日军兵力、加上重炮、飞机轮番向200师进攻,可是直到29号,同古仍然在中国军队手里,就在200师在同古浴血奋战的时候,西线的英军不但没有积极配合作战,反而把卑谬给丢掉了,而且远征军的后续部队也很难跟进支援,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第5军军长杜聿明决定主动放弃同古,第200师的撤退也撤得非常漂亮,神不知鬼不觉,原来在29号晚上,200师的主力就已经在22师的掩护之下撤走了,留下来的只是少量掩护部队,第二天日军的飞机大炮继续对同古狂轰滥炸,等进了城才发现打了半天原来是一座空城,连中国军队一个伤兵都没有找到。当时各大报的记者争相报道,他们盛赞戴安澜师长,说他具有北宋大将军狄青的风范,可是中国远征军拼死守护的阵地却白白地给了敌人,为日军大举北进创造了条件,那么、本来可以打胜的仗为什么又放弃了呢?杜聿明在他后来回忆录中是这样说的,第200师是完成了任务的,遗憾的是以后敌人从毛奇公路向我大后方腊戍长驱直入这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是英方另有阴谋,英方故意耽误运输,我统帅部一切依赖英方,咎由自取,而不该把一切责任委之于前方部队长的,看来、战事失利,把这帐算在英国人头上这倒可以理解,但是说他故意耽误运输有些不可思议,不管怎样、杜聿明是不得已而为之,中线撤退了,那么东线的战况怎么样呢?中国远征军第6军的任务是配合左翼固守莫奇、垒固,但同古失陷后,后撤到雷列姆构筑工事,日军一部分向东枝进攻,一部向雷列姆进攻,远征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率领200师及军直属部队向东枝日军进攻,并于25号收复东枝,本来杜聿明打算集结所属部队继续进攻雷列姆歼灭北犯腊戍的日军,可是这时候的西面的英缅军却出现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西线的英缅军在把卑谬丢掉之后就向北后撤,主力移到阿兰庙一带布防,但是阿兰庙还是没有守住,继续向北后撤,阿兰庙在离仁安姜以南的100公里,这样仁安姜就完全暴露在日军的面前,仁安姜是什么地方,它是中南半岛最大的油田,也是美军油料的主要供应地,周围地区都是沙漠,只有一条公路和伊洛瓦底江水路,4月中旬,日军第33师团以两个联队约七、八千人的兵力沿江北上,攻占了仁安姜油田、切断公路,同时,日军一部阻断了英军的增援道路,致使英军第一师的全部及坦克营一部被彻底包围在仁安姜地区,4月14日,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将军急电中国远征军,请求紧急援助。</p> <p>1942年3月,缅甸同古阻击战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炮兵阵地。</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戴安澜将军率200师官兵血战同古时的训词;“此次远征作战,实为中华民族自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煌煌盛举,更是炎皇子孙雪洗百年屈辱。力惩强寇的堂堂义战,欣逢此战、三生有幸。我们已经浴血奋战了十二天了,全赖诸位和全师弟兄们戮力杀敌,寸土必争,致使日军伤亡五千余人,这样的战绩无愧于我们军人的荣誉,更可告慰国人和我们的父母之邦。虽战至一兵一卒,何憾之有。两百师决心全部牺牲,以报效国家的养育之恩。国民殷切之希望,我等为国家民族战死,事极光荣”。</h3> <h3>1942年3月15日,远征军第200师师长戴安澜报告战况电报</h3> <p>血战同古生死文书;“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按番号先后以团长代之,团长战死以营长代之”。</p> <h3>缅甸同古中国远征军纪念碑,由留驻同古的中国远征军第66军新38师汽车兵杨伯方牵头,当地华人于1951年集资兴建。</h3> <p>2020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之际,中国驻缅甸大使陈海率使馆人员、在缅中资机构代表,专程前往勃固省东吁市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与中国远征军后裔侨胞共同举行向远征军烈士敬献花篮活动。</p><p><br></p><p><br></p><p><br></p><p>雨后的东吁,山川肃穆。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修葺一新,巍然耸立。驻缅甸使馆及各界代表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全体人员默哀并三鞠躬。</p><p><br></p><p><br></p><p><br></p><p><br></p><p>陈海大使致辞说:同志们、同胞们,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深切怀念为国捐躯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站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回首70多年前的硝烟战火,相信大家都感慨万千。今天,伟大的祖国已经繁荣富强,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和平与繁荣是先烈们用热血换来的,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恭申祭告,缅怀先烈。</p><p><br></p><p><br></p><p>巍哉中华,屹立东方。文明灿烂,万里泱泱。近代积弱,列强豪夺。日寇侵华,神州板荡。山河破碎,满目痍疮。志士仁人,齐心救亡。壬午之年,滇缅告急。十万男儿,远征入缅。首战同古,收复棠吉。转战丛莽,血洒疆场。秣马厉兵,再出滇西。孟拱捉鳖,三迤荡寇。芒友会师,腊戌肃敌。寸土必争,履险如夷。松山苍苍,伊江茫茫。三载远征,慨当以慷。浴血杀敌,功成名扬。廿万子弟,忠骨异乡。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p><p><br></p><p>忆往昔,中缅唇齿,友好千年。同心御侮,节义所当。英烈不朽,莫忘国殇。看今朝,百年变局,世事沧桑。和平发展,人间正道。中缅宏业,携手开创。在吾辈,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以邻为伴,命运与共。继往开来,合力图强。山河永固,共谱荣光!</p><p><br></p><p>敬献花篮活动后,大家瞻仰远征军纪念碑和浮雕,参观了远征军东吁阻击战等在缅作战陈列展,并同远征军后裔侨胞进行了交流。当天,受中国驻缅甸使馆委托,在缅中资机构代表和当地侨胞还分别在远征军战斗过的仁安羌、密支那中国远征军纪念设施举行了敬献花篮活动。(中国远征军在缅殉国将士,是指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及1944年缅北大反攻时,牺牲在缅甸战场的远征军将士)。</p> <p>一条公路将缅甸密支那最大的中国远征军公墓割开</p> <h3>抗战时期滇黔线是输送中国远征军、抗战战略物资的重要命脉,图为位于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据汪再祥汪老回忆,当时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师长孙立人部在柏当布防。部队刚进入阵地,坚守电台的汪再祥连续收到两封火急电报,要求支援在仁安姜被日军包围的由亚力山大率领的7000多名雇佣军,当天、中国远征军第66军38师师长孙立人师长率113团近千人星夜前往仁安姜营救,虽然113团的编制是1200人,但除去伙夫、后勤外,真正能打仗的只有800余人,800人他们要对付的是十倍于己的日军,要拯救十倍于己的英军,这是不是有点离谱?但是孙立人将军并不这么看,次日拂晓,孙师长亲自登高观察地形,发现日军兵力不足,尚未形成包围全,趁日军援兵未到,与盟军实施内外夹击, 4月17号晚上,孙立人将军首先对宾河以北的日军发动猛攻,十几个小时后占领渡口,接着就对敌方多方骚扰,使日军不知道援兵兵力的具体人数,19号清晨8点开始,113团对敌人用反复冲击的办法猛攻,日军见援军来势凶猛异常,又听说是整军兵力在增援,士气大落,这一仗一直打到下午三点,最后以歼敌1200名的战果彻底打破了日军的包围圈,收复了油田、解救出英军7000多人,以及记者、传教士等500余人,被解救出来的英军异常激动,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者中国军人连声喊到,“中国万岁”,仁安姜解除脱险,亚力山大感激不尽,盟军各媒体亦纷纷采访报导,远征军声威大振。打了这个漂亮仗的一名指挥官---孙立人,安徽庐江人,美国弗吉尼亚西点军校毕业、陆军少将、时任远征军新编第38师师长,在仁安姜解围战中就是他率领113团亲临前线、指挥营救。因为这次成功的营救,孙立人和他的部下受到了中国、英国、美国三国的嘉奖。那么进入缅甸打了第一个大胜仗的孙立人,此刻最急切想做的是什么呢?新38师在夺取仁安姜之后,孙立人一面掩护英军撤退,一面迅速集中兵力扩大战果痛击日军,准备向南推进,可就在这个时候,孙立人却接到了撤退的命令,由于多方战斗进展不利,史迪威命令孙立人向北后撤,准备曼德勒会战,这样一来,日军再度占领仁安姜,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的战果付出东流,日军占领仁安姜以后,又在4月29号攻占腊戍,然后兵分两路,一周后一路攻占八莫和密支那,至此,标志着中国远征军回国的最后一条通道被完全掐断,另一路沿滇缅公路向中国境内进犯,于5月初推近到怒江惠通桥两侧,中国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宋希濂奉命从滇西和昆明调军阻击日军,最后与日军隔江对峙。</h3> <h3>笔者(左一)在贵阳志愿者吴玲大姐等陪伴下到汪再祥爷爷家拜望汪老(左二),倾听汪老讲述当年的抗战岁月。</h3> <h3>2015年9月,汪再祥爷爷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这是党和国家给民族英雄的最高荣誉。</h3> <h3>图为汪再祥爷爷前些年随黔籍抗战老兵志愿者慰问团一行赴滇西慰问看望战友,祭拜为国捐躯的远征军阵亡将士。</h3> <h3>2015年汪再祥爷爷在亲属及志愿者的陪伴下到云南腾冲猴桥镇猴桥口岸中边境界碑,图为汪老在武警官兵的搀扶下在边境界碑眺望缅甸,眺望当年曾经欲血奋战的缅甸战场,算是重走一回当年的抗日战场。</h3> <p class="ql-block">孙立人将军获荣誉勋章</p> <p>1944年,远征军驻印军在缅北丛林与日寇血战。</p> <p>青年时期孙立人和父亲孙熙泽</p> <p>孙立人将军与蒙巴顿将军</p> <h3>仁安姜被解救出来的英军士兵和中国远征军士兵合影</h3> <p>在清华大学时的孙立人</p> <p>留学期间的孙立人将军</p> <p>晚年时期的孙立人将军。</p> <p>中華孫立人将军研究會第一次籌備會在台北順利召開。由孫立人將軍次子孫天平先生和台灣安徽同鄉會會長王正典先生主持,由孫迪先生策劃主辦。中華孫立人研究會第一次籌備會在台北順利召開。由孫立人將軍次子孫天平先生和台灣安徽同鄉會會長王正典先生主持,由孫迪先生策劃主辦。</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这样一来,中国远征军计划的曼德勒会战落空了,英国人认为固守曼德勒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决定放弃缅甸,退守印度,于是接下来的就是中英联军大撤退,精心策划的曼德勒会战胎死腹中,中英联军全线大撤退,这标志着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了,全线大撤退回国的路都断了,往哪儿撤呢?因为按照史迪威将军的命令,全军都撤退到印度,那里是英军的大后方,可是中国的最高指挥官杜聿明却不大愿意,在他的回忆录中,杜聿明是这样回忆的,我召集各部队长及参谋长商量后,决心仍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向国境撤退,当时各将领均无异议,蒋介石这是叫他撤回国内,可是,所有回国的后路都被日军切断,怎么撤?往哪儿撤?看看作战地图,杜聿明突然想到一条不是路的撤退路线----野人山,又名胡康河谷山,位于中国和缅甸印度的交界处。1942年5月初,杜聿明率部进入了野人山,由于是雨季电台受潮以后无法同外界联系,在原始森林中仅能靠指北针估计方向,还要应付日军飞机的侦查轰炸,常常要迂回躲避、因此行军非常缓慢,更麻烦的是野人山是没有食物的,虽然进山以前每人都带了一袋粮食,但很快就吃光了,粮食吃光了就杀战马,战马吃光了就逮野兽,连野兽都抓不着了就煮皮带,但是这些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于是很多战士就开始在山上摘野果子吃,可野果子很多是有毒的,这样被毒死的、饿死的战士不计其数,但是最可怕的还不是这些,而是热带雨林巨大的蚊子和吸血蚂蟥,远征军老战士朱锡纯亲身经历了野人山撤退的全过程,据朱老回忆,蚂蝗钻到你皮肤里你不知道,有好多钻到他那个肾袋里面去了,这个他的心脏里面都有的,后来慢慢的路上死人就很多了,死的人也特别奇怪,就是在那里坐着抱着个枪就这么死了,病愈流行,有一个地区那少说至少两三百公尺没有断,死人尸水都是黑的。因为基本上没什么东西可吃,很多战士经常饿得头昏眼花,<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走着走着就倒下了,人一倒下,成群的蚊虫就会扑上来,据老人讲,野人山的蚊子可不是我们所见的蚊子,它个头就有铜钱这么大,这么厉害的蚊子扑上来,很快就会把人身上的血吸干,还有很多战士走累了抱着枪坐下来想歇一会儿,可就在这种时候,成群的蚂蟥就会悄悄地爬到身上来开始吸血,吸着吸着人就婚过去了,直到最后把身上的血全部吸干,当时所有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够活着走出野人山,据朱老回忆,他的战友李国良在临终前向他托付了一件事,第二天他讲;“完了、我不行了”他的肠子穿了孔,我呢现在有个女朋友,原来是青梅竹马的,他现在在云南大学读书,还写了一首诗给我,口口里念的,他写了个地址给我,我那时无心看,就揣在口袋里面,李国良写给女朋友的诗是这样的;联军北断归路,投笔从戎志未酬,革裹尸还犹自愧,流亡何语谓班候,没想到战友的嘱托,后来成了朱锡纯一生最大的遗憾,两个多月以后,当朱锡纯走出野人山到达印度的时候,男儿有泪不轻弹啊!战友委托我的事没有办到,也不能怪我,可是我的东西全部火化了,所有的东西都火化了,朱老得到了政府颁发的民族英雄勋章,却整整哭了两夜,他嘴里一直念叨着那些永远长眠在缅甸野人山密林的战友们,我们那么多要好的战友他们为国家死在那个山里头,现在是骨头都没有了,因为我在野人山见过骨髅,他们对我那个时候的帮助,一想起他们那个时候我连哭了两夜,看到那个民族英雄金牌我就哭了两夜,我就幸运了,得了个民族英雄的称号,他们呢,抛尸露骨,在万里的野人山里面,以后他们的骨头有变成了黄土,叫我怎么不痛心啊!根据杜聿明的回忆录中,这次大撤退伤亡人数是这样的,仅以第五军为例,军直属200师、22师、96师入缅作战时一共42000人,作战中直接伤亡人数7300人,在大撤退过程中,伤亡人数14700人,最后剩下20000人,大撤退过程中在几乎没有什么大战斗的情况下,伤亡人数竟然是战场伤亡人数的两倍多,这其中绝大部分都倒在了野人山的密林里。</span></h3> <h3>戴安澜将军牺牲地----缅甸孟密市莫枚县茅邦村。</h3> <p>戴安澜将军牺牲后,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为其写的挽联。</p> <h3>亲身经历野人山撤退的年轻诗人穆旦写下了一首诗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在阴暗的树下、在急流的水边,逝去的六月和七月,无人的山间,你们的身体还挣扎着想要回返,而无名的野花已在头上开满。那刻骨的饥饿,那山洪的冲击,那毒虫的<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啮咬</span>和痛楚的夜晚,你们受不了要向人讲述,如今却是欣欣的树木把一切遗忘; 过去的是你们对死的抗争,你们死去为了要活的人们的生存,那白热的纷争还没有停止,你们在森林的周期内,不在听闻.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这走过,留下了英灵化着树干而兹生.</h3><h3><br></h3><h3><br></h3><h3><br></h3> <h3>戴安澜将军</h3> <h3>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大撤退中、无数将士倒在了野人山,无数英魂至今未归。</h3> <p>这棋盘左下角有野人山字样,:作野人山驻扎见证吧。</p> <p>当年中国远征军撤退线路就是从这里进入茫茫的原始丛林——野人山。</p> <h3>1942年7月15日,《云南日报》报道戴安澜将军灵柩到达昆明。</h3> <h3>1983年,美国陆军部补发给戴安澜的军团勋章和荣誉奖状。</h3> <h3>缅甸孟密县莫洛山寨莫洛寺前第200师纪念塔全景。</h3> <h3>2013年1月26日的缅甸风和日丽,缅甸掸邦孟密市莫枚县莫洛村的一座寺庙挤满了人。上午8点半,中国远征军第200师重机枪连连长王玉成的儿子王建贵,汽车老兵的儿子王玉顺以及200师远征军老兵的后代李松明、刘绍富,在莫枚县副县长的陪伴下,和从南京赶去的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一起出席中国远征军第200师在缅甸牺牲将士纪念塔开光仪式。这一天,将士们等了71年。纪念塔底座正面镌刻着“在抗击日寇法西斯血战中牺牲在缅甸中国远征军第二百师将士永垂不朽!”。</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远征军都进人野人山,有一支部队就没有听杜聿明的命令,在撤退中第66军于5月初退入永平、下关地区,第6军向滇南西双版纳一带溃败,第5军主力进入野人山区,而孙立人率领的新编38师直接从曼西向印度因帕尔转移,孙立人将军还真不是一般人,他既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命令,也没有听从自己直接上司的命令,而是听了史迪威将军的指挥,带着军队撤到印度。5月底,他的38师全部撤到印度,是北撤部队中伤亡最少的,假如杜聿明将军也听了史迪威的命令,把军队全部撤到印度,那么可以肯定就不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生命葬身在野人山,一到印度孙立人将军他们没想到的是英军将领要他们以难民的身份进入印度,也就是说要缴他们的械,这样的事孙立人将军能答应吗?根本不可能,结果双方就僵持下来了,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孙立人看到了一个人,英缅军第一师师长斯高特,他就是仁安姜解围战中孙立人将军救出的那个英军师长斯高特,斯高特一看救命恩人来了,马上跑到上司那儿说,他可是我的救命恩人,你要缴了他的械,这事传出去我们大英帝国岂不是很没面子吗?再说了,当时他以不到一千人的部队打败了数十倍于他的敌人,救出我一个整编师,现在他是一个整编师7000人,你要想缴他的械,你怎么缴?你就是拿七万人恐怕也剿不了,英军将领听了这个情况后终于想通了,就这样在英军仪仗队鸣炮十响列队奏乐中,孙立人将军带着他的新编38师全副武装进入了印度。</h3> <h3>撤往印度方向线路的部分远征军及盟军</h3> <h3>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后,负责东翼防线的远征军第6军部分兵力撤到云南滇南西双版纳一带构筑防御工事,为1944年滇西大反攻奠定基</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从1942年2月入缅作战,到1942年5月的大撤退,中国十万远征军总共只剩下了四万,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了,没有经过那场残酷战争的人可能永远无法懂得70多年前那些远征军将士经历了怎样艰难,活下来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身后的原始丛林中永远躺着千万个年轻将士的尸骨,中国远征军经过长达两个月的迂回撤退、终于到了印度,经过休整后,不久就改编为中国驻印军,成为日后缅北大反攻的中坚力量,在印度东北部的蓝姆伽,退到印度的中国远征军改编为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当然是孙立人,新一军在印度接受了全套的美国式军事训练,训练的内容是按照美国西点军校的军事教程来进行的。</h3> <h3>孙立人将军</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尤其是专门进行了丛林战的训练,中国驻印军在这里受训,有充足的后勤供应和全套的美式装备,经费都是由美国政府承担。据汪再祥汪老回忆,1942年9月,三十八师从战场退守印度蓝姆伽扩充为新新一军,首批接受美援现代化装备训练,军长由孙立人升任,这时的汪再祥已晋升为连长级台长,由于努力自修英语,不用翻译也能与盟军对话,训练中部队编制进行了调整,一个团设一个高炮、坦克营;步兵武器增加了冲锋枪,卡宾枪、重机枪;后勤运输配备了汽车、摩托车等;由美国提供的军需供给也相当充足。训练中无电通讯增加了“中美合作电台培训”,重点训练英语收发,利于盟军将令不用英汉翻译便各受其令。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新编38师和新22师在孙立人将军指挥下乘着夜色悄悄开出印度,1943年10月14日,中国驻印军向缅甸北部的日军正式发动进攻,新38师的一个搜索连在新背洋以西一个无名高地行进途中首先与日军一个大队突然遭遇,双方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并同时向对方开火射击,激战持续到中午,日军渐渐不支,下午另一连中国士兵及时赶到,两路一起夹击,日军仓皇败退,1944年1月3日,中国驻印军两个师分左右两路向达罗平原挺进,另一个从中国空运来的新30师也到了新背洋担任支援,日军方面第18师团摆出了三个步兵和炮兵联队严阵以待,这个南京大屠杀的元凶之一死到临头了,1月9号战斗打响,双方炮兵均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对方,1月28号清晨、浓雾刚刚散去,从新背洋起飞的大机群就开始对日军达罗阵地实施猛烈轰炸。</h3> <h3>印度蓝姆伽训练基地的中国驻印军。</h3> <h3>中美英联合反攻缅甸方案大纲</h3> <h3>滇西缅北作战要图</h3> <p>由270辆坦克和90辆装甲车在组成的强大机械纵队沿着达罗河谷快速推进,这在中国的抗战史上这是第一场中国人向日本人进攻的机械化战,达罗之战持续了一整昼夜,日军第十八师团被打得落花流水,被迫向孟缓撤退。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逼近缅甸重镇密支那,在这里、日军和中英美盟军将展开一场你死我活的大决战。据汪再祥汪老回忆,他当时受命带手摇电机员和架设天线的5名士兵深入前沿阵地,收发长官部的作战命令和战地战报。这时日寇从越南、泰国增派十五、十八两个师团向印缅进攻,战斗正激烈时,日军的炮弹击中了野外作业的电台,3人当场牺牲,两人重伤。汪再祥被弹片击伤,昏死于血泊之中,后经战地医护人员紧急抢救,用微型飞机把他送到蓝姆珈治疗。汪思念前方战友、战事、遂向部队提交了提前出院的申请。长官部同意批准并将其立即接回,并安排他在首脑机关电台工作。1944年5月17号中午1点19分,几百架满载盟军的部队大炮、装甲车和反坦克武器的运输机从新背洋机场起飞,源源不断地运往密支那,当天,盟军进攻密支那近郊的日军,由于日军援兵和缅甸雨季的到来,激烈的密支那攻坚战持续了将近80天。1944年6月6日,汪再祥收到一份令他终身难忘的的电报,那是盟军亚力山大将军来电告诉孙立人将军,盟军在法国诺曼底成功登录,并开辟了第二战场,东西两线夹攻之势如破竹,德意法西斯的末日即将来临,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新一军,令战斗在印缅战场上的中国远征军士气倍增,歼灭日寇的决心更大,作战更加勇猛。 1944年8月5日,中美联军一举攻克了这座千疮孔的城市,同时收复了孟拱,在密支那决战中日军精锐第18师团全军覆没,就在密支那战役打响的同时,在中国滇西由卫立煌将军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开始反攻,6月4日,攻克腊猛,7月中旬、直逼腾冲城下,经过51天的围攻战斗,于9月14号上午收复腾冲,全歼守城日军2600余人,与此同时,中国远征军另一部向松山展开进攻。</p> <p>孙立人将军在缅北丛林指挥作战</p> <p>远征军驻印军在缅北丛林与日寇血战。</p> <p>二战中国远征军盟军忠魂碑。</p> <p>位于广州市区的新一军阵亡将士公墓。</p> <p>中国远征军在密支那同日军作战</p> <p>1944年3月31日,在缅甸北部的胡康河谷,一名美军士兵弯下腰来给一名中国伤兵员点燃香烟</p> <h3>1944年12月16日,缅甸八莫,被中国三十八师击毙的日军尸首</h3> <p>1944年,远征军驻印军缅北大反攻时俘虏的日军。</p> <p>中国远征军遗骸回国</p>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但是由于松山地形复杂,日军又修筑了四通八达的连环堡,工事异常坚固,中国远征军连续进攻五次都没有把他核心工事拿下来,这时候聪明的士兵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工兵营在松山顶峰日军阵地下30米的深处,挖出了两条地道,构建出两个炸药室,装了足足6吨的TNT炸药,8月20号、一声巨响,日军的核心地堡烟消云散,9月8号,中国军队彻底收复松山,之后,中国远征军沿滇缅公路向西推进,先后攻克龙陵、芒市、遮放,并在1945年1月上旬进抵畹町,对日寇进行包围,1月24号攻克畹町,至此,中国远征军全面越过中缅边境,痛打落水狗、向南追击日军。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滇西)在中缅边境缅甸芒友胜利会师!3月,中国远征军攻占腊戍,至此、缅北滇西大反攻胜利结束。中国远征军开始陆续回国。据中国远征军健在抗战老兵朱锡纯朱老讲述,他说当年中国远征军大撤退中有一位和他一起走出野人山的女护士兵,老人说这个女护士兵不仅是自己的患难战友,还是他的救命恩人,他说他自己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他的有生之年再次见到这位和他一起走出野人山的远征军老战士,这位救过他的性命的女护士兵,可是几十年过去了老人家却一直没能找到她,后经过多访打听和查访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思念了半个多世纪的远征军老战友,刘桂英;1920年生,湖南长沙人,曾任中国远征军新22师野战医院护士,她是中国远征军唯一一位走出野人山的女兵,而今她仍健在,已经是近百岁的高龄。2009年4月5号,安徽省合肥市中国远征军两位老战士在分别60多年之后又见面了。据汪老回忆,1945年8月1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孙立人所部开到沈阳。东北解放后,汪再祥加入解放军,之后随军南下参加地方工作。这位经历过种种人生磨难、九死一生的老兵现今已是97岁高龄,目前汪老身体健康,思维清晰,记忆力好,子女们都很孝顺,儿孙满堂。衷心祝愿中国健在抗战老兵健康长寿!</h3> <h3>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在中缅边境缅甸芒友胜利会师</h3> <h3>现今的缅甸芒友</h3> <p>现今的密支那火车站</p> <h3>1942年5月大撤退中,刘桂英老人是中国远征军中唯一一位活着走出野人山的女战士。</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根据战后统计数字;中国在缅北滇西反攻中共收复缅甸大小城镇50余座,歼灭日寇两个师团大部,击毙击伤俘虏日军25000余人,缴获步枪1万多支,轻重机枪600多挺,汽车600多辆,中国驻印军(缅北远征军)中国远征军(滇西)伤亡也很重,共计4万余人,如果算上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伤亡的6万军人,那么在历时3年零3个月的入缅作战中,共有十万中国远征军将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h3> <p>2020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之际,中国驻缅甸大使陈海率使馆人员、在缅中资机构代表,专程前往勃固省东吁市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与中国远征军后裔侨胞共同举行向远征军烈士敬献花篮活动。</p><p>雨后的东吁,山川肃穆。中国远征军纪念碑修葺一新,巍然耸立。驻缅甸使馆及各界代表向纪念碑敬献花篮,全体人员默哀并三鞠躬。</p><p>陈海大使致辞说:同志们、同胞们,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深切怀念为国捐躯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站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回首70多年前的硝烟战火,相信大家都感慨万千。今天,伟大的祖国已经繁荣富强,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和平与繁荣是先烈们用热血换来的,也是他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恭申祭告,缅怀先烈。</p> <p>巍哉中华,屹立东方。文明灿烂,万里泱泱。近代积弱,列强豪夺。日寇侵华,神州板荡。山河破碎,满目痍疮。志士仁人,齐心救亡。壬午之年,滇缅告急。十万男儿,远征入缅。首战同古,收复棠吉。转战丛莽,血洒疆场。秣马厉兵,再出滇西。孟拱捉鳖,三迤荡寇。芒友会师,腊戌肃敌。寸土必争,履险如夷。松山苍苍,伊江茫茫。三载远征,慨当以慷。浴血杀敌,功成名扬。廿万子弟,忠骨异乡。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p><p><br></p><p>忆往昔,中缅唇齿,友好千年。同心御侮,节义所当。英烈不朽,莫忘国殇。看今朝,百年变局,世事沧桑。和平发展,人间正道。中缅宏业,携手开创。在吾辈,以史为鉴,珍爱和平。以邻为伴,命运与共。继往开来,合力图强。山河永固,共谱荣光!</p><p><br></p><p>敬献花篮活动后,大家瞻仰远征军纪念碑和浮雕,参观了远征军东吁阻击战等在缅作战陈列展,并同远征军后裔侨胞进行了交流。</p> <p>当天,受中国驻缅甸使馆委托,在缅中资机构代表和当地侨胞还分别在远征军战斗过的仁安羌、密支那中国远征军纪念设施举行了敬献花篮活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