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北寻亲记(八)

荷塘月色

<h1>  从林场返回酒泉,我们乘座的是每天往返林场的乡村巴士,每人八元,恰好老常媳妇也要进城,她要去嫁在酒泉的女儿家帮带几天孩子,等车时我见她手里紧紧攥着几张零钞,已知道她的想法,等到客车停稳,我抢先一步上车买了三张车票。等她抢着买时,我已经拿到了车票。刚在她家吃饭时,吃了两块她蒸的老南瓜,觉得味道很正,与以往吃的都不一样,老常说,这是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的品种,去年有几个上海人来这里吃过后直夸好吃,临走还带走了一只。说话间,她媳妇就从屋里拿出一只要让我们带走,我看了下这只南瓜,长的确实有点特别,但还有那么远的路,带只南瓜实在是不方便,也就做罢。临走时老常把盘子里蒸熟的南瓜给我装了一个小塑料袋子,整整让我吃了一天多。</h1> <h1>  老常家不一样南瓜。</h1> <h1>  到酒泉和老常媳妇分手后,客车恰停在一家公园门口,仔细一看,门楣上书写着"西汉酒泉胜迹"几个大字,这不正是西汉大将霍去病以泉水代酒犒劳三军的地方吗?这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既然巧遇,时光又早,我和哥哥便顺道进园一游。</h1> <h1>  这是中国首家公园的记载。</h1> <h1>  在返回的途中,我反复回忆这次西域寻亲的经历,这短短的几天,注定会在我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几天来,经历了许多感激、感动和感慨,同时也伴随着失望、失落和无奈,象坐了回过山车。一路走来,有那么多好人相助,无论是体制内的张掖各局、委领导和工作人员,还是途中遇到的饭馆老板、的士司机、村民老常等等,都热情和友好,对父辈们的遭遇充满深深同情,给了我们尽力的帮助,体现了西域人的纯朴、真诚和骨子里的善良。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行程会打很多折扣,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也目睹了许多传闻中的冷酷和粗暴,如毁掉的墓碑,拉起的铁丝网,拦路的牌子等等,让远逝的苦难又在心中蹂躏一番,凭添一丝阴影。实在让人看不懂,为什么同样都是生活在这方土地,会滋生出两种不同的人格,甚或是让人具有两种面孔,我找不岀也不能找问题的根源所在,父辈的前车之鉴阴影还未散去。好在是权力的傲慢和历史的担当自在后人的口碑之中,抹去遗迹抹不掉的是心中的记忆。</h1> <h1>  此次西域寻亲,一路还算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总体说来不虚此行。但也留下不少遗憾。遗憾对行程的困难事前预计不足,时间不够宽裕。事后才知道明水农场规模很大,怀疑在那里没有发现遗迹是没有找到原来的地方,因为时间关系也没坚持细心寻找。日后再来时,一定要找个当地向导细细查看,还有遗憾是没有来得及向许多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心中过意不去。更大的遗憾是后悔来的晚了,如果能早几十年来,还能见到当年的亲历者,或许还能了解到父亲当年在这里的情况,不会像现在,留下一团迷雾和永远解不开的谜。</h1> <h1>&nbsp; 从大西北寻亲归乡后,我们在预先找好的墓地为双亲举行了合葬仪式。墓址选在哥哥现在生活的小城河南新乡的一处公墓,公墓背依太行山,面临卫河也算是风水之地。父亲的骨灰盒里,装的是从明水农场和jb沟农场带回的泥土,还有仅有的一张父亲与母亲结婚合影拍的照片,哥哥找了一家工艺作坊,让人把影像烤在了瓷器上面。在这之前,哥哥就碑文如何撰写与我商议,我说,父母都是一介平民,不须多写,只为亲人纪念就行,哥哥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我,我想了两天,写下"清风自珍,桂玉流芳"这八个字。首尾取自父母的名字,也是他们一生的写照,父亲一生清贫、清苦、清白自珍,母亲一生山区任教,桃李芬芳,哥哥看了甚觉满意,碑文简洁,不仅嵌入了他们的名字,同时也寓意总结了他们的生平。父亲生前横遭祸端,几十年骨肉分离阴阳两隔,六十年后以这种方式团聚让人不胜唏嘘,虽然多了感伤,但能让父母相聚陪伴,还是圆了我们兄弟姐妹的心愿。父母在天之灵,已可安息。</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nbsp;&nbsp;</span></h3> <h1>&nbsp; 继日,我们难得团聚的兄妹三人一起爬了太行山,我们都曾经历苦难的童年,长大后各自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如今也是聚少离多,兄妹三人如今分别居住在京、沪、豫三地,短暂的团聚已是奢侈的节日。我们一起回忆童年的山乡,回忆同住在这个小城的时光,不禁感慨万千。欣慰的是,我们都走出了老家那座大山,我们的子女也都相继长大,还有的求学定居在美国、澳洲和东京,如果父亲有在天之灵,一定也会含笑九泉。几天前,一位当年与我一起度过几年军旅生活,如今已成著名作家的战友打来电话,说是读了我的前几篇寻亲记后有所共鸣,他说自己有和我相似的童年经历,比我幸运的是父亲活着等到了平反,还说自己发现一个现象,说他认识许多这样家庭的后代都很争气,在很多领域都很出色,如今的状况大多都比较好,我说这可能得益于两条,一是知识的基因遗传,二是童年苦难这所大学,他深以为然。</h1><h1>&nbsp; </h1> <h1>  初冬的太行,柿子红的象一个个灯笼,千年的银杏树披上了黄金甲,我们打小从山区走岀的兄妹三人,边走边叙,回忆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明天送走返京的妹妹后,我也将返回魔都,这个小城,从此便成了我们寻根的处所,成了心灵的家园。</h1><h1> 但愿这样的惨剧永不再上演!</h1><h1> 但愿我们的孩子永远远离这样的苦难!</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