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三皇山位于野三坡、十渡百里画廊的入口处,总面积9.9平方公里。自古以来被誉为“三皇圣地”,是中华民族祖先伏羲(天皇)神农(地皇)轩辕(人皇)的圣地。</h3> <h3>2019年12月8日 我们廊坊青年户外一行14人完成一渡——杜龙沟——三皇山——七渡强驴穿越。</h3> <h3>房山一渡到十渡线路情况我总结一下,如图所示,其中的五渡垭口和七渡九渡垭口是重要交通枢纽,线路可以进行任意组合。从图中右侧的一渡出发,黄色的轨迹可以到达三渡;绿色的轨迹通过清凉谷、仙峰谷到达五渡;红色的轨迹穿越花果山景区到达五渡线路;图中的白线是过七渡、九渡垭口穿越孤山寨景区到达六渡的线路;图中最左侧红线轨迹是过七渡、九渡垭口下万仙沟到九渡十渡的线路;图中的紫色轨迹是过七渡、九渡垭口到七渡的线路。线路强度和难度依次加大。</h3> <h3>我们本次户外活动选择的是难度最大的线路,一渡——杜龙沟——三皇山——七渡穿越,路轨迹如图所示。<br></h3> <h3>8点40分,我们到达涞水县沈家庵村,本次穿越的起点。一渡沈家庵村与北京市房山区一河之隔,是北京十渡世界地质公园的第一渡。</h3> <h3>沈家庵村,根据该村村民几千年代代口口相传,是唐代皇后沈珍珠出家的地方,也是沈家庵村名的由来。</h3><h3> “安史之乱”爆发,沈珍珠被叛军俘获,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沈珍珠的最后去向,一直都是一个解不开的谜题,后人虽然做了很多猜测,但最后都因无从考证而罢休。村里曾有一座沈珍珠庵,可惜,该庵在文革中被拆除。</h3> <h3>村外山坡上的树,全都披挂上一层白霜,像开满了白色的花。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h3> <h3>沈家俺村的百年柿子林,霜打的柿子熟透了,挂在高高的树上。由于今天我们的行程比较长,所以说也就没有耽搁时间去摘柿子了。</h3> <h3>沿着村中主路随弯就曲一直向山里走,会进入杜龙沟,在到达三皇山半山腰的三皇庙之前,会一直沿着这个山谷爬升。</h3><h3></h3> <h3>三皇山曾经是个景区,因为经营效益不好,慢慢的就废弃了,驴友们可以沿着杜龙沟人工修建的登山台阶登山。从起点到五渡垭口前的路都很好走。</h3> <h3>队友走了一段路后,都热身了,不得不集体停下来脱衣服。其实北方冬天户外活动在运动中并不会感到寒冷。</h3> <h3>这是杜龙沟非常出名的挂壁小路。</h3> <h3>驴友们通过时要低下头,很容易碰到头。</h3> <h3>杜龙沟里的一条冰瀑,成了凝固的“飞湍瀑流争喧豗”。</h3> <h3>房山一渡到十渡,沿着拒马河大约长20公里的一条河谷,是中国北方唯一一处大规模的卡斯特岩溶地貌。</h3> <h3>房山地区的峡谷在地质上是典型的冲蚀嶂谷地貌,这一点,在杜龙沟中体现得可是淋漓尽致。还有本次行程会经过七渡孤山寨那条风景沟,和杜龙沟一样,沟谷中的河床为完整的岩石基底,被地质学家选定为地质科普旅游的示范基地。</h3> <h3>山谷到处都是这样光溜溜的水断崖,是石灰岩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亿年流水的冲蚀、潜蚀形成的自然奇观。</h3> <h3>杜龙沟石灰岩河床。</h3> <h3>山谷中几潭水已结冰,冰层很厚。</h3> <h3>刚刚走过的是杜龙沟的瑶池,夏天这里会非常的美。</h3> <h3>不愧为中国北方唯一的喀斯特地貌,到处都是奇异山石,突兀峥嵘,怪石嶙峋。</h3> <h3>在冲蚀嶂谷中,一峰一崖,移步换景,一步一景。</h3><h3><br></h3> <h3>每块山石都述说着一种情怀,想不出它的名字,看不出它像什么,却依然觉得它应该被赋予某种传说或者斑斓多彩的故事,只是我不知道而已。</h3> <h3>这个石头是杜龙沟著名的蘑菇石。</h3> <h3>至于杜龙沟里的这棵兀然出现在山坡上的石蘑菇,其形成原因,推测还是在千万年前,水位与石蘑菇基部相平时,不断流水侵蚀而雕琢出来的天工胜景。</h3> <h3>杜龙沟的山谷里,壮美的云海。</h3> <h3>背阴的山路上积雪未化。</h3> <h3>一沟隔两岸,两岸山势迥然不同,右边山势凌厉,势如刀削斧劈,左边山势虽有棱角,但山路平缓。</h3> <h3>杜龙沟去往三皇庙的小路,虽然途径了大量断崖密布的险地,看上去极其唬人,但实际上真正需要手脚并用攀上的断崖,便只有图中这处石缝了,说是攀岩,但实际上基本没有任何难度,从图中右侧或者是石缝尽头均有路径可供上行,驴友们依据个人体型选择即可。</h3> <h3>不瘦的驴友从右侧上断崖。</h3> <h3>永远不要忘记拉你一把的人。这张照片很经典。</h3> <h3>在接近三皇庙前有一段平缓的土道,走得很舒坦。</h3> <h3>这个地方就是三皇庙。三皇庙在巨大的立崖下,是一个自然山洞加盖外面二屋小楼,塑有三皇的神像,庙前有面积很大的平坦院子,崖边还有一泉眼。还建有山门陪房,但没有院墙。</h3> <h3>三皇庙,所供奉的神明是华夏民族三位先祖——伏羲、神农和轩辕,分别对应“天”“地”“人”三皇。</h3> <h3>牧羊人小屋。</h3> <h3>三皇山顶的飞来石,一块硕大的片石,被整齐码放在了基石的两处凸起之上。</h3> <h3>爬上这段陡坡上面是平缓的山脊,远山嵯峨,雾霾轻蔼。</h3> <h3>这是三皇山顶的高山草甸。</h3> <h3>三皇山西南山脊上一块突兀的孤石,上边其实视野不错。</h3> <h3>三皇山山顶东北侧有三座相连的兀立山坨,第一个山坨,像不像一条鱼?</h3> <h3>中间那个山坨像一头狮子,也有人说像绵阳,像骆驼。网上资料说这个山坨叫北固山,不确定。</h3> <h3>第三个山坨像一个乌龟。后人对此三坨抽象化处理,即可得三皇之形象,据说,三皇山山名来源于三皇山山脊上这三座风姿各异的山峰,当然,也有人认为山名仅来源于三皇庙。</h3> <h3>这个垭口右侧沟里有小道可以去三渡四渡。<br></h3> <h3>三皇山有好多白色的山脊和山峰,这些白色的山石就是房山的特产:汉白玉。</h3> <h3>到处都是汉白玉石头。</h3> <h3>五渡垭口,是三皇山—金字坨一带山岭中最为重要的交通节点,,向东 东北 方向走山脊去往三皇山、三皇庙、杜龙沟、沈家庵、一渡等地,向 西北有小路一直下山可至五渡羊圈、仙峰谷、五渡等地,向 西北 行进可去往挂壁小路、仙人界、高粱站、金字坨、七渡、九渡等地,向东南有小路可盘旋下行至 涞水 宋各庄村。</h3> <h3>从一渡穿越过来的驴友,大部分会选择从五渡垭口右侧小路下撤。从五渡垭口一直到七渡九渡垭口的路变得不是那么好走了,另外路程也很长。如果你不是强驴,请从垭口右侧小路下撤,路很好走。</h3> <h3>照片中最远处的那个山峰就是金字坨。路的前方是一个大断崖。</h3> <h3>悬崖边的路,路上有积雪,走路要非常的小心。</h3> <h3>攀登大断崖。</h3> <h3>挂壁小路</h3> <h3>本次行程中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不是三皇山的百亩草甸,而是挂壁小路西侧终点处,一处名为“仙人界”的地方。由于三皇山一带阶梯状分布的山岭,在断崖与断崖之间坡度较缓的平台与支脊交叉的地方,常常会形成这种三面皆为大断崖的岬角样地貌,在这样的岬角之上视野一般极佳,是大自然赐予驴友们的一座座不可多得的天然观景台</h3> <h3>从仙人界出发,远处下一个山峰是金字坨。</h3> <h3>过了金字坨垭口就是下行的路了。前往高粱站。</h3> <h3>从高粱站去往七渡、九渡垭口,急下降,背阴有积雪。不过树木茂密,不是很危险。</h3> <h3>这稍稍平缓的山坳,便是九渡七渡垭口的所在地。右前方小路,是去孤山寨和七渡的;左转急下降,是去九渡、万仙沟景区、十渡的。体弱者或时间不够时,切记从这里左转下撤,会很快到达九渡新村。</h3> <h3>前文已提及,这条前往七渡山脊和七渡孤山寨的风景沟,和杜龙沟一样,被地质学家选定为地质科普旅游的示范基地。只是我们急于赶路,只拍了几张奇石的照片。当时就感叹,此条线路的奇石的形态和美感绝对不亚于黄山,只是藏在深山无人问而已。</h3> <h3>孤山寨西南三岔,如果选择沿硬化过的砖石路面继续在谷底行进,就会很快进入孤山寨景区。我们选择的这条左转向西南爬升的石阶路,是爬升去往九渡东南侧山脊观景台的。体力不支的驴友千万记住走孤山寨出六渡,别走我们的轨迹了,后边的行程还有近200米的爬升,而且路很难走。</h3> <h3>台阶路上背阴的地方积雪很深。</h3> <h3>像什么动物呢?一只大象仰鼻长啸。</h3> <h3>蟠桃石</h3> <h3>过了山脊观景台后就没有路了,需要沿着山脊披荆斩棘前进,去往七渡方向。天快黑了,而我们还在山上,走在没有路的山脊上。</h3> <h3>看了一眼日落,不过心里焦急万分,何时才能走到安全点的公路上啊。</h3> <h3>天黑了,落日余晖下,层峦叠嶂更显风光,可我们已无心赏风景了,心升恐惧,沿着山脊摸黑前进时,有的地方两边都是万丈悬崖。</h3> <h3>月亮的光芒很微弱。</h3> <h3>幸好我们长线穿越,大家都准备有手电。</h3> <h3>撤到公路上了,我们安全了。开心的合个影。或许,我们很多人的一生,只有这一次摸黑在危险的山脊山行走的经历。不要有第二次了,安全第一。</h3> <h3>这是本次行程的轨迹,强度很大。手机轨迹记录的里程有误差,参考其他队友的轨迹记录和查查阅相关资料,修正一下,本次行程实际里程19公里。看来,大家都达到强驴标准了。</h3> <h3>由于本次三皇山行程上传的照片很美,轨迹3170517被六只脚官网推荐置顶,短短几天,驴友点击就达到7万多,看来京津附近驴友数量不少啊。本人也强烈推荐,此线风光无限,壮美奇特,走一次不够,得多走几次一饱眼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