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笔记

大侠

碎片时间读书,一部分书看过就算了,少部分书需要拿出连续的功夫来回课。《美的历程》属于不可泛泛而读之作品。各种版本中,此版本配上了文物珍品插图,文采飞扬之中又有妙趣横生图片供对美学理论很少接触的我之类读者以加深理解。乘端午休假,作一笔记。也是第一篇在互联网上写作的读书笔记。认真用心读书才是!自勉😊 开篇从史前文明到母系氏族结束,中国文明初露曙光中的艺术表现。图腾所代表的是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彩陶纹饰、几何纹饰、陶器造型生动活泼纯朴天真,一派生气勃勃的童年气派。不要妄加猜测,认为这纹饰那纹饰代表了什么什么,这只是古人图腾而已! 第二篇,青铜时代。很喜欢“狞厉”两字,读起来就有一种恐怖震撼感。那个“如火烈烈”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青铜器纹饰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统治阶级对自身地位的肯定和想象。这是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后人们去欣赏和评价的美,而在古代,它们只是诚惶诚恐顶礼贡献的宗教礼器。汉字作为书法,在这个时期定形确立。金文,书法在春秋战国开始了对美的有意识的追求。 第三篇,孔子出现了。孔子塑造了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礼,乐,中庸,怀疑论,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进取的无神论,泛神论……儒家“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儒道两家美学观念相对又互补;诗经让后人归纳出“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建筑上,“百代皆沿秦制度”,木结构、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对称方正,有明确实用的观念情调。现实的世间的能用的舒适的,,,原来中国“实用就是美”在古代的艺术形式中就体现出来了,代代相传深入骨髓。 第四篇,浪漫主义!本书把屈原定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离骚开创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屈原笔下,神鬼,河流,香草,美人,,,活力四射,狂放无羁;运动、力量、气势、古拙是汉代艺术的基本美学风貌,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真喜欢这几个陶塑舞俑。古人真聪明有趣啊,能制作出这么夸张这么不合比例不符常情的东西。想要真想要一个!😭 好美! 你是在逗我吗😊 走到了魏晋,一个重大转折期。李泽厚先生在1979年完成此书,那个年代思想解放刚刚开始,他在此书就提出:不同意对魏晋玄学说成腐朽没落。他认为魏晋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颇为丰盛的时期。“文的自觉”开始,“以形写神”、“气韵生动”、“言不尽意”作为美学理论和艺术原则在这一时期被提出。书法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或飘俊飞扬,或逸伦超群,表现出人的种种风神状貌。魏晋频繁的改朝换代,文人门阀贵族如履薄冰,外表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更强烈执着人生,非常痛苦,构成了魏晋风度内外的深刻一面。建安七子,竹林名士……李泽厚先生认为,陶潜和阮籍,一个超然事外平淡冲和,一个忧愤无端慷慨任气,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优秀代表。 魏晋能缺王羲之吗 本书把宗教艺术专门讲述。佛像的雕塑或壁画身躯从大到小,从凶神恶煞到温和清秀,,,佛教传入中国后,走向世俗,宗教迷狂逐渐走向衰落。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人皆有佛性,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当然这话对我是一头雾水,佛像雕刻得美不美还是看得出的。现在好多新建寺庙把菩萨们雕塑成啥样啊,还让不让人膜拜了?? 盛唐!《春江花月夜》,四杰,优美明朗健康;李白,毫无约束,冲口而出随意创造……绝句草书音乐舞蹈构成诗书王国美的冠冕。而杜诗颜字韩文又是与李白张旭完全不同的盛唐之美!其一破旧,另一立新。从可能不可习、可至不可学而成为人人可学可习,这就是有规范而又自由,重法度却仍灵活的杜诗!以杜,颜,韩为代表的艺术巨匠为后代立下了美的规范,正如以李白为代表的那一代巨匠为后世突破了传统一样,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青年,一切皆有可能! 习过颜体吧 从中唐到宋代,个性表露,多彩多姿,百花齐放!诗,温李婉涩,郊寒岛瘦;画,人物牛马花鸟山水。遗世独立是中唐的标准产物。世俗地主知识分子沉浸在自己的各种生活爱好之中,或享乐或休闲或沉迷声色或放纵田园。词境出现,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苏轼是这种美学趋向的典型代表。“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彩色柔丽,轻纱薄罗,露肩裸臂 经常看到一些拙劣恶俗的山水花鸟画登堂入室甚至进美术馆,便有了对中国山水画的偏见。但本人可贵就在于:善于从大手笔评论和真大师笔墨中给自己纠偏😜!宋元山水“三种意境”:一无我之境。北宋。远看近看皆可,不讲究光线色彩明暗透视角度,不在于可望可行而在于可居可游,审美感受宽泛丰满不确定;二细节忠实兼诗意追求。北宋向南宋过渡。优雅精细的趣味,典型代表“剩山残水”,既不流于庸俗呆板,也不流于空疏抽象,“状难言之景列于目前,含不尽之意溢出画面”;三有我之境。元代。文人画,中国绘画气韵生动的美学原则不再放在客观对象上,而完全在主观意兴上。画,书,诗一身三任,水墨画压倒青绿山水。几棵小树一间茅亭远抹平坡传达闲适无奈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哀愁。 富春山居图 最后一篇。小说、戏曲、版画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的文艺基础。市民文学兴起,高雅趣味让路于世俗;然昆曲和京剧,在唱念做打中把戏曲美推向无与伦比的典范高度。它以再现的文学剧本为内容,通过音乐舞蹈唱腔表演,把作为中国文艺灵魂的抒情特性和线的艺术发展到一个空前绝后的综合境界👄!西厢记,水许传,西游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标志正统古文走近末梢,接近日常生活的散文文学出现。文《桃花扇》、《长生殿》、纳兰词直至中国文学无上珍宝《红楼梦》;画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明清文艺经历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三个阶段。本书认为,乾隆以来,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封建末期,《红楼梦》便是对这个末期的总结。 结束美的历程。然而我有点不解。音乐,作为艺术星空中一颗无比璀璨的星座,李先生为什么基本没有讲述呢?即便讲到,也是作为诗词的附属,戏曲的附属,甚至书法的附属一笔带过,比如他说书法具有“音乐性的美”。中国古音乐,高山流水,广陵散,伯牙,各种精美乐器……按理说也洋洋洒洒啊。是不是音乐的专业性太强,没接触过的人无法描述呢?还是中国音乐真的没什么很高成就,只是流于闲散小调市井散曲不值得理论? 美的历程指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