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古城今日建水

琴音

<h3></h3><h3>彩云之南,红河北岸,有一座古韵悠长,文化底蕴深厚的边陲小城,这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南建水县。它古称“步头”,后名“临安”,现为“建水”,这是一座低调、小众却耐人寻味的古城。</h3> <h3>从建水县的近邻石屏县出发,往东去建水只有50多公里。首先来到建水的团山村,村外大片大片的池塘,种满了荷花。夏荷随着季节变换正在凋谢,但荷谢香消也有一种凋零的美,想象不出,一碧万顷荷花盛开时,“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那是怎样一番惊心动魄的美!</h3> <h3>团山村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有4座寨门、3座寺庙、1座宗祠,环绕整个村庄的寨墙、碉堡,形成了“寨中有城城中寨”的建筑体系。</h3> <h3>团山村古民居建筑有一寺、三庙、八大厅、十二“大五间”之说,一寺为大乘寺;三庙为上庙、下庙和家庙(张氏宗祠);厅是官府的办公地点,八大厅设在八处民居中,分别是皇恩府、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张家花园以及门牌29、82号;“五大间”即五间大瓦房连在一起,具有此规模的民居就有十二座,分别是皇恩府、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张家花园、知雯园等。</h3> <h3>将军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 1905),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建筑面积958平方米,计有大小天井7个,房屋38间。房主张和,幼年丧父,全赖母亲抚养,后随堂兄到个旧谋生。1911年爆发的辛亥临安起义中,张和率众平息匪乱,得到云南都督蔡锷的赞赏,委任张和为个旧国民军第四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将军第”匾额。</h3> <h3>司马第。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因先祖是儒士,得司马官衔,故名。司马第布局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组成的二进院。</h3> <h3>司马第的房主人姓毛,是团山村唯一不姓张的村民,因为先祖曾获过“司马”的封号,毛姓两兄弟就将宅院起名“司马第”。假官位以壮声色,百年前盛行,百年后遗风犹存。</h3> <h3>门扉木雕刀工细腻,观赏性极强。</h3> <h3>皇恩府始建于清光绪末,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皇恩府的名字源于房主人张母"托孤成立,子孙济济,五世同堂",被敕封“皇恩旌表”,故名皇恩府。</h3> <h3>皇恩府大门上高悬“皇恩旌表”四个大字,占地面积1885平米,建筑面积863平米,是一个二进院落37间房屋的团山最典型的民居。</h3> <h3>秀才府。张姓家族以“百忍”作为家训,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之人甚多,历史上出过千总、都司、武举、营管带、将军、分部郎中、贡生、太学生、州学秀才、府学庠生、乡饮宾、乡饮介宾等20余人。</h3> <h3>斑驳的土墙,青石板路,井井有条的布局,百年老宅展示出岁月的沧桑和辉煌。</h3> <h3>团山的建筑物世代有人居住,许多老房子的木头虽经百余年,仍然不朽。</h3> <h3>团山古民居,一个保存完好、活着的清代建筑博物馆。</h3> <h3>团山也因此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h3> <h3>宽敞的四合院天井,两层的厅堂,宅屋上下都连通着,正是“跑马转角楼”的大气布局,昔日的辉煌一览无余。</h3> <h3>雕花门栏,镂空窗棂,华丽却不俗气,映照出团山昔日的辉煌。 这些雕花门窗都是镂空雕刻的,有些是二层镂空,有些是三层镂空,技艺之精巧,令人赞叹。</h3> <h3>三坊一照壁的格局</h3> <h3>精美的木雕</h3> <h3>院落与院落之间,用造型为圆形的门来连接。</h3> <h3>团山草编工艺品</h3> <h3>草编的产品琳琅满目,实用性艺术性都很强。</h3> <h3>一根稻草,一双巧手,编出各种生活用品。</h3> <h3>一人,一草,成就团山村最具特色的草编艺术。</h3> <h3></h3><h3>这是团山古民居最有影响力的张家花园。张家花园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占地面积3495平方米,建筑面积2955平方米,由寨门、一进院、二进院、花园祠堂和碉堡组合而成,有大小天井21个,房屋119间,为一组城堡式私家园林。前院是花厅,院内铺青石板、置花台、青石水缸和花木,中院为家眷生活起居的主房,后院是长辈生活起居的正房。</h3> <h3>张家花园入口处,影壁上刻有张氏祖训: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h3> <h3>张家花园祠堂在大门左边,庭院宽敞,美观大气。</h3> <h3></h3><h3>祠堂坐落在十几节台阶的高台上,五开间, 雕梁画栋,庄重典雅。一侧有门洞通往祠堂屋后假山,两侧“吊脚楼”左右对峙。下有池塘,池边有“福寿双金”、“连年有余”、“千层莲花“的石栏。</h3> <h3>团山村口的风水树</h3> <h3>团山古民居不远处,有一条百年寸轨铁路,这条铁路在抗日战争开始前几年将个旧的锡矿运往碧色寨,转车后再由滇越铁路运至海防、转水路运往香港地区,最后销往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后,为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动力作用。现在,寸轨铁路已经彻底完成了历史使命,仅用于从建水到团山的旅游观光。</h3> <h3>乡会桥火车站是寸轨铁路上的一个站点,这是一座法式建筑,有西式的门窗和装饰,又有中式木构架和大坡屋顶。这里是当年个(个旧)碧(碧色寨)石(石屏)寸轨铁路上的重要一站。个碧石铁路沿途所有车站都经过了精心设计,每座站台都堪称艺术珍品。铁路由中国乡绅投资,但车站设计以聘请的法国工程师为主,添之以中国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h3> <h3>乡会桥火车站内部,保留着当年的家具和布局,喇叭型老留声机,是百年火车站的见证物品。</h3> <h3>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不属于滇越铁路,但却是滇越铁路催生出的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当时,为了不使法国人染指个旧的锡矿,云南人修建了这条长177公里,轨距仅为0.6米的铁路,俗称“寸轨铁路”。</h3> <h3>个碧石铁路呈T字形,横笔两端分别为碧色寨、个旧,交接点为鸡街,竖笔下端为石屏,全长177公里。</h3> <h3>个碧石铁路是中国最早的民营铁路,也是我国唯一一条民营铁路。这条中国最短的铁路(全长177公里),是建筑时间最长的铁路(历时21年),也是效益最显著的铁路,它在短暂的时光里,为滇南山谷打开了通往世界的通道。</h3> <h3>这条百年铁路曾与滇越铁路一道,结束了云南几千年来的人背马驼史,是中华民族独立自主,自立自强的见证。</h3> <h3>个碧石铁路旁边,有一座古桥--乡会桥。这座古桥屹立在沪江河上已经200多年了,蓝天白云,流水潺潺,乡会桥上的5座楼阁,把桥覆盖得严严实实。</h3> <h3>这是一座三孔石拱廊桥,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主桥长30米,两端引桥均长25米,宽7米。桥身不足为奇,吸引人的是桥上的5座楼阁,历经沧桑,为车马行人遮风挡雨,是古之临安,今之建水岁月的见证者。</h3> <h3>乡会桥楼阁内,青石板上留着车马人行的痕迹,两边还有避让的高台。桥洞内宽敞凉爽,这座风雨廊桥,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过人的工艺。</h3> <h3>伊人红妆,在水一方,时光留痕,岁月静好。</h3> <h3>乡会桥的旁边,还有一座载入中国现存优秀古桥史册的桥梁--双龙桥。这座大石拱桥,横亘于南盘江支流的沪江河与塌冲河交汇点上,因两河犹如双龙蜿蜒盘曲而得名双龙桥。此桥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只建成三孔,道光初年又续建十四孔,故又称十七孔桥。</h3> <h3>这是云南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古桥,也是中国十余座现存优秀古桥之一。双龙桥长148米,宽3-8米,远看犹如长虹卧波,近看就像一条空中走廊。桥、江、岸边风光迤逦,美景怡人。</h3> <h3>双龙桥的两端和中段各有一座楼阁,两端形状略小,为双层檐阁楼,中段是三层檐的方形楼阁,不仅大,而且工艺也更漂亮,屋檐层叠,檐角高翘,端端正正伫立在十七孔桥的中央。</h3> <h3>再往东走,就到了建水县城。城门对面的西门烧豆腐,上了电视《舌尖上的中国》,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一块小小的豆腐,因为什么获得如此殊荣?</h3> <h3>首先是制作豆腐的水好。曾记板井豆腐坊,从清朝光绪年间起,至今已相传六代。豆腐坊位于西门大板井旁,甘醇的井水,做出来的豆腐细腻、嫩滑,口感极佳。</h3> <h3>其次是纯手工制作,不图快,不图多,白色的纱布包裹着豆腐,均匀地捏成小方块,不用称不用模具,就凭手感。</h3> <h3>第三,有人间烟火的气息。柴火烧锅,日复一日,熏黑了半堵墙。</h3> <h3>豆腐坊内,有自助豆腐餐,现磨、现点、现烹饪各种豆浆、豆花、豆腐制品,豆腐宴5元/人。</h3> <h3>指林禅寺。始建于宋末元贞年间,民间有“先有指林寺,后有临安城”的说法,距今700余年的古老木构架建筑,在全国也实属罕见。明代杨升庵状元谪滇期间,曾应建水归里进士叶瑞之邀,在小桂湖泮小住,“游颜洞,栖指林”,留下《指林寺》诗一首:“梵音妙音海潮音,前心后心皆此心。试询禅伯元无语,白水青岑环指林。”</h3> <h3>比比皆是的建水古迹</h3> <h3>古城遗风</h3> <h3>古城步行街</h3> <h3>步行街上的明清建筑</h3> <h3>临安客栈,依稀可见古代临安的影子。</h3> <h3>建水文庙始建于公元1285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云南建水文庙依照山东曲阜孔庙的风格规制建造,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宫殿式,东西两侧对称布置多个单体建筑。主要建筑包括:一池、一殿、一阁、二庑、三堂、三亭、五门、六祠、八坊等共37个。</h3> <h3>临安府署</h3> <h3>临安府署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历任184位知府。</h3> <h3>仪门</h3> <h3>礼门</h3> <h3>高悬“云南提督学院代天阅考”条幅的这个地方,是云南提督学政考棚。</h3> <h3>云南提督学政考棚,位于建水县城中心,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移至今址,光绪年间几次重建,历经多个朝代,跨度达几个世纪,是西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学政考棚。</h3> <h3>考棚坐北朝南,宽40余米,纵深150米,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100平方米。建筑以甬道为中轴线,形成六进院落,一进院为鼓厅、号门,二进院为龙门,三进院设有东西文场,四进院为校士馆,五进院为戒慎堂,六进院为学政公署。现存建筑保留完好,是研究中国西南古代科举制度的绝好实物遗存,1993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户科考场</h3> <h3>史科考场</h3> <h3>忠爱堂</h3> <h3>兵科考场</h3> <h3>刑科考场</h3> <h3>工科考场</h3> <h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代,继之于唐、宋、元各朝,兴盛于明、清,废止于清末,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它是我国历史上考试选拨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h3> <h3>当年考棚实景还原</h3> <h3>这里是“致公堂”,它是主考官监临考场、外帘官(监考官员)办公的地方,也是考官收取试卷的地方。</h3> <h3>1905年8月,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了。但不可否认,通过设于建水的提督学院考棚的考试,滇南片区的临安、元江、开化等府的考生中,走出了一大批进士、举人和贡生,有的实实在在成为了对国家有用的人才。</h3> <h3>建水朱家花园位于云南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这一组明清民居建筑,精美大气,有“西南边陲大观园”之美誉。</h3> <h3>朱家花园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即“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的格局。房舍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屋214间。</h3> <h3>朱家花园建筑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h3> <h3>朱氏宗祠墙壁上刻着五百多字的《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足见朱家对自己的约束及后代教育的重视。</h3> <h3>朱家百年老宅的命运与中国社会历史息息相关,个人的命运随国家的动荡沉浮。抚今追昔,倍感新中国和平环境下,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来之不易。</h3> <h3>朱家花园的水上戏台</h3> <h3>朱家花园楼台亭阁,绿意盎然。</h3> <h3>小桥流水,江南风光。</h3> <h3>花园里花圃众多,绿树婆娑。</h3> <h3>一亭一石一树一池水,无不展现当年朱家兴盛时光。</h3> <h3>着华服拍照的游客</h3> <h3>穿汉服的小姑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