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仲秋时节,我再次登临石门山。</p><p> 小时候,我对石门山的感觉不太好,那里是一个流汗流血甚至流泪的所在,还有山风林涛的呼啸和山魈鬼狐的传说时常折磨我的神经。长大后才知道山里有很多产出,让我们农村人得以果腹御寒安居。再后来,随着对山的审美价值和生态功能的认识,对石门山竟有满怀的感激和崇敬。</p> <p> 石门山地处罗霄山脉中段,呈东西走向,主峰高1300米,是禾山六峰中最高峰,也是莲花县境内最高峰。因山顶平台之上双石笔立、对峙如门而得名。</p><p> 石门山坐落在莲花县路口镇南部,东连安福,南接永新,西北俯瞰莲花路口、湖上等乡镇。我们家坐北朝南,面山而居,看多了云飘雾绕时的石门山,只有天空如洗的时候,才展其峥嵘,山青如黛,逶迤多姿。石门山是家乡的象征,时时牵动我的乡愁。每次回家,只要远远的石门山映入眼帘,感觉家就到了。家乡有两处名胜,一处是人文景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仰山文塔,可能是家乡最古老的历史遗存;一处是自然景观,就是横亘眼前的石门山,曾得到明朝徐霞客的青睐。</p><p><br></p><p><br></p><p><br></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徐霞客游记•江右游日记十四》中记述了万历某年正月赴游石门山的情景。初六,从闪石洞背(初五游览石城洞,夜宿洞口一庵中)出发过凿脑坳经午口到铜坑入石门寺,“问石门之奇,尚在山顶五里之遥,时雾霾甚,四顾一无所见,念未即开雾,余欲餐后即行。”因雨足未断,浓雾缭绕,未能登顶,夜宿寺中。寺中偶遇邑人刘仲钰(号二玉)、刘古心(字若孩)师弟二人,初,“甚落落孤独不合”,待围坐烤火时,“语次大合”,相见恨晚;是夜,“二玉以榻让余,余乃拉若孩同榻焉”。初七晨,云开雾散,待红日高照,同二玉及青香和尚登顶。午后下山,受邀前往路口松山下刘仲钰家做客。“入门已昏黑,呼酒痛饮,更余,乃就寝”。初八,刘家父子宰牲留客,并许诺次日以马相送,“余苦求别,迨午乃行”。</p> <p class="ql-block"> 无限风光在险峰。名不见经传的石门山的确够普通,“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遍览名山大川的徐霞客,应该不会有太多的印象。路口刘仲钰古寺让榻、呼酒痛饮、割牲留客,赠马相送,让他登上了路口人诚信友善的高峰,领略到人性的光辉,应该不虚此行,毕竟“山高人为峰”。</p><p class="ql-block"> 四百多年前,先人古道热肠、诚恳待客,这种开放、包容、自信的人生态度实在让我们引以为豪,应该发扬光大。</p> <p> 第一次登顶石门山是1990年10月份,时任莲花县委书记袁宗源前往山区访贫问苦,我作为秘书随行。那天下午我们一行四人冒着蒙蒙细雨,从湖上乡曾家村弃车徒步去位于石门山北麓的磊垄村,天擦黑时才到。晚上,我们走访了几户贫困户后,袁书记还召集党员和村组干部围着火塘开会。</p><p> 第二天,天气放晴,我们一早从磊垄沿石门山北麓往东南方向走,约两小时后,到达一岔路口,山顶上的双石门清晰可见。不知谁提议,今天去登顶,一行人欣欣然往上攀爬,约一小时来到山顶。山顶是一个数亩大小的平台,两块巨石耸立在平台北沿。平台上一丛丛的山楂、毛栗树,山楂通红似灯笼,毛栗张开嘴露出深褐色的果实,一行人手忙脚乱,大快朵颐。正是秋高气爽的日子,登高远眺,远处群山奔涌,层峦叠嶂;近处田畴平铺,丘陵矮伏,村舍井然,河流、道路蜿蜒其间。正是秋收时节,金黄色的稻田,像一块块巨大的地毯铺展到山边。</p><p> 下山来到石门山村已是中午十二点。这是个自然村,二十来户人家在山腰挂壁而居,立地条件差。我们在村小组长家吃中饭。组长说多数人家减免公粮和统筹提留还是不够吃,年轻劳力开始去广东打工,条件稍好的人家准备搬到山下去住;袁书记多数时候是一脸凝重,静静地听,偶尔问问情况。他知道这样的地方不适宜居住,林业政策又紧,靠山难吃山,加上教育跟不上,交通极不便利,要改变这些,但谈何容易!组长带我们去看了一户贫困户,男的弱智,女的聋哑,房子塌了一半,几箩筐稻谷摆在露着半个天的厅堂里。袁书记试图跟他们交流无果,摇摇头自言自语说,他们怎么活啊!大约一年后,我在路口敬老院看到了这对贫穷夫妻。原来,当天晚上,书记在乡政府对这户贫困户破例做了这样的安排。</p><p> 如今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在中国大地展开。莲花县今年摘了国定贫困县的帽子。三十年前这位县委书记在贫穷面前的努力和无奈耐人寻味。</p><p><br></p> <h3> 2015年国庆期间第二次登顶石门山。从铜坑村沿山洪冲刷出的路兴冲冲往上爬,就像爬楼梯,又陡又直。几位后生走得快,不一会,我就气喘吁吁,汗出如浆,甚至有中暑的感觉,不得不调整速度节奏,最终登上了石门山顶。时隔25年再次面对眼前的巨石,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h3><h3> 只是山顶平台之上灌木丛生,不见让当年的山楂和毛栗子。随行的镇干部说,近年来林业部门在石门山宜林山场人工造林、封山育林,连片的人工林已经成林,山顶上的其他灌木茂盛疯长,山楂和毛栗树越来越少。</h3><h3> 石门山植物垂直分布自下而上为毛竹、针阔混交林、灌木草甸。自古以来,靠山吃山,山楂和毛栗可以果腹换钱,山里人每年都在山顶灌木草甸放火烧山,过火后的山场,来年山楂、毛栗定丰收。如今,秋冬季节火烧石门山成了记忆里一道风景,再也看不到星空下石门山火路绵延的景象了。</h3> <h3> 这次我们兄弟几个乘坐越野车进山,虽然路陡弯急,颠簸不已,但比起前两次舒服多了。车就停在道路尽头,这里离石门山顶大约还有五里远,下面就是石门山村,村民已全部搬迁,人去村空,只剩下断壁残垣。</h3> <h3> 迎接我们的是成群的鸡,一栋新盖砖瓦房铁将军把门。不一会,房子的主人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主动跟我们搭话。他家已经搬迁到镇上了,他回来利用这里的山地搞养殖,鸡鸭牛羊,供不应求。</h3> <h3> 我们一行向山顶攀登。天空湛蓝,白云悠悠,森林茂密,说笑间来到了莲花、永新分界的垭口。从垭口到山顶是条掩没在灌木丛中的羊肠小道,是最吃劲的一段,午后的阳光热辣辣的,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力。我们一步一趋,艰难攀爬,少不了气喘如牛,大汗淋漓。大约四十分钟,我们登顶了。</h3><h3><br></h3><h3><br></h3> <h3> 两面巨石傲然耸立在那里。多少年来,巨石经受风雨雷电的冲刷淬炼,看上去四分五裂,却仍岿然不动。我们站在巨石上,放目远眺,心旷神怡。特别是向西南方向看去,“一览众山小”,爽心悦目。</h3> <h3> 现在是时候考虑开发石门山的旅游价值了。石门山作为莲花县境内最高的山峰,如果把禾山六峰连接起来,把铁镜山、陈山的红色资源联系起来,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出色的旅游景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