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家训:行事守则,为别人着想 | 家风

雲鬆書斋

<h3><b>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种生活理念、人生信条充斥人们的头脑,爆炸的信息更容易让人迷失。而真正能流传千古,支撑起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核的,则是那些一代代传下来的家风家训。</b></h3><h3><br></h3><br>&nbsp;01<h3>叶圣陶有3个孩子,分别起名为至善、至美、至诚。</h3><br><h3></h3> <h3>叶圣陶和他的三个子女合影(左起:叶至美、叶至善、叶圣陶、叶志诚。)</h3></br><h3><strong>真、善、美是叶圣陶一生的追求,也是他对孩子们的美好期望。</strong></h3></br><h3>他曾在文章《当了父亲》中说,</h3></br>他对儿女的希望就是身体强壮,有明澈的心灵,能够像工人、农民那样,生产出供人们切实应用的东西来。<h3>虽然是大作家、教育家,但叶圣陶从未要求子女学习成绩优异,必须成为怎样的人。</h3></br><h3>大儿子叶至善说,父亲从来没有给他们列过必读书单,也从不要求他们考高分、上好学校。</h3></br><h3>“爷爷的毛笔字写得非常好,但他从没逼迫我们一定要写好毛笔字。”叶圣陶的大孙女叶小沫说。</h3></br><h3> <h3>叶圣陶先生作品</h3></br><h3>叶圣陶非常注意对子孙后代好习惯的培养、对真诚善良心的培养。</h3></br><h3>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却非常关注他们的兴趣爱好。</h3></br><h3>他允许大儿子拆家里的钟表,因为知道他喜欢天文和生物,还给他买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h3></br>02<h3>受父亲影响,叶家3个孩子都爱写作。</h3></br><h3>叶圣陶很高兴,每天晚上,他把3个孩子聚到一起,大家一起讨论作文,父亲则帮孩子们修改。</h3></br><h3>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叶圣陶的3个子女的成就远不及他。</h3></br><h3>但叶圣陶说,</h3></br><h3><strong>一个人是否努力工作,是否拥有不影响别人而是造福于别人的好习惯,比成名得利重要得多。</strong></h3></br><h3> <h3>叶小沫至今还记得,很小时爷爷更喜欢教她的不是读书写文,而是为人处世的习惯和原则。</h3></br><h3>比如:</h3></br><h3>递给别人刀子的时候,要把刀柄对着对方,这样对方才好接手;</h3></br><h3>放餐桌碗筷时,筷子一定要放在碟子的右面,调羹的把儿要一顺儿向右,为的是让用餐的人拿起来顺手;</h3></br><h3>在公共场所,走路的脚步要轻、关门的动作要轻、放东西的声音也要轻,为的是不影响到其他人。</h3></br><h3><strong>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为别人着想的习惯。”</strong>这是叶圣陶经常对子孙后代说的一句话。</h3></br><h3> <h3>孩子们会写信了,叶圣陶告诉他们,写信时一定要为收信人着想,收信人想知道的事情一定不能漏掉;写信封的时候,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一定要写清楚,为的是方便邮递员投递。</h3></br><h3>“后来我当了编辑,爷爷告诉我,写文章一定要为读者着想,句子要通顺,意思要明白;</h3></br><h3>抄写稿子的时候一定要为排字工人着想,字要写得清楚工整;</h3></br><h3>稿子发表了要为作者着想,尽快寄样书样报,尽快寄稿费。”</h3></br>03<h3>叶圣陶在许多谈到教育问题的文章中,都反复强调“教育就是要培养好的习惯。”</h3></br><h3>对于子女,他也是这么说和这么做的。</h3></br><h3>他说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两回而不能终身以之的话就是演戏。</h3></br><h3>为人处世、修身齐家都必须一直坚持,使之成为习惯,这样才可以受用终身。</h3></br><h3> <h3>在对子女的职业选择上,叶圣陶觉得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是服务于人民的都是好工作。</h3><br><h3>叶小沫说,</h3><br><h3>当初她积极要求去北大荒时,爷爷和父母支持,后来她病退回北京做工人,他们也支持。</h3><br><h3>“我们家除了我,两个哥哥一个弟弟都是工人。弟弟插队陕北的时候是个好农民,在工厂里是个好工人,这让爷爷和父亲都倍感欣慰。”</h3><br><h3>叶小沫说,</h3><br><h3>常常有人问她,爷爷留下了什么样的家训?</h3><br><h3>她说:</h3><br>“爷爷强调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他做人做事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但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行事守则,为别人着想,这也是我们的家训。”<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