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有情 游子有意

作家张宁

<h3> 黄土有情,游子有意</h3><h3> ——《土匠》读后感</h3><h3> 作者 张志祥</h3><h3><br></h3><h3> </h3><h3> 受宁叔(张宁)所托,为他的百万字巨著《土匠》进行文字校对。虽然日常工作繁杂、事务缠身,只能抽挤时间拜读,但一上手就深深喜欢上了它。</h3> <h3>  小说所呈现的家乡陇东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和风土人情,某种程度上满足了我这个离家多年游子的故乡情结和无处安放的乡愁。</h3> <h3>  没想到小时候过的穷苦日子在宁叔的笔下又复活了,得到艺术化的呈现,想想那时的我们曾想些什么,初心为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子是今天的孩子们无法想象的,那种贫穷也是刻骨铭心的,以致节俭和自卑似乎融进了我的血液,所以再去回顾那段不堪的日子,就会更加满足和享受当下的生活。</h3> <h3>  宁叔与我,虽为长辈,亦是同学和朋友,我们二人年龄相近,经历相仿,幼时相邻而居,儿时是玩伴,长大为同学,同窗共读三年,也曾同吃一碗饭、共睡一个被窝。大学毕业后,各自为了理想和生活远走他乡,一晃三十年过去了,这期间偶有联系,但多是礼节性的问候,我对宁叔的了解其实并不多,直到他告诉我已完成百万字小说《土匠》并托我帮其校对,才又重新认识和审视宁叔。</h3> <h3>  其实,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逐梦人,但最终的结局却因个人努力的程度不同而大相径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和浮躁的当今社会,宁叔凭着自己的努力,既是单位的顶梁柱,又是家庭的主心骨,还能够沉下心来进行文学创作,尤为难能可贵。</h3> <h3>  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敢于回归到文字的世界,潜心著书,没有相当的毅力和自控力是不可能完成的。透过作品,我甚至可以看到他挑灯夜战、伏案疾书的身影,一手拿烟,一手拿笔,苦苦思索,在文学的天地里苦中作乐,把对故乡的热爱、亲人的思念和家乡前途命运的期许,对国家社会和人生人性的深入思考,都倾注于笔端,渗透在字里行间。</h3> <h3>  《土匠》的最大看点在于它的写实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认真的生活态度、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提炼水平,真真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作者紧扣陇东黄土高原一个贫穷而偏僻的小山村及主人公狗娃命运的起伏变化,多用方言土语,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如叙家常,徐徐道来。虽然人物和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细细读来,几乎每一个人物都能在现实中找到相对应的人。</h3> <h3>  小说描述的生活场景,对我来说太熟悉了,与其说是读小说,在我的大脑中却像过电影。吾辈土窑生、土窑长,家乡的窑洞,大多临沟而建,被称为明庄或半明半暗庄,依地势一层一层阶梯式错开,一直从塬头排到半山腰甚至沟底,很有层次感,从远处望去,颇为壮观。这些黄土窑,大多是父亲辈、爷爷辈、太爷辈挖掘出来的,几口窑洞住几辈人是常事。</h3> <h3>  那时人们日子穷,整个村子几乎是清一色的窑洞,土窑洞成本低,只要付出体力就能实现,因此也催生了土匠这样一个职业,土匠其实就是窑洞的修理师和美容师。如今乡亲们都搬进了高大上的乡村别墅,再也看不上冬暖夏凉的土窑洞了,土匠这个职业也随着土窑洞一同退出了人们的生活。</h3> <h3>  《土匠》的构思精巧,它将西北黄土高原一个小山村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意识及前途命运,融入到整个国家大的历史背景中去一一呈现。新中国的伤和痛,这个小山村的人们也有刻骨铭心的体验,作者通过主人公狗娃命运的起伏变化来折射整个国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发展变化对农村的深刻影响。</h3> <h3>  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推出这部百万字作品,其意义不同凡响。作品不仅讴歌改革开放带来的农村巨变和党的富民政策,也用敏锐的视角关注和思考新时代的“三农”问题,可以说是给乡党们送上的一份精神大餐。</h3> <h3>  《土匠》提醒我们,如今日子过好了,但吃过的苦受过的罪不能忘,背靠大树好乘凉,吃水不忘挖井人。只有国家强盛了,党的政策好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我们每一个人的小康梦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h3> <h3>  祝福伟大的祖国!祝福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们!也祝愿更多的人喜欢和阅读《土匠》,了解陇东黄土高原独特的风土人情!<br></h3><h3> 2019年2月于甘肃武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