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木兰档案之丘穆陵氏

老栓

<h3>《木兰辞》也叫《木兰诗》,最早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中,僧人智匠称:木兰不知名。</h3><h3><br></h3><h3>“木兰不知名”,千百年来,莫名其妙的一句话难坏了诸多史学专家,字面理解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木兰”是复姓,二是“木兰”是化名。</h3><h3><br></h3><h3>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把木兰一家都编上了名字,父亲叫花弧,母亲花袁氏,姐姐花木莲,妹妹花木兰,弟弟花雄,但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反驳说:“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这是说,木兰姓“花”</h3><h3>是杜撰的。</h3><h3><br></h3><h3>至于姓“魏”、姓“韩”及隋唐之说与诗歌描述朝代、地理均不符,此处不再细说。</h3><h3><br></h3><h3>清·查岐昌有诗曰:</h3><h3>帕首弓腰出阁姿,卷漳宫郭记完碑。</h3><h3>女郎剩取花名在,岁岁春风一度吹。</h3><h3>诗中的“花”也并非是说木兰姓“花”。</h3><h3><br></h3><h3>之后:</h3><h3>1912年3月17日,18岁的梅兰芳在北平前门外珠市口搭台上演《木兰从军》,头本15场,二本14场。</h3><h3><br></h3><h3>1939年,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仓导演的电影《木兰从军》在上海沪光大戏院连演3个月,场场爆满。</h3><h3><br></h3><h3>1951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募捐战斗机演出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h3><h3><br></h3><h3>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h3><h3><br></h3><h3>在多部影视戏剧的推动下,“花木兰”三个字作为整体人名被广为流传。</h3><h3><br></h3><h3>那么,木兰究竟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呢?</h3><h3>继续推敲,诗中有很重要的一句话或能揭开谜底,那就是“木兰不用尚书郎”。</h3><h3><br></h3><h3>北魏时期,政府用人首看门第,能力次之,除了拓跋皇族,朝政基本被世家望族把控。其中八大国姓因功勋卓越著称于世(汉化后改为单姓),分别是:丘穆陵氏(穆)、步六孤氏(陆)、贺赖氏(贺)、独孤氏(刘)、贺楼氏(楼)、勿忸于氏(于)、纥(he)奚氏(嵇)、尉迟氏(尉)。</h3><h3><br></h3><h3>此外还有四大郡姓也都是名门望族:涿州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这些国姓郡姓的门第代代相传成为世家,普通百姓很难进入社会统治阶层。假如木兰出身是普通人家,即使立有战功,想得到天子的召见和赏赐也是很难的,何况尚书郎相当于五品官职,由此推断,木兰的家庭背景应该在这些名门望族之中。</h3><h3><br></h3><h3>丘穆陵氏是北魏八大国姓之首,汉化后改为穆氏,其先祖代郡平城人穆崇有开国之功,当过太尉,其玄孙穆泰官至尚书右仆射,燕州刺史穆罴,其弟太子太傅穆亮,就连已故中散大夫代郡人穆明乐的女儿,也被孝文帝指嫁给河南王元干,由此可见穆氏地位之显赫。</h3><h3><br></h3><h3>有人从促织场景推断木兰是汉族人,再来看另一首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h3><h3>敕敕何力力,女子当窗织。</h3><h3>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h3><h3>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h3><h3>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h3><h3><br></h3><h3>这首诗与《木兰辞》开篇竟然如此相似,其实这是北朝民歌的一个韵律特征,也是一种套语,而一样的织布场景更说明了一个问题,北魏时期女子织布是极其重要的日常工作任务。</h3><h3><br></h3><h3>《资治通鉴》魏旧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谷二十斛;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所调各随土之所出。(484年)丁卯,(孝文帝)诏曰:“…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h3><h3><br></h3><h3>正是如此繁重的稅赋让促织的场景频繁地出现在了北朝民歌当中。</h3><h3><br></h3><h3>桑干河边有没有桑树养不养蚕我不敢肯定,但种麻织布是肯定的,木兰不光织布,还习武,否则哪有胆识替父从军,没有武艺怎能征战沙场“策勋”而还,而且称呼首领为可汗,所以说,木兰是一位少数民族的巾帼英雄。</h3><h3><br></h3><h3>“穆”与“木”同音,有时也通用。木兰之所以被授封尚书郎,最大的可能就是,她家是穆家族人,或是被穆家赐姓的隶户。</h3><h3><br></h3><h3>大同市新荣区郭家窑乡穆家坪村,也叫木家坪,在明长城助马口南,查阅资料,北魏京畿西北一带只有这个村子与“穆”(木)有关,现在村子里还能看到几处“木家坪”的字样,但是令人疑惑的是,如今村里没有一户姓穆(木)的,而村名却传承了下来,究其原因必有深意,自然减员以至绝户不太可能,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全族整体迁居。</h3><h3><br></h3><h3>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带走了大部分的功臣战将和名门望族,至495年9月,皇帝的六宫、内外文武大臣全部迁于洛阳。</h3><h3><br></h3><h3>大胆推测,穆家当年一定是整体迁居洛阳,村子名叫穆家坪,也是取“穆家平安”之意。</h3><h3><br></h3><h3>穆家坪往西不到200公里就是黄河边,骑快马一天即到,这与“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的诗句能合上。</h3><h3><br></h3><h3>诗句“愿驰千里足”,早有人提出有误,据叶圣陶参与校订的人教版1956年初中《文学》第四册《木兰诗》,该句原文是“愿驰明驼千里足(脚)”,而且有注解:明驼,就是跪地而腹不着地的骆驼,是神俊的骆驼。据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说,明驼是能行千里的骆驼。</h3><h3><br></h3><h3>那么,问题来了,木兰征战十二载,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非常强烈,在明堂见天子后她为什么不骑快马回去而要骑骆驼?</h3><h3><br></h3><h3>首先,这是表达了木兰解甲归田、伺候双亲的决心,其次,木兰家乡离北魏明堂必定不远,骑骆驼估计当天就能回去,否则思乡心切怎能不急,明堂离穆家坪不足50公里,半日路程。再者,大同市新荣区是农牧接壤之地,有草滩也有沙丘,骆驼是当地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直至解放后,当地还有很多骆驼。</h3><h3><br></h3><h3>新荣区自古就与草原民族为邻,境内遗存的长城主要是明长城,但有些是在秦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农牧交接之地由于生活物资的需求必会滋生互市贸易,这是生存的自然法则,尤其是马市。而草原民族的“打秋草”行为,迫使农耕民族把他们的家园围起来,打造成坚实的城堡,这样的城堡在新荣区很普遍。</h3><h3><br></h3><h3>由此推断,木兰家乡是北魏平城穆家坪村,鲜卑族,丘穆陵氏,叫丘穆陵•兰,全族跟随孝文帝迁居洛阳后改汉姓为穆,木兰即穆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