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黄河岸边的“世外桃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佳县赤牛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 撰文 / 朱东红</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 摄影 / 姜应继</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一个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依山而建、错落相连着300多孔陕北窑洞,被誉为叠院式窑洞版的“布达拉宫”。</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一排数十孔陕北窑洞,里面分类收藏着68个展厅、5万多件不同年代的展品,堪称全国最大的民俗文化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题记</b></p><p class="ql-block"><br></p> <p> “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赤牛坬扭秧歌,人人有一手。”这首广为传唱的民谣,在陕北佳县坑镇一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民谣中的赤牛坬,是黄河近岸一个古老的小山村。</p><p> 赤牛坬的名字,早有耳闻。虽说是陕北佳县偏僻的一个小村庄,现如今是远近闻名的陕北民俗文化村、榆林市第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省级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没想到,小小的村庄,却名声不小。</p> <p> 隆冬的陕北大地,天寒地冻。从佳县沿黄公路南下40公里,汽车拐进一条新修的乡村公路,蜿蜒的公路边随处可见成片的枣林,枝头上还挂着一颗颗没有摘完的红玛瑙似的大红枣,这些枣乡人心目中极平常的景致,让居住在城市里的我们感到欣喜若狂,不由得停下车来,体验了一把打枣的乐趣。</p> <p> 在枣树地,巧遇拦羊的年轻“羊倌”,闲聊中,他告诉我们:红枣是赤牛坬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全村2500亩耕地中枣林就占了2100亩,山山坬坬、沟沟岔岔全是枣树,村里还建起了十几个红枣加工厂。</p> <p> 走到赤牛坬村囗,就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孔孔依山而建的窑洞——牛岭山寨。</p><p> </p> <p> 窑洞,是陕北黄土高原独有的一种古老建筑。据说,最早的窑洞可追溯到4000年前,而赤牛坬的窑洞也是有历史的。</p><p> 牛岭山寨始建于明末清初,是赤牛坬的一处地标性建筑,300多孔窑洞依山而建,错落相连,密集如蚊。人称陕北叠院式窑洞版“布达拉宫”,蔚为壮观。</p> <p> 沿着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穿村而过,一块长着牛角的巨石上,“赤牛坬”三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p> <p> 放眼望去,赤牛坬村四面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枣林层叠。村院布局错落有致,古朴厚重,宛如“世外桃源”、“洞天福地”的景象。</p> <p> 在赤牛坬村,还藏着一座当地村民自建的民俗文化博物馆,大大颠覆了人们脑海中关于博物馆的印象。</p><p> 说它新颖,是因为博物馆建在了黄土高原的特色建筑——窑洞里。从外表看,数十孔一排的两层窑洞,每一孔有过洞将它们连接起来,让人每进入一个展区仿佛步入一个记忆的宝库。</p><p> 说它新奇,是因为博物馆里的藏品并不难找,都是些黄土高原民间并不起眼的老旧物件,以量多品丰而引人入胜,更不是挡在厚厚玻璃罩内高大奢华的国宝重器。而这些物件对于土生土长的陕北人而言,并不陌生,都是小时候听过、见过、甚至玩过的寻常玩意儿。但对久住大城市的人来说,好多物品从来没见过,也叫不上名字,更别说用途了。</p> <p> 窑洞之内“别有洞天”,如果不是身临其境,真的很难想象在这样一个小小山村里,“藏”着一个民俗博物馆。</p> <p> 近70岁的高思茂是展览馆的讲解员,他领着大家边走边介绍说:赤牛坬地处秦晋黄河峡谷西岸的土石山区,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村民一直以种地、务枣、打工为生,没有稳定的致富产业。从2009年7月开始,历经四年筹建的民俗博物馆,现有展厅展室68个,不同年代的器物达50000余件。这里的所有展品都是村民捐赠和收集的,每一件生产、生活用具,都曾在陕北农村发挥过重要作用呀!虽然这么多不起眼的物件,但对现在人而言还是非常稀罕的。</p><p> 乡村旅游让村民确实富了起来。</p><p> 听老高介绍说:2019年,赤牛坬村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了从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到旅游明星村的蜕变,全村1008人年均收入达1.8万元的飞跃。</p> <p> 穿行于光线不甚明亮的窑洞博物馆,豁然发现,一个窑洞套着另一个窑洞,每孔20米深的窑洞就是一个主题完整的展室。陕北高原祖祖辈辈那些已经消逝的故事,就会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p><p> 不同年代、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器物,可谓琳琅满目。灯博馆、鞋博馆、酒瓶馆、三十六行馆以及出自农民之手的精巧泥雕、草雕,看得人眼花缭乱,赞不绝口。</p><p> 一口大锅、一只风箱、一条水瓮、一盏油灯、一个针线筐,一只旧门箱……</p> <p> 一盘土炕上,面对面盘腿坐着活灵活现的泥雕作品——陕北“老汉”和“老婆”。仿佛重现了多年前的一个夜晚,“老汉”嘴里叼着一根长长的枣木旱烟锅,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而“老婆”在煤油灯下,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还抬起头来,似乎和“老汉”聊着什么,温馨的画面仿佛诉说着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p> <p> 五谷杂粮馆挂满了近百种陕北农作物的标本,谷子、糜子、高粱、玉米、黄豆……都是现在的粗粮王。</p> <p> 勤劳的人们将各种粗粮加工做成的食品——干炉、月饼、枣糕、红枣饼、花馍馍……</p> <p> 站在一块木板上钉出的九曲黄河阵前,眼前瞬间亮起一盏盏祈福的红灯笼……</p> <h3> 望着一条搁浅在岁月长河中的残损木船,船底下好似涌动着滚滚黄河水。</h3> <p> 当走进一孔大窑洞时,迎面一堵墙壁上垒着穿旧了的、遗弃了的布鞋,齐刷刷的足有两人高,数米长。这是无数双“遍纳鞋”垒叠起的“史上最震撼的墙壁”,堪称中国之最。</p><p> 听讲解员老高说:收藏了不同时代的各类布鞋13000双,有一年,著名散文家梁衡先生游览赤牛坬民俗博物馆,写下了一篇佳作《万鞋墙》,曾轰动一时。</p><p> </p><p> </p> <p> 看着眼前无数双“遍纳鞋”,脑海里仿佛幻化出那熬白了头、扎破了手,一针一线缝出的日日月月……</p> <p> “万鞋墙”下面还有鞋展柜,展示着很早很早以前鞋的前世今生。老高手指着一双“三寸金莲”鞋介绍说:那是旧社会妇女裹脚时的遗物,现在的女孩子绝对想不到,妙龄少女还以“美”的名义受过那样的酷刑。</p> <p> 有一个展室可谓是“酒鬼家族聚落部”。将众多酒文化一一展示,存诸过往记忆,见识“酒”的文化内涵。,</p> <p> 为了传承酒文化,赤牛坬村将一个个制作精美的酒瓶变废为宝。历时数年,收集不同时期、各地大小酒厂的酒瓶一万余件,规模叫板“世界吉尼斯纪录”。</p> <p> 从古时文人墨客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诗人们在酩酊大醉创作出流传千古的佳作,比比皆是。</p><p> “酒鬼家族聚落部”展室里,从地上摆放的酒瓶到墙上张贴的酒史、绘画、诗词等,展示了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酒文化。</p> <p> “这里是灯展馆,收藏了上千盏各个时期农村传统照明工具——煤油灯。主要分为陶瓷煤油灯、木架煤油灯、洋灯、马灯、普通自制灯笼五大类。”讲解员话音刚落,一位来自陕北靖边县的游客高兴地说:“你们看这个灯,跟我小时候用过的一模一样。赤牛坬民俗博物馆实在太好了,里面能找到很多过去咱们用过的生活物品,一下子想起从前和村里兄弟姐妹上学、玩耍的情景,这里的展品,是我们每一个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曾有过的温馨回忆。”</p> <p> 穿行于窑洞展馆里,有两位来自南方大城市的女士,每一件展品对她们来说,很稀奇。紧跟着讲解员身边问长问短,表现出对陕北农耕文化的浓厚兴趣。一位江西游客廖女士告诉笔者:“看了赤牛坬民俗博物馆,受益匪浅,大开眼界。既欣赏了黄土农耕文化,又对先辈们艰难的生活倍感同情。我虽然在陕北榆林工作生活了十几年,这里的展品大部分还是头一次见,别说用途,就连名字也叫不起呀!”</p> <p> 旧时的秤和秤砣,现在的农村还在用,但在城市里很少见了。</p> <h3> 一按快门就会“啪”地冒起火花的老式照相机。</h3> <h3> 童年记忆中的电影放映机。</h3> <p> 胶泥掺上纸浆拍成的纸囤,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陕北农村贮米、贮面最好的贮物器具。</p> <p> 心灵手巧的赤牛坬村民雕塑的乡村“诊所”,“神医”为“病人”号脉、拔罐治病。</p> <p> 一些只能在老电影中才能看到的物品和场景,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穿梭的织布机、盛东西的毛褡裢、火星飞溅的铁匠炉、石匠断磨、光板的老羊皮祅、洞房花烛夜、拨来拨去一年收成所剩无几的算盘……</p> <p> “转九曲”是一种民间活动,它烘托节日的喜庆气氛。大年正月,人们走走转转,其乐融融。转完九曲预示一年平平安安,走好运。</p> <p> 恋恋不舍地走出民俗博物馆,每个人被“藏”在窑洞里的珍品所震撼。热情的讲解员老高与大家一一握手道别,千叮咛万嘱咐地说:“欢迎你们来赤牛坬‘过大年’,春节文化活动可红火呀!十里八乡的人都来了,有时上万人。正月初四到初六,村里举办形式多样的千人传统大秧歌、转九曲、抬花轿、扳水船、踢场子……”</p> <p> </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