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我眼中是最美

像玉的石头

<h3><b style="">  <font color="#39b54a">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主题为:我们生活的地方。我的家乡在山西省介休市义安镇中街村,我所在的学校就坐落于中街村东北方向。我们班有22名中街村的孩子,12名礼世村的孩子,还有一名来自邻村中堡村,所以我们搜集来的资料以介休市和中街村的为主。</font></b></h3><h5><font color="#39b54a"><b style=""></b></font></h5><h3><font color="#39b54a"><b style=""></b></font></h3> <h3>  11月20日开始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本单元需要完成的调查作业。手写的作业单有温度,只可惜笔迹不耐看🙃</h3> <h3>  直到今天,四课全部上完。虽然效果不是太好,但毕竟我们是真正的参与了寻访、调查、参观、探究等社会实践活动,这就是前进的脚步。就让咱们一起欣赏这二十多天的“劳动”成果吧。</h3> <h1><b>  这是孩子们调查来的家乡标志性建筑和名胜古迹,家乡的故事和歌曲。本来想纠正孩子们所有的错别字,但这是他们自己的成果,何必较真地刻意添加老师的印记。保证最后汇总的资料正确就行了。</b></h1> <h3>  说起介休,那首先想到的就是绵山。孩子们大都去过,发的照片也比较多,只能选取几张喽!</h3> <h3>  因为搞调查,崇旭跟着妈妈去了超市,博物馆,公园,很多很多地方。选一张在博物馆内的吧</h3> <h3>  史公塔</h3> <h3>  介休转盘龙鼎雕塑</h3> <h3>  介休博物馆</h3> <h3>介休火车站</h3> <h3>  介休东站</h3> <h3>  介休湿地公园妙应塔</h3> <h3>  介休祆神楼</h3> <h3>  中街平安石</h3> <h3>  中街小学院内的关公庙</h3> <h3>  每逢初一、十五,庙门开放,村民供奉。都说中街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或许真是关老爷的庇佑。</h3> <h3>  博物馆张贴的关于“寒食节”的介绍</h3> <h3>  在博物馆发现的家乡地方戏:介休干调秧歌。浏览器里搜到听了听。哈哈,介休话听得就是亲切。</h3><h3>当然,山西的民歌和晋剧就很有名气了。比如《人说山西好风光》、《夸土产》、《桃花红,杏花白》;《打金枝》、《算粮》、《芦花》等。</h3> <h1><b>  调查表带我们一起走进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孩子们调查来最多的就是各色美食~</b></h1> <h3>  秀博妈妈厨艺不错哦。看这羊肉火烧很有食欲的</h3> <h3>秀博去铺铺找介休特产了</h3> <h3>  一新用饮料壶壶装来家里的老陈醋。他不知道,我们更想看那个原装壶壶😜;</h3><h3> 锦华灌了奶奶做的黄菜来介绍;</h3><h3>冀思雨拿着她家烧火用的中煤块,曾祖父家的贡花花;</h3><h3>光澄、永熙和俊宇都是拿着贯馅糖;</h3><h3>王溪娟是读她调查来的陈醋做法;</h3><h3>慧燕调查的物产是土豆,我们村周围不产土豆,但她介绍的蒸土豆丸子倒是真有。</h3> <h3> 家家户户院里都是这样存着玉米,等到过年时干透了,粒粒变黄金。</h3> <h3>  孩子们在汇报在外的亲人思念家乡的什么味道</h3> <h3>  其实除了餐桌上的,我们介休还有琉璃,洪山陶瓷和煤炭。</h3> <h3>  嘘!这是我家孩子幼儿园的版面文化——介休陈醋。我拍来图片供我的学生看一看,读一读。看见了吗?角角上的是高粱穗和谷穗。</h3> <h3>  感谢幼儿园杨老师带我们去连福镇参观贯馅糖厂,让我亲眼目睹贯馅糖的出生地。让我知道了,除了我吃过的糖瓜、芝麻糖、原味贯馅糖外还有空心麻糖和五仁贯馅糖。</h3> <h3> 贯馅糖的原料是大米、大麦、芝麻。师傅讲:大麦是能同时生根发芽的植物,所以选用大麦制成麦芽糖。从种植到收割,再到大麦发芽、大米蒸熟,再到制粞、熬粞、拉粞,再到包糖、切节,粘芝麻,最后经过包装、销售,贯馅糖才能真正进入我们的口中。它不是也像千人糕一样,需要许多人的劳动才能获得吗?</h3> <h3>  有幸目睹拉粞这道工序,师傅最后告我,芝麻是要蒸的时候撒</h3> <h1><b>  15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我的调查表分的有点太细了,反而束缚了孩子们的调查范围。不过他们说的可多了。</b></h1> <h3> 身边可敬的人有:校长,老师,门卫爷爷,清洁工爷爷,公交车司机,交警叔叔,还有两个村的村长、书记。</h3><h3>没有见过面的有:解放军叔叔,斑马救援队,电工,修路工人,送快递的叔叔。还有每年都会给中街小学捐资助学的企业人。</h3> <h3>  有代表性的人有:“介休好人”赵丽莉;“中街好媳妇”阿兰(班里梓丽的妈妈);中街大善人赵航;礼世村为村民修路的张泰山;礼世村热心肠的张勇林,礼世好媳妇雷广香。</h3> <h3>  我们教学楼走廊里张贴的历史名人——介休三贤:介子推、郭林宗,文彦博。</h3><h3>还有义安镇的名人——开发绵山旅游景区的闫吉英,安泰集团董事长李安民。</h3> <h3>还有值得我们崇敬与怀念的中街烈士</h3> <h3>  王溪娟调查的北坛小学门口的斑马救援队。听说成员还有我们中街礼世村的。</h3> <h3>正好朋友也是志愿者,又一次巧合地被我目睹了</h3> <h3>我们这样跟门卫爷爷表示感谢!</h3> <h1><b>16课《家乡的新变化》我们也做了调查,家乡在衣食住行,医疗,文明等方面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我们在图片中寻找记忆和变化吧!</b></h1> <h3> 宋馨宇和宋欣彤是堂兄妹,他们的爸爸和三叔都是在中街小学度过的少年时代。仔细看看,那时候的校舍是瓦房,校园没有硬化,关公庙还没有重新修缮。那时候的孩子大都是穿着妈妈做的白底黑布鞋。</h3> <h3>  来张对比图。这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楼,封闭的铝合金门窗,空气能供暖,硬化的校园地面。他们的衣服是网上或商店里买的。</h3> <h3>  家乡的道路,房屋,文化建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里还有锣鼓队,舞蹈队。</h3> <h3>  想起我们小时候掏花花骑个加重28自行车了,我至今没学会转圆遭😪现在的孩子多幸福,一出生就是婴儿车,接着有平衡车、扭扭车、小汽车、小自行车、滑板车……</h3> <h3>  八零后的一代,像不像咱们小时候的家?居然搬到博物馆了。</h3> <h3>  刘晋星,刘晋阳趁着周末跟妈妈学做莜面靠lao lao</h3> <h3> 现在吃窝窝头是养生、怀旧。在以前可是过年才能吃顿白面。如果您有时间,今年过年的枣山山自己学着蒸蒸?</h3> <h3>  家有巧婆婆一枚,我想和孩子一起学学快要失传的手工刺绣。只可惜不够“心灵手巧”,当不了制作者,只配做一个合格的使用者了。</h3> <h3>  小手画家乡。我们画的都很有特色呢。</h3> <h3>  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嘛!孩子们试着写赞美家乡的小诗,略显稚气,却言之有理,而且是在努力向着儿童诗的样子靠近。点个赞!👍</h3> <h3><font color="#ed2308"> 孩子们,这个学期的道法学习就正式全局终了。就让这张《我希望……》作为我们对本学期的告别,下学期的期望吧!记住,只要我们有方向,有信心,有能力,我们的家乡就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样子越变越好!</font></h3> <h5><i><font color="#808080">美篇太长了,不想看了,直接拨拉完了吧?😏我回赠这么一长串的内容,就是感谢大家最近帮助孩子调查和提供照片😌以后有机会,做成抖音版哈!好了好了,今天节目到此结束!</font></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