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到底得罪了谁?

阳光(杨德振)

<h3>  最近几周,认真拜读了王水照、崔铭二位先生合著的《苏轼传》一书,对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苏轼算是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其辉煌的文学成就在中国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作为士子出身、士大夫入世的绝世才子苏轼,本来可以成为一名朝中重臣、要员或边疆大吏,殊不知官场跌宕起伏,沉沉浮浮,颠沛流离,几贬几放,为此还险些丧了性命,这又是多么令人沮丧的悲情。</h3><h3> 但是,他的失意与遭遇反而让他成为耀眼夺目的伟大文学家的“高天厚土”和“动力之源”,这又是多么令人辛讽辛酸的历史玩笑和啼笑结局。掩卷长思,我在细细琢磨:善良、豁达、淳朴、多才、正直、伟岸、浪漫的苏轼到底得罪了谁?是谁容不下这个千年才出现一个的大文豪呢?!</h3> <h3>  我之所以要认真阅读《苏轼传》和要写此篇文章,还因为苏轼在我老家黄州(现称黄冈)呆了五年时间,即1080年2月至1084年底这段时间;其中去我县麻城前后去了十几次之多,更令我好奇、惊喜;现在有一个流行成语叫“河东狮吼”,就是他在我老家“发明创造”出来的,其中还有一段荒诞故事哩;苏轼的“东坡”名字也是在黄州流放的时候在一块山坡上开荒种地时起的民间字号;还有他的千古雄文《赤壁赋》(分前、后)也是在我家乡构思和完稿的;还有时下餐桌上一道叫人流涎的“东坡肘子”菜,也是在我老家经他“开发”出来留存于世的。</h3><h3> 他从北方贬到黄州来时,走的古道就是如今的106国道,经过我老家门口......更让我平添各种联想和情愫;我想我如果也在那朝降临人间,一定会在苏轼路过的时候,摆上酒筵,一同饮酒吟诗、把盏唱和的......有了这些因缘,所以我对苏轼格外亲切而又迷恋,以至无限钦佩和感到无比自豪,总想厘清和揪出他背后陷他于多灾多难之中的那些“黑手”和“元凶”,替他出口气,伸个“冤”,讨回欠下的千年“人间公道”;因此,我才琢磨写起了“苏轼到底得罪了谁?”这篇文章。</h3> <h3> 言归正传,苏轼到底得罪了谁呢?</h3><h3> 首先,苏轼得罪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公元1056年,苏轼以考得进士第二名的成绩中举,被委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当朝皇帝英宗是非常欣赏赏识苏轼的,每每御览苏轼的奏折或提案,总是激动不已,对苏轼的诗词歌赋更是大为赞叹。</h3><h3> 但到了另一个大文豪王安石改革时期,苏轼同司马光等文人一起持否定怀疑态度,这不仅造成王安石等改革派的不满,更直接影响支持改革的新皇帝神宗对苏轼的看法。苏轼提出的一些改革时政的方案每每被新皇帝押下不理,苏轼心中怏怏不快,因此经常写诗抒发心中的郁闷和苦愁。写了还不说,还到处将诗词赠人,好事之人正愁找不到把柄,因此到处搜罗搜集苏轼的诗文,上交给新皇帝御览;刚开始,皇帝还替苏轼打些遮掩,说他的诗写得好,但进谗的人多了,皇帝也坐不住了,对苏轼的文采和态度变得模棱两可。到最后,还是起了疑心,担心以苏轼的影响力会影响到王安石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在众大臣的建议下,同意了苏轼外派地方做官的安排。</h3> <h3> 这一调整改变,拉开了苏轼频频被贬的人生大幕,成为他匡扶社稷、报国济世理想落空的引线。事实上,王安石的很多变革也以失败告终,王安石本人最后也落到了一个落寞逼仄的下场,六十多岁就郁郁而终,葬礼上无任何官员到场吊唁和致哀。如果历史可以重来,我想两个大文豪当时能够形成共识与合力,各自的人生也许都要改写;可惜的是,历史不可能再来一遍,更不可能重写一回。两个大文豪最后都成了至高无上皇权的“殉葬品”和“牺牲品”。</h3><h3> 其次,苏轼得罪了宦海沉浮的士大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历来是官场上的真实写照。苏轼自认为自己有才,干好工作就可以了;殊不知,他的杰出才能和文采正好反观印照在一些无能又平庸的官员身上,让大家觉得浑身不舒服、不自在;加之新老皇帝时常以御览他的奏折为快事,引发同僚们的“羡慕、嫉妒、恨”,大家只要有机会、有途径,便利用一切机会对苏轼进行诋毁、倾轧、挤兑、打压。加之苏轼对一些同是文人的个别官员礼敬有加,经常赠字赠诗,与一些俗不可耐的官员尤其手握大权的官员爱理不理,素无往来,更无恭捧,因而更加加重加快了这些官吏找机会挟私报复的想法和行为;因此,越到后来再网罗苏轼罪名时,欲行报复的官吏个个浮出水面,跃跃欲试,前赴后继;最后,连苏轼平时赠画赠诗的个别官员,他们也不放过,都被罚了俸禄,有的还遭到流放。苏轼本人也被押进京城的大牢中呆了半年多,受尽折磨,差点被人害死。</h3> <h3> 再者,苏轼还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无论被罢黜和流放到哪里做官,苏轼都以民生需求为最大根本动力,他非常同情民众疾苦,无论是治水、抗旱、治蝗、兴修水利和修路架桥,均以百姓的诉求点为最大出发点,而不是以原来遗存下来的错综复杂的既得利益集团为轴心,允许他们层层盘剥,从中牟取不义之财。他这样做,不仅使一方的社会风气和官场风气得到了根本扭转,而是极大地减轻了朝廷的负担和民众的苛捐杂税,换来了数个流放地广大百姓的拥戴;但同时也遭到了一些官绅和土豪的抵制和攻击,他们利用一切机会和盘根错节的关系,阻碍苏轼的正常调职和调动,大肆散布苏轼不满朝廷的流言,甚至无中生有,说苏轼贪污渎职,害得苏轼贬了再贬,流离失所,万里投荒,潦倒无依,有时一天只能靠吃两餐青菜度日。</h3><h3> 在黄州期间,苏轼一家时时吃了上顿无下顿,全靠一些仁人志士和文人周济,最后没办法,只能自己带领全家人在半坡上垦荒种麦、种菜,才度过了饥荒。可见,那个时代的一张无形的网是多么的细密和厉害,足以让人窒息得喘不过气来。</h3><h3> 得罪了皇权,得罪了同场官吏,得罪了土豪劣绅,苏轼想当一个好官、清官,想以身报国,当然只能做梦了。他只能借助诗词歌赋抒发胸中的情怀和苦闷。</h3> <h3> 晚年他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是多么无奈的内心观照和凄凉自答;同时,亦可见他对我家乡黄州的一缕浓浓情思。</h3><h3> 历史的天空虽然十分诡异和幽暗,但并不缺乏对威严显赫皇权的记录,也不缺少对那些呼风唤雨、手握大权的官吏记载,好在恰恰是“歪打正着”,中国文学的天空才会出现一颗熠熠发光的“巨星”,否则,官场养庸人、俗人,出现不了千年奇才苏轼的,那才是真正而永久的遗憾和巨大损失。从这一个意义上说,苏轼得罪人“得罪”得太好了,太有“眼光了”;我要为他写一首挽歌和赞歌,他的千古冤情和巨大委屈,丰硕了中国千年文脉,丰富了中国千年的人文精神,他的高贵品行和不朽诗篇将永远映照在中国未来的灿烂星空中。</h3><h3><br></h3><h3> 2019年12月9日</h3><h3>(原创作者:杨德振,祖籍湖北麻城,现居广州,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专栏作家。已出版著作八部,编导微电影两部,其中一部《安娜的微笑》获广东省全省三等奖,多篇散文获全国各种奖项,著作被中央党校、国防大学、清华、北大、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和高等院校收藏,网上亦有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