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锦阳关齐长城游记

行走的眼睛

<h3>霜冻过的柿子真甜</h3> <h3>莱芜章丘界碑</h3> <h3>绵延的齐长城</h3> <h3>危险的攀爬</h3> <h3>锦阳关位于文祖镇三槐树村与上游镇娘娘庙村之间的章丘、莱芜边界上。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艾陵之战、赢之战均发生于锦阳关和青石关一带。是齐国要塞。</h3><h3>锦阳关也叫通齐关,是齐长城上三大重要关隘之一。原为石发碹拱形门,高6米,门洞宽4米,进深8米。门上方在长2米、宽50厘米的青石上阳刻40厘米×35厘米的“锦阳关”三个大字。关上平台四周筑有垛口,平台上有关帝庙,内彩塑数尊。两扇关门为铁箍木制,用直径15厘米门杠横锁。</h3> 《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即产生于此 <h3><font color="#010101">齐长城西起防门(平阴古城南三里)东至黄岛(青岛小珠山),蜿蜒千里有余、又是缘山而筑,据记载春秋时期防门便有防御工事,正因“防御工事 ”而此地得名“防门”。史记,公元前五五五年,晋、鲁、郑、宋等十二诸侯国联合伐齐,“齐国集兵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广里”今在长青县境内)得胜。经过此战,齐国深知防御工事之重要,便开始在交通要道、山洼之处筑城墙防御。到齐宣王时代,南方楚国先后消灭鲁、莒等国,成为雄霸。齐为防楚国将断续的长城连接修筑,形成了蜿蜒千里有余、令各诸侯国谈而生畏的齐长城。《史记正义》引《齐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川,千余里以备楚。”据以上所说,齐长城应为春秋时代始建,齐宣王时代完工。齐长城全长1200余里,</font></h3> <h3>保存较好的锦阳关东便门,为齐鲁百姓往来而设。门为石砌拱形,高2.8米, 内宽2米,进深3.3米。便门两侧有城址,长1150米,西侧高1.2米,宽2米-4米;东侧高2.5米-4.2米,外墙宽0.8米,内设站台,总宽度为4.2米-6米。</h3> <h3><font color="#010101">在章丘区文祖街道西田广村,有一座建筑历史近700年的小庙——龙神庙,是专为祭祀供奉龙王,保佑地方风调雨顺而建。殿外共有石碑三通。位于殿门口西侧的是大清咸丰九年的重修龙神庙碑,也是一方主碑刻。碑文的大意:根据祭祀的礼仪和制度,龙神的职责是行云布雨,保护百姓风调雨顺,因此皇帝下令都要修建龙神庙。位于大殿东侧的是立于大清乾隆二年的清泉碑记。据碑文记载,庙西之神井“创自大元顺帝之时,宝田广仙长所赐也”。元顺帝在位时间为1333年至1368年,故推断神井及龙神庙已有近700年历史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壁画的内容分三部分,东西两山墙壁画的中下部内容大致相仿,都为龙王出行布雨图,只是画上人物和场景略有不同。东山墙壁画的上部,在海上腾起的巨龙下边,有一条跃出海面的大鱼,而西面壁画则无跃起的大鱼。壁画的中部,画了一根仿木结构的大梁,仿木梁中间画了一条摇头摆尾的青龙,把壁画分成了上下两部分。壁画虽然下半部分有残缺,但基本保存完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壁画的龙王行云布雨图场面宏大:画中龙王端坐在步辇中,前面有骑着高头大马,打着“回避”、“肃静”牌子的随从,而两侧的天上有各方神仙驾着祥云随行,虽已斑驳不清,但仍能看出人物形象饱满,神态传神,笔触细腻,色彩艳丽,显示出画作者高超的技艺水平。</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