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邵伯”地名的由来:因东晋太元十年(公元385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谢安于此筑埭造福于民而得名,百姓把谢安比作西周时的召公,为纪念谢安改原地名步邱为邵伯,古代“邵”和“召”同音,唐宋日益兴盛,邵伯还有一个别称,名叫“甘棠”或者是“邵伯埭”。</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邵伯镇先后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江苏省重点镇等荣誉称号。</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拔根芦柴花》原是一首江苏江都的地方民歌,属于邵伯秧歌号子,来源于歌会中的一段美丽的传说:</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时候,邵伯是有名的戏曲之乡,会唱的人很多,但唱得最好的要数莺歌了。那时,邵伯地区有个风俗,每年六月十九观音会,都会有对歌竞赛,唱得好的就能得到“歌王”的称号。</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然而比赛前,莺歌却生病了,恰巧,遇见一位神医,叫莺歌到水急浪大的地方拔根芦柴花煎水服饮,连服三剂,保证药到病除。结果,莺歌一试,果真好了。</div>比赛这天,莺歌便干脆唱了芦柴花,大家都惊呆了。 从此,民歌《拔根芦柴花》在邵伯湖岸边唱响开来,并流传到了全国。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来由钱静人,费克等带队到扬州、江都采风,收集了大量民歌,并对其进行了加工。于是便有了现在大家听见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拔根芦柴花》了。</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而当时钱静人是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费克是江苏省歌舞队队长,他们两个人一个写词,一个改编曲调,这次的加工整理过程一直持续到1954年年底、1955年初。</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棠石榴红<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每一棵百年古树,都经历了沧桑岁月,记载着神秘故事。在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江都邵伯,有一棵700岁高龄的古树,全市仅存它一棵甘棠古树。它是当年百姓纪念谢安筑埭治水有功而植。邵伯古称甘棠,也源于此树。</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广为植株的古甘棠,现在还有一棵(后人补栽),隐在邵伯老街之中。时值隆冬,并不是甘棠开花的季节,只一些零散的叶子,悬挂在枝头。<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邵伯巡检司旧址门口,这株700岁高龄的古树,当地老百姓习惯叫它甘棠树,其学名为君迁子,与月桂、橄榄树、菩提树并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名树。据悉,全市仅此一棵百年甘棠树,在全省更是少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来到江都邵伯,穿过石古道,一间庭院出现在眼前,此处为巡检司衙门旧址。据介绍,其建于洪武元年,运行了500多年,一直到民国初年的1912年才被废弃。</h3> 查阅资料,邵伯巡检司历时544年,其辖区东至丁沟、西连黄珏、南接仙女庙、北达露筋祠,旨在巡察奸伪、护士民乐业、保商旅无艰。“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中,小农阶层的稳定被当作长治久安的核心问题。<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围绕这一社会控制的重点,明初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制度。”邵伯巡检司的主要任务是盘查过往行人、稽查无路引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大运河畔千帆浪里察奸辨伪保百姓,甘棠树下三尺案头殚精竭虑护民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之前,就沿运河设市里,成为运河古镇之一,到清乾隆已是万家灯火、商旅如织的重要商埠。邵伯现在还保存着苏北、苏中地区少有的条石街,它是邵伯的一张名片,有不少的电影、电视剧到此拍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是不可多得的影视基地。</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于康熙年间的古街,南北走向与运河平行,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条石头街宽不足2.5米,全长1500公尺,全由整块的青条石铺就,中间交叉横排,下有砖砌水下道,两旁为竖条石,设有阴中和地沟。在街的南北两头砌有圆门,上有更楼,设有木制栅栏,非常古朴壮观,南北两圆门是南乡、</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乡居民进镇的必经之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园门更楼叫“青云楼”,又叫“文昌楼”即取“青云得路”之意。现还保存有门楼上的石头一块。北园门上更楼叫“真武楼”,镇民是想得到真武大帝的庇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求个国泰民安。</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邵伯巡检司旧址不到500米处的河岸处,有一处古码头。“这里就是大运河线上远近闻名的货运码头——"大马头"。抬头一高大楼牌,上面有石刻“大马头”三字。古“大马头”和运河石堤历史悠久,据记载为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所建,堤岸长约258米,宽为4.7米,通高为5.1米。面河部分为砖石结构,以大型条石为基础,其上面采用大号城砖砌筑,顶部压一块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据介绍,邵伯“大马头”下的运河石堤和石码头,是非常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原汁原味地保存了下来,实在难得。现想在运河沿线,找出这样的老古董,很不容易。它能反映运河的发展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也具有较高的水利史籍和文物价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邵伯三里长的条石街,好似一条长龙,头南尾北,镇南的南塘,好似龙饮水的仙池,而与条石街构成垂直的巷子,就像龙的爪子,向东西延伸,一一对称,西连古运河,东接里下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运河的成功申遗,就是对这种魅力的印证。2014年6月22日,经过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中国大运河”跨省系列申遗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流淌了数千年的大运河,再一次聚拢全世界的目光。在列入申报项目中,就包括邵伯明清大运河故道、邵伯码头和邵伯古堤。</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邵伯镇水铁牛现藏于斗野亭,长1.98米、高1.10米,腹空,横卧在厚约10厘米的连体铁座上,铸工精细,造型生动,重约2吨。数百年来,它注视着古镇邵伯的兴衰荣辱。2006年,铁牛与“大马头”、古堤一起,被列为省级文保单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邵伯有一只镇水铁牛很有名。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淮河大水,邵伯决堤,水深13米,百姓受灾严重。于是,朝廷在淮河下游至入江处共设置了12只“动物”,即“九牛二虎一只鸡”,分别安放于水势要冲,以祈镇水安澜。同时,亦作为水位测定之标识——通过水位上涨到动物脚、身、颈等不同位置,判断出是否会发生水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其中,九牛分别放置于江苏境内的涟水县城东门外、洪泽县的三河闸、高良涧、洪泽湖、高邮马棚湾、邵伯、瓜洲等地;二虎实为石雕壁虎,置于扬州壁虎坝(现扬州湾头镇);一鸡则在江都昭关坝。如今“鸡飞虎跑”,只剩下几只铁牛散落于河堤上,邵伯铁牛便是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建于梵行寺一侧的斗野亭,是梵行寺僧人所建。亭名‘斗野’,反映了我国古代一种天文现象,是指地上某一区域与天上星斗相对应,称为‘斗野’。</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据介绍,梵行寺在大运河畔,斗野亭为近水建筑,1079年,孙觉从高邮南下,途径邵伯时,</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留下了《题邵伯斗野亭》五古一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华中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江苏省原副省长韦永义在89岁高龄之际,亲自题写园名,园内高16.3米的烈士纪念碑,三面铭刻着原新四军苏中军区政委、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陈丕显题写的“邵伯保卫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昔日的大王庙改建成邵伯保卫战纪念馆,陈列了部分战士的遗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6年7月中旬,盘踞在南通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汤恩伯,指挥5个整编师共12万人,向苏中解放区大举进攻。华中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在粟裕司令员的指挥下,以3万兵力奋起迎敌,打响了苏中战役,并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辉煌胜利,共歼敌5万余人,沉重打击了猖狂进攻的国民党军队。其中8月23日至26日,华中野战军取得苏中战役第六战——邵伯保卫战的胜利。此战,毙伤国民党军2000余人,华中野战军伤亡1000余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位于邵伯镇邵伯湖畔。为纪念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邵伯镇人民政府于1985年修建了邵伯保卫战烈士陵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州府志》中记载:“梵行教寺在邵伯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晋宁康三年(375)僧行密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洪武初(1368),以寺基为水马驿(说明梵行寺在大运河岸边)。据董恂《甘棠小志》记载:晋宁康三年,高僧行密看中了这块宝地,流连忘返,遂建梵行寺。据传梵行寺周围的山茶,叶碧欲滴,花艳妖冶妩媚,吐芳香飘十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轼常来扬州,对邵伯山茶花自然有所耳闻。元丰七年(1084),他在往常州途中路经邵伯,于是放舟停楫,在秦观、孙觉等文人雅士陪同下游玩了梵行寺后,自觉对山茶花意犹未尽,便抛开友人,独自到梵行寺,领略山茶花娇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园核心区净瓶广场形似观音宝瓶状,广场建有牌楼,牌楼上联:甘雨棠风禹业千秋追谢傅,下联:隋舟晋埭清流万里泽燕齐,横批:开济江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东晋召公筑埭,到唐宋故堰盘舟、明代漕船上溯、民国导淮利运,再到现代三闸鼎新,邵伯独特的非遗资源水工文化是中国运河水运史上的杰作。</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棠龙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棠茶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棠山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邵伯人非常崇敬,喜爱铁牛,过去一直视其为神物。邵伯土风,每逢农历正月十五,阖镇四乡民众扶老携幼,云集铁牛湾,焚香祈祷,为保子女平安都礼拜铁牛为“干妈”。有子女者,复以有眼铜线穿成一串,悬于牛角上。焚香拜后,取下该钱套悬子女之颈,以作继承信物。其令人费解的是,若祖、若父、若子、若孙皆拜继“干妈”铁牛,不拘世族之伦次。古称淮河流域为淮夷,或许来之夷风故也。民国年间此风即盛,沿习至今。如今,人们视其为吉祥物,游人来此都要亲热地抚摸它,祈求它满足自己的美好心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亭(凉亭)是一种中国传统建筑,源于周代。多建于路旁,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亭一般为开敞性结构,没有围墙,顶部可分为六角、八角、圆形等多种形状。因为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而被广泛应用在园林建筑之中。</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亭,在古时候是供行人休息的地方。</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释名》)园中之亭,应当是自然山水或村镇路边之亭的“再现”。水乡山村,道旁多设亭,供行人歇脚,有半山亭、路亭、半江亭等,由于园林作为艺术是仿自然的,所以许多园林都设亭。但正是由于园林是艺术,所以园中之亭是很讲究艺术形式的。亭在园景中往往是个“亮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形式来说也就十分美而多样了。《园冶》中说,亭“造式无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横圭、八角到十字,随意合宜则制,惟地图可略式也。”这许多形式的亭,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要平面确定,其形式便基本确定了。</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邵伯运河生态公园包含了“两轴两带六景”,分布在约400米的水带两岸。公园面积12万平方米,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着茶花园、荷塘月色、净瓶广场、桃花坞、铁牛湾五个主题片区,分别对应了苏东坡、朱自清、佛教、孔尚任、水工等典故和文化,这里的每一个场景,都有一个唯美的邵伯故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追溯到邗沟时期,明朝以前,一直是以邵伯湖为运道,湖河不分。宋绍熙五年(1194),为防止湖水外泄,在淮东提举陈损的建议下,在大运河扬州段沿线东岸修筑堤坝,邵伯湖东侧的大堤最早也形成于这次修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开凿沟通江淮的水道,史称“邗沟”。郦道元在《水经·淮水注》中说,邗沟起始于长江边的江都县,江水从这里贯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京杭大运河流到江淮一带,河道宽阔,水量丰沛,气势浩大。此刻,站在一座横跨运河的大桥上,映入我眼中的运河扬州江都段,就是这样一幅景象。桥下河道的中间,停着不少货船,相互间隔约几十米,前后相续,一直排列到视野尽头。目光掠过船队向左望去,便是自脚下的大桥延伸出去的道路,被几排蓊郁的树木遮掩。它的左边,是一个辽阔的湖泊。河湖相连,浩渺无际,正是这一带突出的水文景观。</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里就是邵伯船闸,千里运河线上最大的船闸。</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扶着栏杆,我俯瞰下面最近处的一艘运输船。中间船舱部位,货物堆放得像一座小山,被帆布遮盖得严严实实。旁边的甲板,被收拾得整齐清洁。</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您的欣赏!</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