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老油槽

新农村

<h3><b> 在江西赣南,有木梓的地方,就有一个地方叫“油槽下”!</b></h3><h3><b> 赣南山区盛产茶油。手工榨油就是山里的客家人创造的一项手工技艺。榨油坊由一辆水车、一个碾盘、一根硕大的榨槽和一个悬空的撞锤组成,方法虽然老土,但生态环保,没有工业机器和工业原料的污染,榨出来的油原汁原味、香醇清亮。打油师傅俗称“打油佬”,一般有3—5人,既要有娴熟的技术,还要有强健的体力。</b></h3><h3><b> 每年冬天从山上采回油茶籽,经过翻晒、去壳、干燥等环节,就送到当地的手工榨油房~“油槽下”。再经过焙、碾、蒸、包、踩、榨,都是全手工操作,直到一缕缕金黄色的茶油从木榨里汩汩流出,那股润彻心底的油香便从灰暗的榨油坊飘荡开来。</b></h3><h3><b> 去年去寻邬拍了一次老油槽。这次在上犹山区拍了一组油槽下的图片,再一次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愁,似乎又回到了自己曾经做“打油佬”的知青岁月……</b></h3><h5><i> 上犹安和土法榨油坊位于罗霄山脉的上犹安和乡鄱塘村山区,油茶种植历史悠久,仍保留着一座手工榨油坊,师傅们至今传承着地道的手工土法榨油技艺。榨木梓油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榨取油脂的原料是油茶树的果仁,每年寒露过后,开始上山摘果桃,果桃收回之后,暴晒脱壳,选出果仁挑送到榨油坊焙干脱水,排队候榨。每年立冬这一天是“法定”的榨油开工日。第一道工序是将焙干的果仁投放到碾盘上碾碎。碾盘的动力由水车带动,所有的构件都由木材制成,做工精巧,既实用又颇具审美价值,转动时果仁碾成粉末之后必须用木甑蒸熟,然后用稻草垫底将它填入圆形的铁箍之中,做成胚饼,胚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榨槽里,在油槽右侧装上木楔就可以开榨了。手工榨油坊的油槽是关键的,由一根硕大百年以上的红凿木制作而成,油胚饼填装在“油槽”里。开榨时,掌锤的老大,执着悬吊在空中的撞锤,唱着节奏性特强的山歌,在两个助手的和应下,将撞锤快速准确地撞到油槽中的“进桩”上,于是,被挤榨的油胚饼便流出一缕缕金黄色的清油。 每年霜降以后,手工榨油坊甚是热闹。哗哗流水声,水车带动碾盘咿呀作响,再加上“嘭嘭”的撞击声,汇成一曲丰收的交响乐,丰润了一整个冬天。上犹安和土法榨油是一种非遗文化的传承,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i></h5><h3></h3> <h3>油槽下</h3> <h3>水冲碾车</h3> <h3><b>1、焙木梓</b></h3> <h3><b>2、碾木梓</b></h3> <h3><b>3、蒸木梓麸粉</b></h3> <h3><b>4、包木梓麸饼</b></h3> <h3><b>5、将麸饼装入油槽</b></h3> <h3><b>6、锤击打榨</b></h3> <h3><b>6、出油啦!</b></h3> <h3><b>7、榨完茶油后从油槽中取出木梓麸饼</b></h3> <h1><b><i>摄影、文字及后期:一滴水</i></b></h1><h1><b><i>时间:2019.12</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