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晚上偶然翻看手机日历,发现再有一个多月就到了2020年春节了,在感叹时间飞逝的同时,独自默默回味儿时春节的浓浓年味,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丰富了,但儿时浓浓的年味和习俗几乎消失殆尽,我决定将儿时过年的一些习俗写下来,供同龄人共勉。</h3><h3> 在我的记忆当中,儿时的春节是我最期待的节日,节前掏灰、杀猪、扫尘是比较累的活,只有到了大年初一才能轻松下来,高高兴兴的享受期盼已久春节带的难忘时光。</h3> <h3> “掏灰”:北方农村都住土炕,天冷时会往土炕里填柴草、羊粪烧炕取暖,一年下来,火炕里的灰早已填满,不仅影响取暖,还增加了填加燃料的难度,年前要把土炕里的灰掏干净。这些草木灰是庄家地里绝好钾肥,掏灰时灰尘特别大,无论是掏灰的还是背灰的后来都成了“灰人”,掏灰结束,院门外堆起大大一个灰堆。</h3> <h3> “杀猪”,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杀猪,杀猪这天家里特别热闹,好多家小孩都会来玩,临近春节,男孩兜里总会有一些鞭炮,噼啪噼啪响个不停,大人会拔下猪脖子上方鬃毛给我,镇上的商店常年收购,每个猪身上的鬃毛能卖一元钱左右,据说这是制作各种刷子的好材料。</h3><h3> 最让我高兴的是能得到猪的膀胱,我们用打气筒给膀胱充上气,几个男孩就在院子里踢起“足球”,一场“足球”踢完,衣服脏了,还沾一身尿骚味。</h3> <h3> “扫尘”: 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迎新”的涵义,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扫尘时将室内屋外彻底进行打扫,炕上的毛毡都要一一拿出去两个人拎起来用木棍两面反复敲打,将毛毡里的灰尘敲打干净,称之为“打毡”。被褥枕头全部拆洗干净,灶台案板等用水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h3> <h3> “炸油香”:年前炸油饼、馓子、做各种饼子点心,方便客人食用,走亲访友,带上一点自家的油香作为礼品,炸油香这天,家里人特别多,气氛热闹异常。</h3> <h3> 到了大年三十还要剃头、贴对联、贴年画、祭祖、守岁等习俗。</h3> <h3> 除夕男孩子一定要剃头,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正月是不能剃头的,否则有死舅舅的说法,因此除夕剃头妈妈最操心。</h3><h3> 每个窑洞、牲畜棚、羊圈都要贴对联,就连磙子、碾子也要贴上“青龙大吉”、“白虎大吉”,民间有磙子是青龙、碾子是白虎化身的说法,窗户纸全部换成崭新的白纸,中间还要贴上花花绿绿的窗花,门上要贴门神,起到驱鬼辟邪的作用。</h3> <h3> 窑洞的墙壁贴上年画,年画因时代不同而不同,在我的记忆中有国家领袖、样板戏、水浒三国人物、美女图、风景画等等。</h3><h3> 骡子头顶拴几根红绳、羊身上涂上一块红染料,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喜庆。</h3> <h3> 除夕下午父亲会带着我们弟兄三人,拿上纸钱、白酒、油香、水果等给先人上坟祭祖,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一起过年。记得有一次堂哥带着堂侄给爷爷上坟,堂哥边烧纸钱边喊:</h3><h3> “爷爷拾钱来”。</h3><h3> 侄子跟着堂哥喊到:</h3><h3> “爷爷拾钱来”。</h3><h3> 堂哥一着急,捣了儿子一拳头:</h3><h3> “你爷爷还活的好好的,你要喊‘太爷爷拾钱来’”。</h3> <h3> 祭祖回来,妈妈已经做好了长面,老家除夕下午要吃“拉魂面”,只有吃了拉魂面的人魂魄才会在除夕回来。</h3> <h3> “守岁”,吃完拉魂面,就该守岁了,全家行动,边包饺子边守岁,所有窑洞都点起煤油灯,通宵不灭,寓意来年家中财富充实、吉祥平安。</h3><h3> 包饺子过程中,父亲会找几枚一分硬币,用开水烫一下,个别饺子里会包上一枚硬币,谁吃到有硬币的饺子,谁就会有财运。</h3> <h3> 包完饺子,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刻来临,妈妈从柜子里取出为我们每个人准备好的新衣服和新鞋子,还给每个人发几毛钱压岁钱、水果糖、花生、干枣等春节礼物。</h3><h3> 到了深夜我们姊妹实在困了的不行,父母会让我们休息,二老在灯下还继续守岁,其实他们并没有闲着,还为家里的事忙前忙后。</h3> <h3> 大年初一早晨,父母早早把我们叫起,催促着我们扫院子、打扫屋了。</h3> <h3> 妈妈边煮饺子边唠叨,别人家的小孩大年初一都给父母磕头,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就我们家的小孩不懂事,连个“好”都不问。我内心感觉特好笑,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我们永远保留在心里,一夜起来后就要磕头、问好,很别扭,做不出来。父亲则说现在新社会,不兴这些,有父亲帮忙,我们还是没有磕头。</h3><h3> 不久拜年的人群来到了家门口,我把鞭炮埋进门口不远处地灰堆里,随着一声炮响,炸起一团草木灰,我用这个方式迎接他们的到来,一一和拜年的弟兄打了招呼,这时我们弟兄三人陪着拜年的弟兄给父母一一磕头问好。父母则端上油香,倒上茶水,年长的一一递上香烟,小一点的孩子还要给发上少得可怜的压岁钱。</h3><h3> 聊一会我们就一起出发到其它长辈家中开始拜年了,这几天,我们什么活都不用干,父母全部承包,我们只管专心的玩,这是最最快乐的日子。</h3><h3> 拜完年,我们开始玩“打钱”,参与人的每个人拿出等值钢镚,在地上画一个圆圈,将钢镚放在圆圈中间,几上人在圆圈之外一定距离按猜拳先后用土块砸向钢镚,砸出圆圈外的钱归个人所有。</h3> <h3> 从大年初一开始,家里每天清扫的垃圾不能倒掉,积攒下来,初五早晨天不亮,将积攒下来的垃圾背出村口倒在马路中央,大清早一家人再吃一次饺子,这次要吃的特别饱,称之为“填穷坑”,同时也是迎接财神的日子,有送走贫困、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寓意。当然路口倒垃圾我个人觉得是陋习,应该摒弃。</h3> <h3> 从初四开始,我们就会受父母安排,坐着毛驴车开始外出给舅、姑、姨等长辈拜年。</h3> <h3> 直到正月二十三,燎干过后,这一年的春节才算是真正过完(燎干我以前写过,这里就不再赘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