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黟县县城</h1><h3> 黟县隶属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六县之一。黟县始建于秦(公元前221年)。“黟”本意为黑、黑木。因建于黟山南面而得名。</h3><h3> 黟县是黄山市最小的一个县。黟县北枕黄山,南望白岳,四面群山环抱,山川秀丽,山林面积占县域面积的85.9%,森林覆盖率为84.8%。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第九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等称号。</h3><h3> 黟县是古徽商聚集地和徽文化发祥地,也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的核心区之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旅游强县”等名片和“世外桃源、画里乡村”的美誉。</h3><h3> 2019年11月下旬,我与好友“黟”起来这里打卡,领受徽州乡村、山野里那一缕缕深秋的温煦和久远、迷人的历史文化。</h3> <h3> 黟县古城(旧称县街),今黟县县城,设碧阳镇。背倚东岳山,滨临漳河水,四周群山环抱,清溪回流,古建筑闻名遐迩。</h3><h3> 黟县古城迄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古老的县之一。古城自宋代建为县治至今,一直是黟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古城现有3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即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麻田历史文化街区和郭门后街历史文化街区,还有保护较好的名贤里、桂墩里、杏墩里,直街、东街、下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郭门街、麻田街、泮邻街,费家弄、舒家弄、尤氏弄,三元井等众多古街古巷古井。1989年列为安徽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h3> <h3>通济桥</h3><h3> 原名戌己桥(以宋淳熙戊戌与明嘉靖己丑的天干“戌”、“己”命名),横跨漳水,始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由县尉李称倡建。</h3><h3> 该桥历经洪水冲塌,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由余种德再度捐资修建,并改名通济桥。桥身高踞,古朴厚重,工艺精良。2018年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h3> <h3>北街</h3><h3> 通济桥连着北街。沿街店铺一般均为徽派传统的一楼一底建筑,楼下为店,楼上住人。大部店面排门,厚约4厘米。铺面敞开,一览无余。招牌悬于门额之上,或挑于门侧。店铺排门旁,开有五寸见方小窗,便于夜间销售小宗商品。也有店铺,正面完全等同民居样式:青石门坊、黑漆大门、砖雕门罩,只是店内不设天井,从大门上方开辟的硕大窗户采光。此类店铺已药店、布店为多。城中店铺不少是前店后坊,所以其建筑则为两进以上。有的大店家在建筑后进还辟有院落,便于骡马牲口运货进出。千年横沟自北门进入城中,多从北街东侧店铺下穿过,故北街东侧的店堂,多为活动木板铺就,既便于提水打扫卫生,又能便于万一火灾消防。</h3> <h3>横沟之父胡明星</h3><h3> 胡明星(474~557年),字太白,横冈人。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至十三年(约503~514年)由国学生仕至太常卿。胡明星掌礼仪,但梁武帝崇尚释佛,朝仪祀典多所改易,胡明星力谏不听,于普通六年(525年)辞官归黟,隐于横冈。见有许多荒田未曾耕种,询知由于缺水而致。于是“亲究水源,倾资募工”。中大通元年(529年),在城北双溪河汇合之处,修建柏山堨,并开挖槐渠,即今之横沟。这一善举深得人心,这条长长的沟渠,是新安江流域开发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一千多年来,发挥了巨大的效益。“溉民田千余顷,岁屡有秋”。</h3><h3> 后人在“槐渠”上建起街市,因此黟县民谚又有“先有横沟后有城”的说法。</h3> <h3> 槐渠水质清澈,其走向几乎与北街完全平行,因此有不少地段穿注于北街民居屋下,商家店内,为城区消防和居民浣涤提供充足水源。千年横沟穿城而过,成为以黟县县城一特色风貌。清黟人程学禧的《黟山竹枝词》云:“穿城一水是槐沟,开浚年年趁麦秋;人集街心携畚插,人归月下荷鉏头。”</h3> <h3> 黟县冷天的风景,老物件新用。</h3> <h3> 此时,这里正举办首届互联网与中国摄影旅游大会,以互联网、摄影和旅游的名义,回应传媒大师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的预言:“在电子时代我们将身披全人类”。</h3> <h3>恩惠百姓的黟县令薛稷</h3><h3> 薛稷(649~713年),字嗣通,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人,唐睿宗时拜中书侍郎,历太子少保,封晋国公。</h3><h3> 薛稷为魏征外孙。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至黟县担任县令。他在任期间关心百姓疾苦,见县城百姓汲水艰辛,于是倡议捐资并带领百姓开凿了九口水井,冬夏不竭。据清代嘉庆《黟县志》载,薛公井“唐令薛少保凿,在城内有九”。离任后,百姓将此井命名为“薛公井”,饮水思源,以示不忘薛公德政。</h3><h3> 因为时间久远,黟县古城中的薛公井多已失传或遭填埋,而北街口这眼薛公井就成为目前黟县县城中唯一现存的唐代古迹文物。</h3><h3> </h3> <h3>费家弄</h3><h3> 因早先居民多为费姓而得名 东西走向,长约300米,呈“十字形”,这“十”字中心是一口水井,名为费家井。黟城流传一句俗语“费家弄人不费力,费家弄里无费人”。巷弄狭窄幽深,两侧徽派民居至今保护完好。</h3> <h3>费家弄井(黄山市文物保护单位)</h3> <h3>费家弄22号宅(黟县文物保护单位)</h3> <h3>东街</h3><h3> 东街由上东街和下东街组成。其中上东街全长185米,下东街全长147米。黟县一级保护街区,也是古建筑非常集中的街区。</h3><h3> 东西街区形成于宋,鼎盛于明清时期,街区格局风貌保存较为完整,体现古城发展的核心区域和政治中心。</h3> <h3>东街8号宅(黟县文物保护单位)</h3> <h3>东街21号宅(黟县文物保护单位)</h3> <h3>下东街</h3> <h3>西街</h3><h3> 西街以方位名之。它地处黟城西隅,和东街是一对孪生兄弟,两条街以北街为对称轴,分别向西东两向延伸。西街长约300米,长条的麻石石板横道而铺,西街尽头便是旧时县城的西城门。</h3><h3> 西街的南侧是连片的民居,城中的大姓余氏多居于此;而北侧显得空旷。清冷而偏僻的西街,默默地阅尽沧桑,见证历史的兴衰和社会的发展。</h3> <h3>西街004号</h3> <h3>直街</h3> <h3>杏墩里027号宅(黟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h3><h3> 杏墩里井(黟县登记不可移动文物)</h3> <h3> 古县衙位于直街,黟县城县人民政府中院的中轴线上。始建于宋宣和年间,元、明、清均有毁兴,现保存的系清光绪初年由知县陈德明所重修。占地160平方米,歇山式正方形建筑,屋顶边长与房高的比例几乎是1:1,坐北朝南:飞檐翘角,正面四根柱子立于鼓形柱石上,支承着梁头挑和额仿。柱枝衔接间无雀替,檐下无斗拱;正脊两端微微上翘,无吻兽相衬,垂脊也无角兽装饰。房低顶重,结构简朴。现为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县衙门柱上楹联:三年耕九年食百姓永足 五日风十日雨一邑丰穰</h3> <h3> 黟县古县衙旧址现为黟县乡贤纪念馆,总面积约200平方米,设序厅、乡贤展示、县衙场景复原三部分。其中乡贤展示列举黟县自东汉时期到当代50多位乡贤代表人物,通过文字、事物、视频等方式展现古徽州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感受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h3><h3> 展览前言:“黟县山川秀美,人杰地灵。黟人素习诗礼,不尚浮华,勤劳节俭,敦厚重义,自唐宋以来名人辈出,以千百计。</h3><h3> 读书入仕,多为御史谏官,廉洁为民,刚正不阿;外出谋生,多为经商服贾,广结人缘,勤苦经理;居乡立业,多为设馆悬壶,开课授徒,广济乡邻。至于习儒研学,则能精于考据,著书立论;拜师从艺,亦可苦心孤诣,一技惊人。</h3><h3> 民国以后,黟人在民主思想感召下,投入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洪流中,数十年风雨洗礼,涌现出一大批为社会民主、科学自由、民族解放、祖国建设做出无私奉献的乡贤名达”。</h3><h3> 展览结束语:“千年重教育,十年之泽芳草青青;万户传书声,百里之邑乡贤济济。</h3><h3> 黟县历代乡贤灿若繁星,光芒万代,为黟县的人文学术和文化积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践行的是守本立根,报效国家,他们传播的是人生真谛、正大能量,他们贻留的是深厚情怀、致远梦想。斯人功绩,历历在目,俯仰可拾,但这一切都不是结束。往者宜可承,来着犹可追,在乡贤光辉事迹的感召下,我们将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德,继续书写黟县美好未来的绚丽长卷”。</h3> <h3> 这是我见过的最小古县衙,比起平遥古城的县衙,它可算是袖珍型的,连师爷住所都未见(听说有一小小后院被改造掉了)。</h3><h3> 黟县古代属于经济发达地区,县衙竟然这么小,想来县令是位很清廉的能史,县境内治安好,民风好,百姓安居乐业。</h3> <h3> 县衙后面一颗几百年的老树。</h3><h3> 在黟县古城呆了大半天,走了几条街巷,静静地看完黟县乡贤名达展览。一句话,这是个值得来的地方,黟县不仅有秀美的山川,更有辈出的人杰,合二为一,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黟县。</h3> <h1>胡村</h1><h3> 胡村从严格意义上说应该叫: 宏村镇横川村胡村组,它的后面就是塔川。</h3><h3> 我们来到黄山北站直接乘专线旅游车来到宏村 从宏村再乘胡村农家乐主人的小型电动车到达胡村</h3> <h3> 胡村处于山洼里,四面均有山。清晨登上村边的山上观日出,也希望见到朝霞下家家袅袅炊烟的乡村。</h3><h3> 天刚麻麻亮,我们就往观景台上赶。田间小路绕行,考验平衡能力,紧接着爬山,有些吃力。到达观景台已经晚了,这里挤满游客,很难找到落脚之地,斜坡上一块突出的小石头让我一条腿立足。</h3> <h3> 起了个大早在胡村的观景台上看日出,有些失望,倒是下山之后的旷野很动人。秋色一片金黄,在初升的太阳照射下,更显得耀眼,淡淡的晨雾其上,好似天空中飘下的白纱,缥缥缈缈,大自然之美让摄影人欲罢不能。</h3> <h3>胡村民宿雲青小院</h3> <h3> 这是载我们来胡村的小车,前面车厢坐人,后面车斗放行李,这种小车穿行于狭窄的村巷中相当方便,外观也漂亮。</h3> <h1>塔川村</h1><h3> 塔川村于黟县际联镇,又名塔上。它位于黟县桃花源著名旅游景点--宏村到木坑竹海景点途中,距宏村仅2公里,是黟县小桃源众多美丽富绕的自然村落中一个独具魅力的山间村落。</h3><h3> 塔川,高庵与低庵两峰之间(因峰之巅,原有西林寺禅院而得名),一条清溪破土而去,依山潺潺流下,穿村中而过,直奔风景秀丽的奇墅湖。村庄因有“川”过而富有无穷灵气,清溪也因穿“塔”而更显活力。塔川,即以此而得名。</h3> <h3> 塔川秋色,是众多画家、摄影家创作的基地。十一月中旬这里的秋景最佳,依山而建的民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远远望去就像一座宝塔耸立在山谷之中。此为“塔”之来历。</h3><h3> 塔川的秋色与九寨沟、新疆喀纳斯和北京香山并列为中国最美的四大秋色。塔川村村口及周边地带多植乌柏树,且古树参天。塔川的秋天在十一月初就会回到这里,乌柏树的叶子比枫树红的早,树叶渐红有一个过程。树龄不同导致叶子变红的时间不同;树木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阳光照射时间不同,同一棵树的向阳面和背阴面阳光照射时间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树与树之间,同一棵树的不同叶子之间,由绿变黄或由绿变红,以至于最后落叶的时间都不尽相同。每到秋天,满山树叶色彩斑斓,粉墙黛瓦掩映其中,再配上好的天气,光影美不胜收。</h3><h3> 我们来时已是十一月下旬,之前塔川经历一次大风降温,多数树叶落地归根,绝佳美景没能赶上,真遗憾。</h3> <h3> 终究还是有一些红叶,留给迟到的游客观赏。蹲在塔川观景台上拍到这张图片,摄影人这样评论:“哦,这个景不仅适宜油画也很适宜国画的构图,小情小景有画味,比那些大景更有生活气息,有画面感。这个季节色彩又丰富特别容易出效果!”。值了,没有白来🤗🤗🤗</h3> <h3> 漫步于村中,既可以领略到山间村民古朴纯情的生活乐趣,又可以观赏到“溪绕前屋”、“竹山莺啼”’、“塔川洞天”等绝妙景观。</h3> <h1>奇墅湖</h1><h3> 奇墅湖(因原来的奇墅村而得名)又称“东方红水库” ,位于黟县宏村镇宏村,奇墅湖位于宏村西南方向3公里,距县城10公里。深水处水深达几十米,湖光山色,潋滟碧波,烟雨潆绕 风景秀丽。</h3> <h3> 奇墅湖是五十年前大兴水利的产物,湖底有一个奇墅村。2006年下半年,奇墅湖大坝因除险加固工程的施工,放干了湖水,终于使湖底沉睡了五十年的奇墅村得见天日。</h3> <h3> 据上年纪人的回忆:奇墅村分为上奇墅村和下奇墅村,上奇墅村较小,约三、四十户人家,以农业为主。下奇墅村是大村庄,有一百多户,这里是韩姓的宗族地,宗族的祠堂即建于此。韩氏从商,在九江、上海、杭州、苏州等地都有产业,经营茶叶、钱庄、盐业、布匹等,具有代表性的有韩文治、韩老三、韩国仪三人。所以当时的奇墅村有不少豪华的民宅,保存至民国时期最好的是韩老三家宅院,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可与现在保存完整的宏村承志堂相媲美。</h3> <h3> 层林尽染的秋色,倒影在清亮亮的水面,湖中之鱼一定美味。</h3> <h3>湖边的梓路寺,很有唐风古韵。</h3> <h3> 在靠近宏村处,一株株的如宝塔一样的水杉树立在河滩上,好像一团团,一片片火焰。</h3> <h3> 夜,就要到来,明天会有什么安排,晚间再做打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