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颐和园是平时经常前往之地,每次都把它当作公园游玩、参观。它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1998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近读了美国三大汉学家之一魏裴德的《中华帝国的衰落》一书,了解清代从繁荣走向衰落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刻写在颐和园和圆明园上。我翻翻近几年拍的颐和园老照片,就像在阅读清代的后半部史书。</p> <h3> 颐和园(原称清漪园)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完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统治296年(1636-1912)。清兵入关后,平定各地政权,完成全国统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走向鼎盛。</h3> <h3>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在北京西北郊始建大型皇家园林——圆明园,雍正和乾隆继位后都加以扩建和改造。乾隆九年(1744年),圆明园四十景全部完成,乾隆写了篇《圆明园后记》,昭告天下以后将不再修建皇家园林。但六年后,乾隆以为其母祝寿和疏通水道为由,大兴土木建造清逸园(后面为了便于阅读,都称颐和园),在北京西郊的西湖基础上挖成昆明湖,泥土堆到瓮山成为万寿山,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万寿山、香山、玉泉山,颐和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的皇家园林格局由此形成。</h3> <h3> 乾隆执政期间,采用文治武功、重视社会稳定、提倡民族和谐,农业得到发展,人口大幅增长,盛世达到顶峰。从乾隆十六年开始,乾隆先后六次下江南,阅兵亲民笼络人心、视察水利重视民生、游山玩水饱览美景。他吸纳江南园林的元素,将其拷贝到在建的颐和园中。</h3> <h3> 颐和园的布局由四个部分组成:1. 万寿山东部以仁寿殿(勤政殿)为核心的宫廷区,含乐寿堂、玉澜阁、文昌院等;2. 万寿山的山前区,山前的佛香阁、排云殿、听鹂馆等,山下环湖长廊和清晏舫;3. 万寿山的山后区,后湖两岸的买卖街(现“苏州街”)和幽静的谐趣园等;4. 昆明湖区(含西湖和南湖),由湖心岛、西堤、东堤、桥梁等组成。仁寿殿在乾隆时期称“勤政殿”,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光绪年间改称仁寿殿,意为施仁政者长寿。它是皇帝理政居住、朝会大臣、接见使节的地方。佛香阁是一座宏伟的塔式宗教建筑,是皇家帝后烧香礼佛的地方。排云殿原是乾隆为其母60寿辰而建的延寿寺。长廊东连宫殿区,西接清晏舫(也称石舫,颐和园的标志景观之一)。昆明湖上著名的十七孔桥,连接东堤和南湖岛,是颐和园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每年冬至前后会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来此拍摄“金光穿洞”。西堤上有六座桥,在湖堤垂柳碧桃衬托下,宛如江南水乡景色。</h3> <h3> 十八世纪末,西方工业革命正如火如潮,而清朝则继续“闭关锁国”,使国力明显落后于西方。乾隆后期,官僚腐败、贪官盛行,社会隐藏着巨大危机。嘉庆执政后,尽管赐死和珅,但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外有英侵略者在沿海骚乱。道光也面临内外交迫局面,在他执政第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半个世纪,嘉庆、道光无心无力修建皇家园林,颐和园也逐步荒废。年轻的咸丰登基后,有振兴国家之心。他整顿吏治、重用汉臣,镇压农民起义、抗击英法联军。咸丰十年(1860年),强大的英法联军大举入侵,攻占天津、进犯北京,颐和园、圆明园遭到焚毁和洗劫。</h3> <h3> 咸丰去世后,年幼的同治继位,慈禧、慈安垂帘听政,依靠汉人大臣曾国藩、李鸿章等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发起洋务运动、寻求民族自救。但是,同治帝刚会亲政时就驾崩,年仅19岁。1875年,光绪四岁登基后,朝政大权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绪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1895),为慈禧太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清漪园,并改名颐和园。修建后的乐寿堂就是慈禧居住的地方,堂前有湖畔码头,可直达中南海。光绪十二年(1886),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建设“水操学堂”,又称“水师学堂”,用于培养清朝海军,也有人认为慈禧借此使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清晏舫的船体用巨石雕成,舫上舱原为二层中式木结构楼房,被英法联军焚毁。1893年,将舫上舱改建成石雕的西洋风格的舱楼。</h3> <h3> 光绪帝亲政后,依然受制于慈禧,未曾掌握实权。面对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光绪帝同意让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推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仅百余天后,慈禧太后和保守派发动“戊戌政变”,六君子被杀,“戊戌变法”成为“百日维新”,光绪皇帝被囚禁于中南海瀛台和颐和园玉澜堂。光绪皇后隆裕住在玉澜堂北侧的宜云馆。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颐和园再次遭到破坏,珠宝被劫一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驾崩,三岁的溥仪继位。辛亥革命爆发后,光绪隆裕太后下昭清帝逊位,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于1912年终结。颐和园作为溥仪的私产,由清室内务府管理。民国三年(1914年),颐和园开始正式对公众开放。</h3> <h3>颐和园的万寿山,山前昆明湖</h3> <h3>佛香阁,位于万寿山前山的山腰,八面塔式建筑。</h3> <h3>排云殿,位于佛香阁正前方。</h3> <h3>排云殿,乾隆为其母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改建后改为排云殿,作为她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h3> <h3>听鹂馆,乾隆为其母所建,皇室看戏、宴饮之处。古人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优美音乐,故称听鹂馆。</h3> <h3>仁寿殿(原称勤政殿),乾隆、光绪时期为皇帝临朝理政之所。</h3> <h3>瑞兽麒麟,具有龙首、鹿角、牛蹄、狮尾、虎背、熊腰、蛇鳞……外形,位于仁寿殿前。它是从圆明园长春园宫门前移到此,原为一对,另一只在侵略者火烧圆明园时损坏。弱国受欺,麒麟也受难。</h3> <h3>湖畔码头,位于乐寿堂前,慈禧可从中南海乘船到此。</h3> <h3>乐寿堂,面临昆明湖,东靠仁寿殿,西接长廊。原为二层建筑,1860年被毁后重建,慈禧太后的居所。</h3> <h3>乐寿堂。</h3> <h3>乐寿堂的南院墙。</h3> <h3>院墙的窗户。</h3> <h3>德和园大戏楼,为慈禧60大寿修建,与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皇家三戏台。</h3> <h3>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邻湖而建的三合院建筑。光绪帝主张的“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囚禁于此。</h3> <h3>文昌阁,颐和园内六座城关中最大一座。</h3> <h3>清晏舫(也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的一条大石船,是颐和园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h3> <h3>游船码头。</h3> <h3>游艇码头。</h3> <h3>耕织图石碑。耕织图景区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体现男耕女织的佳景。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只留下乾隆帝亲提的耕织图石碑。</h3> <h3>水操学堂,光绪年间在耕织图景区的废墟上兴建的一所水师学堂,用于培养海军人才。现为颐和园的一个博物馆。</h3> <h3>耕织图一绘画。</h3> <h3>水操学堂里日本人送的舰船。</h3> <h3>蚕神庙,在耕图图景区里近几年重建的新建筑。</h3> <h3>苏州街(原称“买卖街”),位于万寿山山后区,沿后湖两岸仿江南水乡——苏州而建的买卖街。1860年被英法焚毁,1990年重新建成。</h3> <h3>重建苏州街石碑。</h3> <h3>颐和园西侧的玉泉山,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的三山之一。</h3> <h3>昆明湖,约2平方公里,占颐和园面积四分之三,在原西湖(位于北京西郊的水域)的基础上开挖成。</h3> <h3>昆明湖。</h3> <h3>昆明湖。</h3> <h3>昆明湖。</h3> <h3>昆明湖。</h3> <h3>颐和园西堤,是昆明湖中自西北向东南的长堤。仿杭州西湖苏堤,西堤也建六座桥,从北向南依次为界湖桥、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沿堤遍植桃柳,北国江南之美。</h3> <h3>西堤玉带桥。</h3> <h3>西堤练桥。</h3> <h3>西堤柳桥。</h3> <h3>西堤景明楼,位于柳桥和练桥之间,取《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h3> <h3>绣漪桥,建于1750年,是连接东堤和西堤、长河和昆明湖的水陆交通要道,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清代帝后乘船来颐和园,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h3> <h3>铜牛,位于昆明湖东堤(东岸),十七孔桥东头北侧,为镇水患而设。乾隆二十年用铜铸造,故也称“金牛”。</h3> <h3>铜牛。</h3> <h3>十七孔桥,位于颐和园昆明湖,连接东堤和南湖岛,长150米、宽8米,是颐和园内最大的石桥,也是颐和园标志性景点之一。</h3> <h3>十七孔桥,由十七个桥洞组成。</h3> <h3>十七孔桥,连接昆明湖湖心岛——南湖岛。</h3> <h3>十七孔桥。</h3> <h3>南湖岛,颐和园昆明湖的三个湖心岛之一。</h3> <h3>十七孔桥。</h3> <h3>十七孔桥的狮子,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狮子,共有544只,比卢沟桥还多。</h3> <h3>十七孔桥的狮子。</h3> <h3>“金光穿洞”,欣赏十七孔桥有四季之美、晨昏之美,也有不同位置之美、不同角度之美。每年冬至前后,落日光辉穿过十七孔桥,红光照亮十七个桥洞,呈现“红光穿洞“的自然景观,俗称“金光穿洞”。</h3> <h3>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h3> <h3>“金光穿洞”,每年冬至前后,日落之前,十七孔桥西端的南湖岛岸边聚满摄影爱好者和游客,他们用“长枪短炮”(相机)和手机等待“金光穿洞”美景显现,拍摄十七孔桥的最美瞬间。</h3> <h3>颐和园日落。</h3> <h3>颐和园日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