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铸造史(四) 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 小组 组长陈富文

赵志立

<h3> 辽宁铸造史(四)</h3><h3> 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小组</h3><h3> 组长陈富文</h3><h3><br></h3><h3> 沈阳市铁西区被誉为“东方鲁尔”。“兴华北街8号”记录了“中国重机工业摇篮”---原沈阳重型机器厂的诞生、成长与现状。这是一段值得追忆的历史。大转子是水力发电的心脏,它留下了铸造大转子小组组长陈富文的足迹。</h3><h3> 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为了把东北建成侵略全中国的后方基地,日本人在中国大肆强征土地,建立殖民工业区。1937年9月,日本住友财团投资3000万日元,在奉天建立了“满洲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制钢所”(也就是后来的沈阳重型机器厂)。那时工人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昭钢大猪圈,住友阎罗殿,早晨上了班,晚上不知见不见”。</h3><h3> 陈富文(1918~1998),1918年出生奉天盖平(今辽宁盖县)。1934年16岁时离家到日本大连铸造工厂当学徒。后为鞍山铸造所、大冶厂工人。旧社会“三年徒弟,三年奴隶”的生活使他备尝艰辛。建国后,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沈阳重型机器厂技术员,车间副主任,副总锻冶师。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h3><h3> 全国劳动模范原沈阳重型机器厂铸钢车间大转子小组首任组长陈富文的家就在沈阳工人村“劳动里67号”。一直在“沈重”工作到76岁。得了脑血栓,直到80岁去世时陈富文还住在两个单间、没有厅的老式楼房里。他是我国电机大转子铸造先驱者。</h3><h3> 1948年东北解放,陈富文感受着新生活,积极投身其中,参加恢复和建设工作。</h3><h3> 1952年2月,陈富文来到沈阳第二机器厂(沈阳重型机器厂前身)炼钢车间铸钢部工作。很快,他凭着良好的技术素质和生产组织能力成为骨干。</h3><h3><ul><li>1952年7月24日东北机械二厂(沈阳重型机器厂前身)生产出中国第一台水轮机大转子,容量为800千瓦。由他任组长的大转子小组制造出我国第一台一万千瓦大转子,结束了该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从1956年起他带领大转子小组工人创造出一套铸造转轮新工艺,为国家铸造23种不同规格的转轮164台、总装机容量为623万千瓦,11953年,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水电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水力发电设备所需的水轮“大转子”自然成了当时急需的产品。在此之前,我国的大型转子产品全部依赖进口。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下令,在沈阳重型机器厂成立专门制造大转子的生产班组。1953年3月25日,以陈富文为组长兼技术指导的大转子小组成立了。成立之初,就接到生产10000千瓦大转子的艰巨任务。面对仅有的一张图纸、型芯复杂、上千个尺寸和严格的质量要求,连大转子模样都没见过的小组成员,下决心“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造出我们自己的大转子”!组长陈富文白天带领大家和技术人员一起熟悉图纸,研究造型方法。晚上回家,边看图纸边琢磨,用小刀在大萝卜上刻制模型,摸索转子造型的门道儿。经过四个多月的苦心钻研和探索,一台完全合格的大转子,在他们手中制造出来了。11958年,国家急需72500千瓦转轮,这可是个毛重44吨的超级大家伙。生产前夕,两名外国专家在车间里看了一圈,摇着头说:“你们这个条件,根本不可能做出合格的转轮”。陈富文和全组的人知道了这话,却不信这个邪,誓要干出个漂亮活让他们看看。没有专用地坑,他们十几个人连班不停地挖出来,又用土办法巧妙地解决了“稀泥坑底”承载600吨以上重量的问题。没有专用砂箱,他们利用旧的改制。三个多月后,奇迹诞生了,陈富文班组成功制造出当时东方最大的一台72500千瓦大转子,且质量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台大转子被安装在我国自行设计的新安江水电站,还被印在全国发行的邮票上。听起来异想天开的事情,却完全拦不住饱含着一腔爱国热情的小组成员,凭着不服输的劲头,陈富文白天带领大家与技术人员一起熟悉图纸,搞研究;到了晚上回家,也依旧满脑子图纸,不停地琢磨、摸索。一处不明白就反复讨论研究,一次试验不成功或不满意就二次、三次改进重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4个多月地努力,大转子铸造小组在当年就创造出了“奇迹”,一万千瓦转子试制成功。他们成功地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国产水轮机转轮,铸造出国产水轮机转轮。此后一路凯歌,从牡丹江上的镜泊湖,到云贵高原的六郎洞,从鸭绿江边的太平哨,到塔里木河的乌拉摆,以至于远隔万里重洋的美利坚共和国的水电站,都用上了“沈重牌”水轮机转子。在国家力推火力发电之前,沈重的大转子名扬四海。从试制成功一万千瓦转子,到制造成功三十万千瓦转子;从仅能生产性能一般的转轮,到生产出达到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的转子,并且以30年生产164台转轮无一废品的卓越业绩,创造了水轮机转轮生产史上的奇迹。1959年,陈富文代表全组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群英会,大转子小组从此进入全国先进班组行列。11963年,大转子小组成立10周年,第一机械工业部下发了《关于学习和推广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小组经验的通知》。《通知》签发的时间是1963年6月20日,这天正好是陈富文45周岁生日。这一通知早于1964年4月27日第一机械工业部文件——《关于推广马恒昌小组和大转子小组(陈富文小组)经验的决定》,也就是说,陈富文小组更早地擎起了全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之后,他们成功制造出10万千瓦大转子,22万千瓦大转子和30万千瓦“转子王”,使我国转轮制造跃上世界级新台阶。几十年间,陈富文和大转子小组以及他的继任者们,始终是“先进中的榜样“”模范中的标兵”。1979年大转子小组的第一任组长陈富文,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英雄集体大转子小组被命名为“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红旗集体”。刚解放时的工人队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很多工人甚至一字不识。大转子小组也有这种障碍,但他们“虚心求教,以活为师”,才不断造出顶级产品。建组初期,车间领导选派技术员进组参与生产工作。全组上下非常高兴,大家一有时间,就围着技术员学着看图纸,研究工艺文件,学习计算尺寸。那时的工人们就有这个心气儿,谁也不甘落后,都抢着学。到后来,他们把技术记录和总结也弄得有模有样,工艺上没包括的环节也总结提炼出来,率先为我国制造大型水轮机转轮提供了系统、可靠的实际操作资料。大转子小组成员常说“:活是人做的,活又教会了人”。“以活为师”是他们掌握过硬本领的诀窍。他们把实践中总结的造型操作要领,归纳出了既保证产品质量,又确保安全的《三十六字诀》,即使在今天,这《三十六字诀》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理念:质量第一,雷打不动;过去在铸造工人中流传一句话“睁眼造型,闭眼倒火”。意思是说铸造产品的好坏难以控制。因此“不求优质,但求合格”“差点没啥”的思想普遍存在。但是在大转子小组这种思想苗头统统消灭,他们的口号是“要合格,更要优质”。更更高的要求,意味着更大的难度;而更大的难度,意味着出活缓慢,附带个人收入减少。某日刚发完工资,组里的一位工人看到自己的计件工资比别组的少了许多,就把手中的铁锹往地上一摔,说“出活差不多就行呗,活好了,钱少了,这个月咱组的两块罗马表又跑了。有人凑上来说“大转子组干活像绣花,弄那么好有啥用”?懈怠潜伏在抱怨之后,组长陈富文立即召集全组开专题会。会上他请老工人给大家讲故事:以前组里曾经试制过三台转子,觉得做得挺顺当,质量也差不多。没想到在哈尔滨的鉴定会上,许多人提出叶片厚薄不均匀、表面不光滑等缺陷。刚开始组里的人还不服气,等到他们来到哈尔滨电机厂,看到现场工人用砂轮很费劲地重新修整叶片,并指责说“这活真够戗”时,才醒悟过来。陈富文进一步说“:为了计件工资赶数量,质量就没法保证,你也差不多就行,他也差不多就行,加在一起就差多了。留下质量隐患,下道工序就不好干了,造成的损失更大。把心放在活上,就能干出好活来;把心放在钱上,就干不出好活来”。他又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一台72500千瓦的转轮转一圈,为国家创造价值5角钱,一分钟转150圈,一小时创造价值就是4500元,一天就超过10万元。一台质量好的转子能用20年;不好的用10年,还要经常停车检修,损失巨大。质量好与坏之间相差多少?正是这样的责任心让大转子小组坚守住了“绣花精神”。他们修芯子连芯头都修得横平竖直,就像一条线;往砂箱上插钉子,一个钉帽也不歪;做转子扣完箱,他们顶着高温,爬进砂型里去检查内部尺寸,从不马虎。几几十年间,他们制造的转子占全国混流式转子装机容量的65%,不仅台台质量合格,且许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堪称中国转轮制造史上的奇迹。从1956年起,二十多年,陈富文带领大转子小组工人,创造出一套铸造转轮新工艺,为国家铸造二十三种不同规格的转轮164台,总装机容量为623万千瓦。 大转子小组组长陈富文 工人们正在进行浇注前检查11959年大转子小组被授予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1958年沈阳重型机器厂大转子小组为我国自行设计、自制设备、自主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制造了72500千瓦水轮机转轮。1964年国家发行的第68套“新安江水电站”特种邮票,其中第二枚就是正在吊装沈重制造的水轮机转轮。 沈阳重型机器厂的许多技术工程人员,在现场观摩大转子小组浇注水轮机转子。(1964年)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转子小组合影,后排正中为陈富文《三十六字诀》: 薄填砂,硬撞型;细休整,匀涂料;稳吊装,巧组芯;畅排气, 慢干燥;密塞缝, 紧背箱; 重压铁, 快浇钢。水水轮发电机转子是大型水利发电站的重要设备之一。旧社会,像大转子这样技术复杂、要求严格的铸件,是不可能制造的。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和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大转子小组全体同志为我国自己制造的大转子,进行了艰苦的努力,树立了雄心大志。“全组意志坚,巧干破关键”是他们小组的行动口号。从1952年开始生产转子以来,转子规格是逐年增大,品种是逐年增加的。他们生产过600瓦、3000瓦、5000瓦、72500瓦等20余种转子。在生产中他们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改进工艺达200余项。达到了每道工序有革新,每个转子有改进。1958年在制造72500瓦大转子挖2.5米深地坑时,地坑上了水,这样是绝对不能进行铸造工作的。但在锻冶科祁科长和转子组长陈富文等老工人献计献策之下,用红砖加洋灰的办法,很快的就把水制住了,又保证了地坑的硬度。他们骄傲地说:“只要有党的领导,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五八年大跃进中,大转子小组由过去生产10000瓦转子,一跃制造成功了具有世界水平、东方最大的72500瓦大型转子。在生产这台大转子以前,组长陈富文等老工人,到东北最大的丰满电站,参观了所有的转子,除了苏联的,就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制造的,没有一台是中国制造的。他们有了很大的感触,回来后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了冲天干劲和无穷的智慧,经过全组同志日夜奋斗,终于用四个月的时间,胜利完成了新中国第一台72500瓦大转子。哈尔滨电机厂专家会赞扬说:“转子质量很好,基本达到了世界水平”。大大转子小组自从1953年生产转子以来,直到现在,从来没有出废品。由于他们重视质量,所以抓住了检查木型、图纸、打芯、下芯扣箱等五检查。每做一台转子之前,他们总是先看懂图纸,不懂不下手,共同找出工序中的关键问题,从而共同研究对策。不但保证了质量,在突破材料关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在制造72500瓦大转子时,由于夜班工人马虎,把芯子打松了,经质量检查员和组长陈富文同志发现后,便毫不犹豫的砸碎了重打。既教育了本人,又吸取了教训。他们说:“我们制的是尖端产品,党相信我们,如果我们做坏了,影响是非常重大的”。每当转子扣箱浇注时全班工人都不回家,一直看着浇注成功,才高兴的离去。虽然废品绝了根,但他们小组并不骄傲,每出一台转子之后,全组都跟踪到清砂工段,看转子质量情况,分析质量。由于全组虚心学习的结果,转子质量一台比一台好。陈富文一直在“沈重”工作到76岁。得了脑血栓,直到80岁去世。老“沈重”也没了!一名老铸造手艺人,一名铸造大工匠! 20190208大年初四赵志立<br></li></ul></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