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诗并序一一淳朴田园生活

卓金祥

<h3>二0二0年桃花开的时候邀约悦桃花源,故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情不自禁地走进那人间仙境,没有烦和愁,心中只有快乐和谐的人间仙境。陶渊明笔下,人人安居立业,该工作的工作,该玩乐的玩乐,人人怡然自乐,实在令人向往!真是一个"乌托邦",萌发空想科学社会主义的萌芽,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去追述命运共同体。现将该文作粗浅论述,算作行前功课!为更好完成美篇打伏笔。</h3> <h3>《桃花源诗并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是陶渊明创作的顶峰。它所创造的桃花源社会,是陶渊明在几十年仕途奔波和田园耕种、历尽沧桑之后,在贫困交加、从现实中看不到任何希望之际,所构织的代表中国下层知识分子和广大农民意愿的理想蓝图。千百年来,它像海市蜃楼一样吸引着在艰难人生颠沛、在不断的希望与失望之间无休无止地挣扎的中国文人。</h3> <h3>作者简介</h3><h3>陶渊明(365~427),东晋浔阳柴桑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h3> <h3>创作背景</h3><h3>汉末以来,中原板荡,兵连祸结。史书中有不少人民逃到深山老林之中寻求安定生活的记载。诗人熟读历史,亲历祸乱,切身体验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宦海沉浮,冷眼旁观,也深知官场黑暗与民间疾苦。于是他向往没有兵灾战乱、没有朝代更迭的安定生活,向往没有君臣尊卑、没有赋税徭役的祥和环境。种种传说故事,种种美丽幻想,共同催生出了那令人向往的诗文双璧:&lt;桃花源记&gt;和&lt;桃花源诗&gt;。</h3><h3><br></h3> <h3>作品鉴赏</h3><h3>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h3> <h3>《桃花源诗并序》转录如下:</h3><h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h3><h3><br></h3> <h3>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h3><h3>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h3><h3>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h3><h3>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h3><h3>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h3><h3>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h3><h3>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h3><h3>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h3><h3>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h3><h3>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h3><h3>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h3><h3>怡然有馀乐,于何劳智慧!</h3><h3>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h3><h3>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h3><h3>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h3><h3>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h3><h3><br></h3> <h3>作品现实意义</h3><h3>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h3> <h3>感悟</h3> <h3>(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h3> <h3>美丽的桃花林绵延了数百米,香气沁人心脾,纷飞的桃花般如同美丽的蝴蝶一般在空中翩翩起舞,两岸的花草生机勃勃.</h3> <h3>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h3> <h3>落花飘飞,花香弥漫,硕果累累,使人心醉,使人着迷,引人入胜,桃花与里有一片桃林,那花香四姨,飘香万里,弥漫着花的气息,桃林下有一眼望去绿油油的菜地,农民们辛勤的在地里耕作,时而有儿童走过。菜地傍边滋润着一条小溪,岸边细柳垂下,春风正浓,鸟儿不时名叫。。。。。。...?</h3> <h3>《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因此他希望能过上安静和平的生活.该文后来流传下来的一个成语表达他的这个理想.这个成语是 :</h3><h3>世外桃源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h3> <h3>饮酒(陶渊明) </h3><h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h3><h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h3><h3>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h3><h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h3><h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h3> <h3><h3>桃花源记为何千古流传:</h3></h3><h3>一.陶渊明自晋以后,名气越来越大,他的作品就倍受人们的瞩目。而《桃花源记》正是他最为出色的篇目之一,名人名篇千古流传是很自然的事了!</h3> <h3> 二.《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景象,正是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上老百姓最为渴求最为神往的生活,因此较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流传千古就不难了。</h3> <h3>三.《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也极高,文字优美生动,简练传神,这也是它流传下来的原因。</h3> <h3>桃花源记主要成语:</h3><h3>1、落英缤纷 :落花繁多的样子。</h3><h3>2、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同。</h3><h3>3、怡然自乐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h3><h3>4、世外桃源 :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h3><h3>5、豁然开朗 :眼前一下子出现了开阔明亮的境界。</h3><h3>6、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h3><h3>7、无人问津 :形容事物已被人冷淡,无人过问。</h3><h3>8、鸡犬相闻 :鸡叫声和狗叫声可以相互听到。</h3> <h3>《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h3> <h3>《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源明归隐田园十六年后的作品。年轻时的陶源明也曾有过“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值社会动乱,战祸不息,民不聊生。加之家境早已败落,寒门之士,也只能是“壮志难酬”了。正因为此,陶渊明才选择了“击壤以自欢”的道路。退居田园,躬耕自资,感受到的是农民的淳朴可亲和田园生活的可乐。</h3> <h3>而现实生活的政治黑暗又无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澜,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于是便有了他的《桃花源诗并记》。  </h3> <h3>“记”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这样一幅图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飞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h3> <h3>《桃花源诗并记》,都是通过对一个借想的“桃花源”的叙述,赞叹,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批判,它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的一面美的镜子。</h3> <h3>这是一种和平宁静,安居乐业的生活。“往来种作”突出人人辛勤劳作,“怡然自乐”可以看出“丰衣足食”的愉快,对土地,房屋,鸡犬的描绘则曲婉地表现出社会安定。</h3> <h3>而桃源人“设酒杀鸡作食”,“各复延至其家”则又表明桃花源民风的淳朴。“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叟纵行歌,班白欢游诣。”同样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康的世界。</h3><h3><br></h3><h3><br></h3> <h3>在这个世界里,人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相命而耕,春收秋割,鸡犬互鸣,童叟欢愉。这样与“记”中所述的民风之纯朴又互为表里,互相补充,形成一个令人神往的桃源仙境。可以说,“记”和“诗”在主题中心和立意构思角度是一致的。  </h3> <h3>而现实生活的政治黑暗又无不激起他思想上的波澜,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于笔墨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于是便有了他的《桃花源诗并记》。 </h3> <h3>《我心中的桃花源》</h3> <h3>一一时至今日,很多学者仍然在探讨和研究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到底在何处,有人说是在湖南常德的桃花源镇,有人说是在湖北的十堰,还有人说在云贵川等地。总之,真正的桃花源在何处仍然是个谜,只有陶渊明自己知道。</h3> <h3>人们津津乐道地探讨桃花源,足以道出《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桃花源在人们的心中是如此的美好祥和。</h3> <h3>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没有长篇大论,仅仅几百字,便引我们进入了一个乌托邦式的乐园。</h3> <h3>这个故事与一位渔民有关。话说,在东晋太元时期,一位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出去捕鱼,他顺水而行,不知不觉间竟忘记了路途的远近。之后正如陆游所言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此刻,他看到了一大片美丽如仙境的桃花林。</h3> <h3>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当我们忘却出行的目的,大自然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惊喜,渔民看到了大片的桃林,清澈的溪水和鲜嫩的花草。此时,渔民惊讶不已,人间还有如此美景。</h3> <h3>好奇心让使得渔民继续前行,想看到桃林的尽头是何模样。他才发现,林子的尽头便是溪水的源头,而水是从山上留下的,这简直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更神奇之处,是在山的洞口,仿佛有光</h3><h3><br></h3> <h3>这一道光,充满了神秘感,便引渔民继续去探寻究竟,他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入。我们常说,人生需要舍得,如果渔民不舍得船,便无法真正领略到桃花源之美好。</h3> <h3>进入洞口之后,很窄,仅能一人通过,为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继续往前走会怎样?还是回去呢?走了几十步,便豁然开朗。我们在生命旅途中会遇到种种挑战和机遇,如果一遇到小小的挫折便放弃,也许会失去了更广阔的的天空。</h3> <h3>之后便为我们展现了一派民间风光的景象。平坦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美丽的池沼和桑树竹林。田间小路相互交错,鸡鸣狗叫好不热闹。</h3> <h3>此处民风淳朴,人们在田野里劳作,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老人和孩子怡然自得的生活着。</h3> <h3>时至今日,在中国遥远偏僻的山村,仍然有当地的人们单纯而平凡的守着这一方水土,和家乡的这座大山,辈辈生活着,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h3> <h3>当地人看到渔人惊讶不已,问从哪里来,渔民便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村民。好客的村民邀请他回家,鸡鸭鱼肉热情款待,其他村民也好奇的打听这位渔民的来历。可以看出,热情好客,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传统。当地人毫无保留地讲述了他们隐居在这里的原因。</h3> <h3>自秦朝以来,天下大乱,为了躲避纷争,他们便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走出这片家园,他们过着自给自足,单纯美好的幸福生活。</h3> <h3>他们不关心政治,不知道此时是何朝,更不知晓此前还经历了汉朝和魏晋两朝。古往今来,朝代更替意味着更多的战争、灾难和痛苦。他们在此没有经历朝代更替,便看不到人世间的纷繁复杂和国破山河。</h3> <h3>渔人停留几日,便向村民告辞,村里人让他不要讲此处告诉他人。然而,渔民却言而无信,他出来之时,便做了记号,将此事告诉了太守。太守欲去寻找桃花源,无料这些标记全都消失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道路。</h3> <h3>美好,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方能发现,一旦刻意的追求,反而寻求不到。</h3><h3><br></h3> <h3>之后南阳隐士刘子骥也去寻找,无果,从此再也没有人问桃花源路的人了。人们甚至怀疑到底有没有桃花源这个地方。</h3><h3><br></h3> <h3>真正读懂《桃花源记》之人,会忽然觉得桃花源在何处已经不重要,也许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只是活在我们心里。我想,只要心中保留着一方净土,心存一颗质朴之心,哪里都是桃花源。<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