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饭甑

亚易客家特产

<h3>客家饭甑</h3><h3>客家饭甑,是客家人用来蒸饭和盛饭用的一种炊具,其形状上粗下细,多以陶或竹、杉木制成,左右有把手,上方有木盖,甑的底部有甑篦,甑篦为圆盘形,凿有许多小孔,以便水蒸气上升蒸饭。</h3> <h3>客家农民多喜欢用竹编笊篓肯木制饭甑做饭。竹编笊篓状似漏勺,但比一般的金属漏勺大许多倍。木制饭甑状似水桶,由甑体、甑箅、甑盖组成,甑体外围的上半部和下半部均用竹片编成的花箍箍紧,甑箅或用竹或用木,均有许多孔格,主要用于透气。甑盖略大于甑口,甑口两端低约2寸处有提耳,作端饭甑用。</h3> <h3>具体的做法是:将大米倒入滚水锅中,煮至将熟未熟之际,即用笊篓捞起饭粒,滴干,倒入饭甑里;复将饭甑置铁锅内,注水,以淹没部分甑脚为宜,然后猛火蒸之,俟蒸汽冒至甑盖,并凝成水珠,沿甑盖往下掉入锅内时,饭即全熟,食之又软又香,口感极好。捞饭时,锅中往往留若干饭粒续煮,便成了稀饭,可谓一煮两得。粥汤加米糠若干,搅匀,则是养猪的好饲料。据报道,在殷墟出土文物中,即已有“甑”了。《辞海》是这样释“甑”的:“古代蒸食炊器。底部多有透蒸汽的孔格,置于鬲或复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也有无底另外加箅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陶甑,商周时代又有青铜铸成的。《孟子·腾文公上》:“许子以釜甑嚣,以铁耕乎?”尽管今天客家人使用的饭甑较之过去 的甑已有重大改进,但其基本原理却并无什么不同。</h3> <h3>饭甑除蒸饭之外还可蒸制其他美味。比如说蒸鸡蛋,将鸡蛋打在碗内,加入适量清水和食盐调匀,再放在甑内的饭面上一起蒸,饭蒸好了,鸡蛋也蒸熟了。将米饭和蒸鸡蛋拌匀了吃、蒸番薯、蒸烫皮等,更是客家孩子小时候常吃之物。</h3> <h3>在客家有一句歇后语,叫做“年三十夜晡的饭甑——么闲”,“夜晡”是“晚上”的意思,“年三十夜晡”自然是指除夕之夜了。年三十夜,是辞旧迎新之时,客家山村里的人们将此时看得极为重要,这年夜饭是团圆之饭,极为丰盛,饭甑里的饭也是满满的,饭甑没得清闲,吃都吃不完,到大年初一还有得吃,这就叫做“家有余粮”,是客家习俗。东坡学士说:“饥人忽梦饭甑溢,梦中一饱百忧失。”饥人所盼,无非饱食,腹中不饥,百忧便失,在农家里,只要饭甑不空,肚子便不会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蒸饭器、高压锅、电饭煲等炊具进入农家,饭甑便慢慢退出农家的厨房,变得清闲起来。</h3> <h3>有些工具很罕见,这些工具是吴师傅在四十多年的造桶实践中“创造”出来的。“选材、晒干、开料、刨平、打孔、扎箍、打磨、上油灰……”吴师傅再三强调,步步都不能马虎,“譬如两板之间的尺寸一定要准确,一定要磨平,若没有,造好的饭甑就会有缝隙,造成漏水,饭也更难蒸熟。”至于选材,吴师傅说,制作木桶的材料也很讲究,最好是杉木,因为杉木不容易变形和腐烂,且有特别的清香味。</h3> <h3>吴志熙说,以前他都是走街串巷,帮人家做锅盖、大桶、饭甑等生活用品,生意常常忙不过来。但现.在,这些东西大多有了替代品,这活儿也就不吃香了。</h3><h3>说到今后的发展,吴志熙笑呵呵地说,制作一个饭甑要一天的时间,每个卖150元左右,旅游这几年发展很快,许多游客都对他制作的东西很好奇,他想利用自己的木匠技术再制作一些纪念品出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