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原部分预备炮兵团简介(四)

P43T占山不为王

<h3>  炮兵战友们,在部队服役期间或复转离开部队后,除了对自己所在的炮团及大概了解所在的炮兵师所属的其他几个炮兵团的简史外,可能对其他部队预备炮兵团的简史可能不甚了解。为了拟补炮兵战友们这方面的资料空白,本人在军事网上收集整理了以下六十个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预备炮兵团改革之前的简史资料,用美篇分五期发表与炮兵战友们共享。<br></h3><h3><br></h3><h3>注:本集中,有炮十师31团、32团、33团;有炮十一师36团</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请继续欣赏</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我军原部分预备炮兵团简介(五) </font></b></h3> <h3><b><font color="#167efb">附件:【预备炮兵第27—40团简介】</font></b></h3><h3><br></h3><h3><font color="#010101"><b style="">27--【炮兵第27团】</b>:1946年8月1日,以原吉林军区炮兵营(1946年1月组建)及23旅炮兵队为基础,组建吉辽军区炮兵团,辖3个炮兵营,团长朱光、政委何在香,隶属吉林军区。1947年3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4团,团长朱光,政委张英。1948年12月改称炮兵第3团。1949年4月由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27团(日式150mm榴弹炮),隶属炮兵第1师。1950年10月入朝参战。1951年5月回国改装为122榴弹炮团,1951年9月再次入朝。1952年7月中旬,炮兵第27团支援第115师第343团第4次打老秃山(即上浦房东山)时,派遣第8连指挥排长刘建华,只带1名无线电话员,利用夜暗潜入老秃山主峰后,在距敌不到200米处,实施敌后观察射击。以344发炮弹摧毁反斜面上的全部地堡22个和一些工事设施,打掉敌指挥所,击毁坦克两辆。17日21时15分,参战炮兵又对老秃山敌主阵地进行6分钟火力急袭,步兵在炮火掩护下仅用6分钟即攻占主峰,10余分钟占领老秃山。18日至22日,炮兵以猛烈火力多次拦阻敌连、营规模的反冲击,支援步兵守住了阵地。此战,歼敌1350余人,毁伤敌坦克7辆,汽车6辆。指挥排长刘建华以非凡的胆略和过硬的军事指挥技能,创造了敌后观察射击的范例,荣立一等功,并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1979年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2营副营长吴志平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27团1连被广州军区授予"英雄炮1连"称号。</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8--【炮兵第28团】</b>:1949年4月由第四野战军炮兵第2师第4团改称,隶属炮兵第2师。其前身为1947年3月在牡丹江以东北民主联军炮校警卫营为基础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3团,经收集装备侵华日军在东北遗弃的二十多门一五五榴弹炮和一O五加农炮,成为解放军第一个摩托化重炮团。1948年12月29日,改称炮兵第4团。1985年炮兵第2师缩编为第20集团军炮兵旅,炮兵28团番号撤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29--【炮兵第29团】</b>:1949年4月由第四野战军炮兵第2师第5团改称,隶属炮兵第2师。前身为1948年8月22日以松江军区独立2团机关、警卫连及1个营部、3个步兵连、辽东军区炮兵团1个营部、2个榴弹炮连、1纵榴弹炮营2个炮兵连,牡丹江军区独立2团共1208人,于牡丹江市谢家沟组建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炮兵第5团,团长周永光,政治委员范船。1947年2月东北民主联军授予1营2连(原炮3团2连)"搜集武器模范连"。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中,炮兵第29团第2连3班长谭朝志在战友受重伤的情况下,以过硬的军事技术,1人操作1门榴弹炮,连续发射炮弹77发,保证炮火不间断,给敌以重大杀伤,创造了技术与勇敢相结合的光辉范例,战后荣获"二级人民英雄"称号。1951年10月志愿军总部授予29团2连"模范党支部",1991年7月济南军区授予指挥2连"党支部建设模范连",1999年9月济南军区授予指挥2连"基层全面建设模范连"称号。1985年炮兵第2师缩编为第20集团军炮兵旅,炮兵29团番号撤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0--【炮兵第30团】</b>:1949年4月由第四野战军炮兵第2师第6团改称,隶属炮兵第2师。前身为1948年5月以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九纵队1个榴炮连为基础和冀东、滦县地方部队6个连合编组建的热河炮兵旅第2团,12月改称炮兵第6团。沈阳解放后换装24门美制155榴弹炮(属原国民党军炮11团)。1949年10月1日,该团参加了开国大阅兵。1950年10月22日由长甸河口入朝参战。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中,炮兵第30团3营观测班长朱金池受领了伴随步兵前进观测的任务,连续激战7昼夜,在距敌很近没有工事的情况下,利用弹坑搜索观测敌情,及时呼唤了5个炮兵群的火力,使我强大炮火连续击溃敌一个排到一个团的近百次进攻,毙伤2000多名敌人,击毁敌坦克4辆,有力支援了步兵,巩固了所占领的新阵地。战后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授予"二级英雄"荣誉称号。1976年8月该团参加河南抢险救灾,中央军委授予30团3营"抗洪救灾爱民模范营"荣誉称号。1985年炮兵第2师缩编为第20集团军炮兵旅,炮兵30团番号撤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1--【炮兵第31团】</b>:组建于1947年5月1日,当时为迫击炮大队(后改迫击炮团),直属东北炮兵司令部领导,1948年9月参加解放锦州战役,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后,奉命改编为炮7团(改装为榴弹炮兵团),归炮2师建制。5月1日,改称炮兵第31团。1951年3月改归炮兵第8师建制,改装为122榴弹炮兵团。1953年10月改隶炮兵第10师建制。抗美援朝战争中,该团1连被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荣记集体一等功。1979年底,炮31团换装152加榴炮36门,新装备奔驰牵引车20台。2003年炮兵第10师缩编为第16集团军炮兵旅,炮兵31团改编为吉林省军区边防第2团。</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2--【炮兵第32团】</b>:1950年5月由江西省军区第156师、湖南省军区第162师及湖北、河南省军区独立山炮营合编,隶属炮兵第5师。1951年10月入朝归12军建制,1952年12月隶属炮兵第10师。1953年1月,接收苏制122榴弹炮。1954年,炮32、45团各组成1个方队,1955年,炮32团1、2、4、5连组成1个方队,参加北京国庆阅兵。1955年3月,随炮兵第10师前往旅大接装,改为160迫击炮团。1960年9月,换装为122榴弹炮。1969年11月中旬,炮32团开赴绥芬河前指战区,担负边防作战值班任务。1976年装备152加榴炮36门。1985年该团编入陆军第16集团军炮兵旅。1992年第16集团军炮兵旅又缩编为炮兵第32团,划给炮兵10师建制,为130加农炮兵团。2003年炮兵第10师缩编为第16集团军炮兵旅,炮兵32团番号撤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3--【炮兵第33团】</b>: 1951年3月3日以广东军区战防炮团机关及4个连队为基础,与炮2师31团1营及珠江军分区炮兵团在韶关合并而成。1952年11月归炮兵第5师建制,装备美式105榴弹炮24门,美式57战防炮16门.1953年10月调归炮兵第1师建制,1957年3月调归炮兵第10师建制。1976年5月,炮33团从炮7师21团接收59式130加农炮36门,吉西艾曲牵引车39台。1985年编入陆军第64集团军炮兵旅。</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4--【炮兵第34团】</b>:1949年4月由辽西组建,东北军区炮兵第6师建制,1950年7月,随师调归海军,改建为海军海岸炮兵学校。我军第二个炮兵第34团1951年11月由广东军区组建,1953年1月归炮兵第5</font></h3><h3><font color="#010101">师建制,装备日105榴弹炮4门,美M1式山炮1门,日94式山炮15门。1970年7月19日-9月20日,炮兵第34团由原苏式122加农炮团,改装国产60式122加农炮36门。1985年炮兵第5师缩编为第24集团军炮兵旅,炮兵34团番号撤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5--【炮兵第35团】</b>:1949年4月由辽东军区组建,东北军区炮兵第6师建制,1950年7月,随师调归海军,改建为海军海岸炮兵学校。我军第二个炮兵第35团由广西军区步兵426团团直和3个师属山炮营改编组成,1952年10月归炮兵第5师建制,装备日41式山炮2门,94式山炮17门,苏09式山炮4门。1972年11月13日,炮兵第5师第35团由苏制122榴弹炮换装为国产66式152加榴炮36门,吉比西牵引车39台,于1973年1月12日前完成换装。1985年炮兵第5师缩编为第24集团军炮兵旅,炮兵35团番号撤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6--【炮兵第36团】</b>:1952年5月4日,以第10军第184师炮兵团及该师第551团、554团炮兵营,并与原第3训练基地暂编炮兵第10团团部合编组建,9月13日,授予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36团"番号,归炮兵第14师建制。1953年10月至12月,炮14师进行整编,炮36团装备为122榴弹炮。1955年2月改隶炮兵第11师建制。1955年3月,炮兵第11师赴旅大地区接收苏军装备和换装。共接收152榴弹炮36门装备炮兵第43团、122榴弹炮36门装备炮兵第42团、160迫击炮36门装备炮兵第36团、M-13火箭炮28门装备炮兵第202团。1960年8月,炮兵第36团换装国产54式122榴弹炮。1976年调归炮兵第7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由122榴弹炮团改编为130火箭炮团。1985年改隶陆军第39集团军117师,执行教导团编制,1989年6月撤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7--【炮兵第37团】</b>:1952年7月上旬,炮兵第3训练基地所属之炮兵暂9团团直调归西北炮兵第15师建制为炮兵第37团,旋即由西北军区抽调干部、战士659人,并由第1炮兵学校抽调干部60余人,组成1个122榴弹炮团,同年11月调归炮14师建制。1953年10月至12月,炮14师进行整编,炮37团装备122榴弹炮。1979年9月下旬炮兵第37团由122毫米榴弹炮36门换装为130加农炮36门,吉斯151牵引车40台换装为红岩牵引车40台。1985年炮37团增编130加农炮18门,红岩牵引车19台。1987年4月至1988年4月参加老山作战,炮37团荣立集体三等功。2003年炮兵第14师缩编为第65集团军炮兵旅,炮兵37团番号撤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38--【炮兵第38团】:组建情况不详,曾归宣化炮兵学院建制,1969年调归炮兵第13师建制,装备122榴弹炮。1985年炮兵第13师缩编为炮兵第2旅,炮兵38团番号撤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39--【炮兵第39团】</b>:组建情况不详,1952年6月调归炮兵第6师建制,装备日式40式150榴弹炮27门,日14式榴弹炮4门,38式野炮4门。1953年7月,炮兵第39团入朝作战,1955年,调归炮兵第3师建制,曾参加炮击金门战斗。1985年炮兵第3师缩编为第31集团军炮兵旅,炮兵39团番号撤销。</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 style="">40--【炮兵第40团】</b>:前身是1948年11月以华北2兵团及晋察冀部分炮兵连队为基础,接收黑龙江12个县大队中的12个建制连队组成的东北军区炮兵6团,不久改称炮兵7团,1949年2月改编为华北炮兵2旅2团,装备90野炮24门,后编为20兵团炮兵团。1949年4月改称炮兵第40团。1952年6月调归炮兵第6师建制,装备美式105榴弹炮3门,日式野炮、榴弹炮30门。1953年3月,炮兵第40团改装,第1、2营改装日式150榴弹炮24门,3营装备150榴弹炮4门,152榴弹炮4门,90野炮4门。1959年5月至1962年3月随师入闽执行作战任务。1964年8月14日,炮兵第6师第40团改装122加农炮,中型履带牵引车36辆,该团原装备的苏制122榴弹炮于22日移交炮兵第14师6团。1970年7月19日-9月20日,炮兵第6师第40团改装为130加农炮,装备59式130加农炮36门。1985年炮兵第6师缩编为第38集团军炮兵旅,炮兵40团番号撤销。</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