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时序已过大雪,气温仍在硬撑着,市区路旁的垂柳依然青绿,法国桐的叶子虽然变得棕黄青杂的斑斓色彩,树上叶子依然稠密,城区湖塘水面还涟漪不断,尚未结冰。</h3> <h3>往年这个时侯太行山已下雪了,尽管不一定很厚,背阴的山坡就会变得洁白。今年的老天硬是憋着不肯降雪,给人的感觉像是春天,喜欢户外活动的人倒是增加了出外活动的机会。
<br></h3> <h3>听说从山西过来的花壶线铺柏油了,这对于爱骑行的人岂不是个好事。有人在骑行网群中提出星期六骑行花壶线去金灯寺,我怕临时有事没有报名,实际上却在准备着!</h3><h3>虽然现在天不冷,但天亮的时间明显迟了,早六点的光线还看不清,天大亮已经六点三十,极至七点太阳便从东边爬出山来。</h3> <h3>我知道线路,也不必同他们约定一块出发,七八十里的路程,我会追上他们的。当我从运通加油站往南到合涧镇小屯时,我看了一眼手机,网群中有人说骑友往西去了,已到天坪山路口,要顺渠畔路往南行进。我估计了一下,我们到洪谷山口应该会相遇,而且不用相互等待多长时间。<br></h3> <h3>到合涧镇木纂村牌坊前见到这样一个牌子:起灯山。我知道起灯山离这里也就一二里地。起灯山这个地方与我们骑行的终点金灯寺是有联系的。</h3><h3>相传芈神师法名静真,是河南安阳人,曾拜名僧清果膝下为徒,先在著名的悬山寺修行,后又到陕西两当山庵中苦炼,后来他云游四方,夜眠虎穴,以虎为伴,每天拽虎携钵沿途募化。最后登上风景独特的林滤山,心中不胜欢喜便在那里落脚,在绝壁山崖创建了一寺,起名宝岩寺。后来他练就的功夫了得,每次上下山都空中来去,每当从山下夜归时就从起灯山起飞,点着金灯自空中直线飞往距此几十里远又高千丈的宝岩寺去,他在寺西边的一个山头落下,后人称那个山叫:落灯山。想想在过去没有电的年代,夜半更深,人们看不到人影,但天空出现一盏飞着的神灯,在老百姓心中那该多神奇,后来寺名因此改成了“金灯寺。”</h3><h3>以上的终归传说,今天我去金灯寺是真的,不过我不会飞,得骑车去了。<br></h3> <h3>看来野外是比城里要冷一些,路旁景观池的水已经结冰了。我上下坡的速度还得控制点,否则上坡出汗,下坡后这衣服穿起来不舒服了。</h3> <h3>从三池村北,拐进通往洪谷山的大道上时,我想起了在林县二中上高中时的一些事,当初我曾计划与同学一块利用假日从洪谷山去金灯寺,但准备几次都天公不作美,不是刮风就是下雨,又因后来准备高考,时间紧张,结果也没能去成。</h3><h3>当时有个当地同学说:“老人常说,‘只要说了去金灯寺,那就必须去,那里神灵的很,不去总是不好事出现’。”虽然知道他的话未必准确,但他的这些话经常在我耳畔响起,想起这件事心里就很纠结,在我毕业十多年后,找了一个机会,开车去了一次,才算了结这桩心事,使心里平衡下来。现在己经五十五岁,事情过去都快四十年了,仍然记忆犹新,今天到此又想起此事,不免感觉又点儿好笑!</h3> <h3>刚好我骑行到渠畔时,几位骑友也从北边骑车过来,居然比约定的时间都准确。</h3> <h3>今天同行的十六人,人数不算少啊!看来个个人都是精气神十足,争先恐后。我心想:不用急,山很高,路也不算近,路上有你们表现的机会。</h3> <h3>在花园村口遇见了开车来这里登山的“三人行”登山队,与他们打个招呼,各行其道,我们从这里开始走上新铺的柏油路!他们顺小道登山而去。</h3> <h3>有人指着路边一座房子说,这是县城某朋友的房子。几年前很便宜的价钱买到老房子,后来翻盖一新,也没花几个钱,只有热天在这里居住一段时间。这不就是战略眼光吗?有些人为避暑,带一家人到山里去生活一段时间,每年成千上万地花费,相比之下这要合算多了。<br></h3> <h3>太行山在不同区域总是有不同的表现,它有时表现的很高大,很雄壮,有时也表现的很宽广。</h3> <h3>有人说这里的山非常有气势,风水一定很好。那我们就在这好风水的地方,留张影又有何妨呢!</h3> <h3>柏油公路,绕着山峰,盘旋而上。我们已看到那硕大的风力发电的风车了,在它下面有一串隧洞是我们必须通过的。</h3> <h3>路旁庄稼已经收过,秸杆站了一地,给人一种松散的感觉。在这大山的怀抱,看起来也使人心情松弛下来,甚至说得上悠闲自得!</h3> <h3>这高大的柿子树上没有了树叶,但挂满了像红灯笼一样的果子。招人喜爱,惹人喜欢!</h3> <h3>现在人的生活条件好了,不再像过去那么在乎树上的柿子了,这不是什么坏事,但看着柿子自生自灭的现象,除有一种怜惜之情外,我不免忧心又起:人们这样不在乎他的生存,再过几十年,柿子树是否会消失?后代是否还会品尝到它的味道。</h3> <h3>柏油路在阳光照射下闪着白光,像是舞蹈者手中急速摆动的飘带,弯弯绕绕。</h3> <h3>骑行者骑行前进时只注意道路前方,着眼前方的目标,至多看一下路两侧景物,到了一定高度才会驻足回望,欣赏着自己走过的轨迹,脸上露出欣喜的容颜。<br></h3> <h3>人头有血,山头有水。高山之上,居然在长时间未降雨的情况下,有水从上方留下。由于山里寒冷,流水自上而下便形成了冰凌奇观。也让我在这无雪的冬天里找到了冬天的感觉!</h3> <h3>再走个“之”字路,我们就该穿越隧洞了,我们要从那风车脚下穿过。</h3> <h3>我不知道你看到这幅图画是什么想法,黑色的柏油路,白色的水泥边,黄色的荒草,湛蓝的天空,高大山岭…</h3><h3>我在此有一种很空荡的感觉,茫茫然 ,好似一人置入了荒野!</h3> <h3>抬眼望去,在山谷间云烟氤氲,一个黑乎乎,高数丈的大石头,在满是枯黄荒草的平地高高凸显。你再细看它面目复杂,像几个狮虎猛兽的面孔堆在一起,说不清它是狰狞还是顽皮。我一看到它,就想到了《红楼梦》中,那块娲皇氏补天剩下扔到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大石头。感觉它应是一块有故事的石头!</h3> <h3>前面几个山峰,远远望去就像蹲着的猴子。如果说隧洞是水帘洞的话,猴子是大了一点。虽然我们是向西去,这里却不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取经路。我们去的金灯寺,这也不是个平常之地啊!至少,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磨炼心志的行动啊。谁又能说这与当年唐僧西天取经意义上有什么不同呢!</h3> <h3>总共七个隧洞,有一个180米,一个168米,其它都不过百米,这是最东边七号隧洞47米。</h3> <h3>风景在路上,在每个洞口都有它独特的风景!所以无论开车还是骑车,不要只为终点奔跑,要欣赏途中的风景。因为旅行如人生,我们人起点是出生,终点是死亡,我们总不能为死而生活吧?我们要享受中间过程,欣赏、品味那些美好的东西,慢慢地度过一生。</h3> <h3>在宽阔的大路上,我们可以反向错车,同向超车,但有些时间是不行,像进入这个隧道里,谁先进去谁为主,其它人必须无条件让行,因为只要这样才是双方受益。人生中要走多少隧洞,如果不会谦让,那定然是伤害他人之时,也为自已断送方便与美好!</h3> <h3>你看到这爬向山顶的路有何感想?难道你不觉得这正如我国在国际上声望的上升曲线吗?前进会遇到曲折,困难却会提升我们的能力 ,并且不断提升我们的发展标杆。</h3> <h3>鸟儿有翅膀就会飞向蓝天,飞机有翅膀可以在宇宙间翱翔。现在的太行山满山的风车,就像长起了满身的翅膀。他们要向大自然获取能量,让太行山区发展展翅腾飞。</h3> <h3>就要到金灯寺了。这里距金灯寺还有六公里的水泥路,总体是向下行进。<br></h3> <h3>这里有一片楼房,规模也不太小,但没有人影的出现。看来这是在迎合上级的要求,但山已空,人已少,各种部门都铁将军站岗!</h3> <h3>这算是进了景区牌坊,但我不理解为什么起了这样一个名字。标准的中国文化,非要弄得似是而非。唉!见怪不怪,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h3> <h3>停车场门口,一位神像在提醒来客:按要求停车。真的是就地取材,有什么就用什么了,在这寺庙胜地,不缺的是神,所以用神来值班了!</h3> <h3>我不知道用什么词来描述这里的景象合适,但站在这万丈悬岩之上,感觉注释了一个词:天高地厚!</h3> <h3>看到这个亭楼也就到目的地了:金灯寺离它很近,只不过是它在明处,而金灯寺是石窟在山崖之下而矣!</h3> <h3>站在金灯寺顶俯瞰周围,会看到寺大门前的景象。</h3> <h3>由金灯寺北行不足百米,便是石塔林,那大大小小的舍利塔有46座。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为首石雕造塔基呈正六边形高8.8米,中心有石室,内2.25米,镶有石门。门柜均侧刻有字,隐约可辨“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的字样。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芈禅师的安葬处。<br></h3> <h3>金灯寺
原名宝岩寺。石窟开凿于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开凿年代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止,历时60馀年。石窟和建筑坐北朝南,依崖布列,现存七进院,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馀尊。木构建筑有延寿殿、关公殿、丈八佛殿等34间,寺内保存历代碑、碣20馀通。金灯寺石窟入选为国家第六批国保文物,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h3> <h3>钟楼</h3> <h3>最大洞窟为水陆殿,面积约125平方米,窟内地面凿为池沼,水清见底,不盈不涸,沼上架“田”字石桥,佛台和藻井四周立雕石佛30馀尊,浮雕壁画79幅。<br></h3> <h3>尽管十多人一块骑行来金灯寺,但各人心态不同,有些人是来量路的,有些人是来观景,有些人来拜佛,也有人是想从这里涉猎点野趣,在思想眼界方面有点收获。因此,有的人点一卯就急不可耐地要走了,在他看来没意思;有的要拜一拜,不枉来一次名寺;也有随缘而为,随众而作。我出来时,骑友都已推车离开寺门,只要我的坐骑还在与这位老神交流!</h3> <h3>二点半我们踏上了返回途中,上坡少下坡多,骑行速度加快,顿感寒风侵肤。在过隧洞时一骑友因受灯光影响,摔了一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跌倒未有大碍,出于安全考虑今日特记之,提醒骑友加强安全意识:安全重于一切!<br></h3> <h3>下午5点,我们就己经安全返回到天坪山下的桃园大道了。</h3> <h3>下午2点半,我们踏上返程时,我在景区牌坊处打开了里程记录系统,想测一下回去需多长时间,有多少路程。回到小区门口,结果就是这样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