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荣巷老街是我国著名民族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先生的故居所在地,历经清、民国时代变迁,在民国初年因为荣氏家族的崛起而闻名。</h3><h3> “ 晴雨操场"也叫雨天操场,就是不论晴天、雨天都可以上体育课和做课间运动的场所,始建于1915年,由荣氏族长荣福龄的姻亲胡雨人筹划而成。胡雨人近代教育家、水利专家,1898年考入南洋公学师范院,后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师范,1902年回国兴办学堂,在家乡村前村、北京原女子师范学校、荣巷公益小学分别建造了三所日式晴雨操场,但目前只有荣巷的晴雨操场保存完好,也是全国唯一的,如今已成为文物保护景点。</h3><h3> 胡雨人仿造日本建筑而设计,晴雨操场坐落在原荣巷小学内,占地近400平方米,呈“凹"字,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高10米,一楼为礼堂,二楼是个大平台,上有顶棚,北侧中间与其连接可往教室,而东端、西端两侧均有水泥楼梯相连接呈对称结构。整个校园是一个环绕四周的二层楼房(像一个“日"字样),当年分别有教室、办公室、宿舍,中间为鱼池,周围是水泥栏杆。</h3><h3> 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唱红色歌曲,纪念革命先辈,一首红歌,一段历史,弘扬时代精神等一系列活动。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70年代,1969年底至1970年初,我随父部队从蚌埠南营房调防入驻无锡东大池,随后在部队的安排下一群孩子们按不同年级进入荣巷小学读书。那些年在晴雨操场上我们在老师带领下,组织歌咏比赛,唱“毕业歌、长征组歌"、“歌唱祖国"、“二月里来"等……,一首首铿锵有力,脍炙人口的经典红歌在晴雨操场上空久久回响。</h3><h3> 还有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到访,我们被选到的同学,组成腰鼓方队,在晴雨操场上随着老师锣声引导,近两个月加紧排练。第一次在河埒口广场夹道欢迎了亲王,只看到了开过去的迎宾车队,次日,我们又赶到鼋头渚公园现在的轮船码头再次热烈欢迎亲王,我站在第一排与亲王一步之遥,影响很深的是当天他穿一双闪闪发亮的黑色鞋子,并频频向我们挥手。</h3><h3> 荣巷小学荣氏家族公益事业的代表作,穿越岁月的风雨,曾经朗朗的读书声,声声入耳。操场上我们队列整齐,精神抖擞。一个个熟悉的画面在脑海里闪过。我的花园式学校,在这里我度过了4年光阴。晴雨操场荣巷老街的地标!漫步其中回忆满满,我会经常来看你。</h3><h3><br></h3><h3> </h3><h3> </h3> <h3>高大的三间四柱牌楼</h3> <h3>像“日"字吗?</h3> <h3>“天地山海”碑,题词出自梁溪荣氏迁始祖荣清的手喻。</h3> <h3>这是晴雨操场北侧通道,也是当年走的最多的地方。</h3> <h3>有水的地方,当年是有红色的大鱼🐟噢!</h3> <h3>荣氏家族的红色据点,也在公益小学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