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之不忘的冬令美食——甜沫

果园庄主

<h1>  冬令时节,如果能喝上一碗热乎乎的咸而不甜的甜沫,那绝对是一件不胜言说的美事。</h1><h1> 甜沫,是我们家乡的一道美食,更确切些说是一道颇有讲究的粥食。这道粥食以小米面作基料熬粥,加入粉条、花生米、豆腐干、菠菜及葱姜细末八角胡椒等佐料调制而成,香而不腻,微辣馨温,略咸味浓,食之不忘,百吃不厌。</h1><h1> 记得小的时候,进了腊月,就盼着腊八节的到来。那天,母亲会给我们熬上一顿特别解馋的甜沬粥吃。虽然每年能喝到甜沫的次数不多,但是喝甜沫的那种美好印记却长久地不会忘却。</h1><h1> 腊八日不喝“腊八粥”而喝“甜沫”,恐怕还是因了生活条件所限。甜沫粥所需食材比腊八粥要少且易取。当然,自家熬的甜沫,粥内的食材辅料是根据当时的生活条件而定,可多可少,可有可无的。上面提到的甜沫粥内几种食材是指一般粥铺的商家标准,如是自家熬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依自个口味喜好,添加些海带、核桃、虾仁、肉末等。</h1> <h1>  有关“甜沫”的前世今生</h1><h1> 关于甜沫前世今生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若干版本。</h1><h1> 一、甜沫的出身</h1><h1> 据传,明初,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设光禄寺为礼仪祭祀之地。为了祈福江山社稷,光禄寺研制了一个以稷(小米)为基底的粥,命名为茶汤。在祭祀拜天之时,赐文武百官各一碗,意敬畏上天。至明英宗初年,英宗命光禄寺将此膳食技艺传至济南德王(英宗次子)府。德王府与秦府私交甚好,将此技艺传至秦府。秦府将其改善为茶汤(济南美食“二怪”之一)。后又在茶汤基础上,运用府上的膳食文化,在茶汤内加入姜末和胡椒粉,演化出了香辣小米粥。这便是甜沫的前身。</h1><h1> </h1> <h1>  二、“田沫”的演变</h1><h1> 相传明末清初,因连年战乱,灾荒不断,大批难民纷纷拥入济南。有一田姓粥铺经常舍粥赈济。眼见前来求粥的难民越来越多,粥铺难满众求,便想出法子,在粥内加入大量的菜叶及咸辣调料,灾民每当端碗盛粥时,见煮粥的锅内泛着白沫,于是便亲切地称之为“田沫”,即田老板赈舍的粥。</h1><h1> 时有一外地来济赶考的落难书生,也来此乞求此粥。食之甜美无比,心想“甜沫”果不虚传。后来此生考取功名做了官,又专程来济南再喝甜沫时,已再吃不出昔日那甜美的味道。问其因,老板答称此“田沫” 非 “甜沫”,只是田姓之粥的意思。此生恍悟,于是为田家粥铺题写了“甜沫”匾额,并吟诗一首:“错把田沫作沫甜,只因当初历颠连;阅尽人世沧桑味,苦辣之后总是甜。”自此,这种带咸味的粥便叫成了“甜沫”。</h1> <h1>  三、“甜沫”的“自圆其说”</h1><h1> “甜沫”有一种说法也许最能“自圆其说”。“甜沫”最早不叫“甜沫”,而是叫“添末儿”。粥做好了,再添上些粉条、花生、蔬菜、调料之类的“末儿”,使其味道更惠味蕾。后来,“添末儿”就传开了,慢慢地谐音雅化成了“甜沫”。</h1><h1> 也有一说,古时有一粥铺老板为招徕食客,搜肠刮肚搞创新,在小米粥里添加各种辅食佐料等,调制成了一种咸香可口的美食,并将此法称作“添么儿”。食客对这种“添么儿”的粥食大加赞赏,趋之若鹜。再后来,“添么儿”便成了这一美食的名称,渐渐地叫成了“甜沫”。</h1><h3> </h3><h3></h3> <h1>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一蔽之:说甜沫不能不说到茶汤。茶汤可说是甜沫之母。说甜沫论茶汤,不能不说起济南美食“二怪”。“一怪”曰茶汤,怪在茶汤无茶。此茶汤因以小米为主料炒制而成,如冲茶一般,沸水一冲即可食用,故名茶汤。有点象北京的速食食品油茶。茶汤也有指小米面熬制的粥食。“二怪”曰甜沫,怪在甜沫不甜。甜沫添加香辣料和食盐,却不加糖,故香辣咸而不甜。</h1><h1> 有诗为证:茶汤非茶,米香四溢更胜茶;甜沫不甜,阅尽五味方得甜。</h1> <h1>  甜沫好吃,烹调讲究。传统的做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经典式烹调法:一般是先把小米用水泡发后磨成浆待用;将粉条泡软切段、豆腐干切丁或豆腐皮切丝、花生黄豆精拣泡发、菠菜洗净撕大片待用;葱姜切末待用。炝锅后下辅材爆炒,加水烧开后倒入米浆搅匀熬20——30分钟,加盐和胡椒粉即可。另一种是家庭式常用做法:先熬好小米面粥,再加入粉条豆腐干等辅材佐料,煮熟后放入适量食盐、胡椒粉及熟食油即可。</h1> <h1>  在我们家乡不少城镇还有一些甜沫粥的店铺,在省会济南等地还有一些老字号招牌店,生意依然红火。冬日的早上,到粥店喝上一碗热乎乎的甜沫,就着油条或烧饼,绝对是不错的选择!自己动手,在家熬上一锅合乎自家口味的甜沫,一家人围在一起,果腹,保健,解馋,暖意融融,幸福无边,岂不快哉?!</h1> <h3>图片及简介资料采自网络,略有删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