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圣彼得堡属海洋性气候。9月9日真是印证了圣彼得堡的天气变化 ,上午天气阴沉,不见太阳,下午阳光洒在圣彼得堡。</h3><h3>当我们在大巴车远眺时,一座华丽,又带有典型俄罗斯特色洋葱头和双头鹰标志的宫殿,“夏宫花园及宫殿”呈现在眼前。</h3><h3>彼得大帝夏宫,又称“俄罗斯夏宫”、“彼德宫”。它位于芬兰湾南岸的森林中,它距圣彼得堡市约3公里,占地近千公顷。它融合了法国、意大利等多国的优美建筑风格,被称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宫”。<br></h3><h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遭到德国军队的破坏。二战后经修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br></h3><h3><br></h3><h3><br></h3> <h3>夏宫面向芬兰湾,由美丽的喷泉、公园、宫殿组成,是圣彼得堡著名的旅游景点。</h3><h3>我们是从徽章楼进入夏宫(也可以坐船到夏宫),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沿着参观路线游览宫殿。</h3><h3>徽章楼顶端的双头鹰标志的“国徽”,轴承装置能使其象风向标一样自由转动,人们看到的都是“双头”鹰。</h3><h3>图为上花园大宫殿西翼的徽章楼。</h3> <h3>上花园大宫殿东翼,这是夏宫东边的小教堂,圣保罗信使教堂。<br></h3><h3><br></h3> <h3>1704年,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下令兴建夏宫,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宫殿在上花园。</h3><h3>夏宫宫殿主体并不高大,外貌简朴庄重,两翼高大的鎏金穹顶显得颇为亮眼。宫殿内装饰极其华丽,内有金碧辉煌的舞厅、宴会厅、会议厅和皇家宫室。</h3><h3>宫内收藏了彼得大帝等沙皇所用之品、油画以及诸多珍品,见证了沙俄时期的辉煌。</h3><h3>图为宫殿走廊上,大理石雕像。<br></h3> <h3>“最美不过彼得宫”,这是俄罗斯民众对圣彼得堡夏宫的至高评价,也足见这座历代俄皇的行宫在俄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h3><h3>接见大厅天花板上,巨幅古典题材的壁画;金装饰的墙面,可以形容成美丽绝伦,奢华无比。</h3> <h3>夏宫内部厅室装点的金碧辉煌,最突出的是展出了当年沙皇时期宫廷画师笔下的多幅著名画作。</h3><h3>木框钟<br></h3> <h3>金銮宝座大厅,天花板上挂着12盏紫色水晶的大吊灯。</h3> <h3>叶卡捷琳娜二世身着军装的巨幅画像,戎装在身更显英姿,妩媚中透着威武。画像下面摆着一个骧着金边的红色宝座。</h3> <h3>据说舞厅中装修用的镜子都是从威尼斯运来的,非常珍贵。</h3> <h3>厅中墙壁上的油画。</h3> <h3>水晶吊灯,艺术油画和大理石铺就的地板。</h3> <h3>白色餐厅,精美的餐具全部是从英国定制。</h3> <h3>熠熠闪光的金钟。</h3> <h3>蓝色会客厅,内部装饰华贵。</h3> <h3>中国厅,金色大门两侧, 专设收藏中国瓷器的漆器柜。</h3> <h3>有的厅里还展览了不少精美餐具、衣物、钟表、镜子、扇子等皇家生活用品。这些文物将18世纪奢华精致、悠闲惬意的皇室度假生活展露无遗,为您揭开俄罗斯皇室神秘面纱,带您一同体验沙皇鲜为人知的宫廷生活。</h3> <h3>当年彼得大帝睡觉的床。据说,彼得大帝身高2米多,长年睡觉是坐着睡。</h3><h3>另外,导游介绍俄罗斯酒店中的床为什么都那么窄,是因为战斗民族斯拉夫人,喜欢卧睡,四肢放松,如遇袭击可以马上反击。</h3> <h3>18世纪中,为纪念俄国在北方战争中的胜利,在宫殿的前面建造了一个由64个喷泉和250多尊金铜像组成的梯级大瀑布。</h3><h3>阴天中,富丽华美的夏宫花园和宫殿,展现在游人的面前。</h3> <h3>宫殿前大瀑布的喷泉群,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潜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2座梯形瀑布。 </h3><h3>在喷泉群一个大半圆形水池的中央,耸立着大力士参孙和狮子搏斗的雕像,这就是著名的隆姆松喷泉。塑像高3米,重5吨。</h3><h3></h3><h3>笔直的喷泉水道,顺着参孙运河一直流入芬兰湾,强烈表达彼得大帝要带领俄罗斯进入海洋国家的愿望。</h3> <h3>夏宫有“喷泉之都”、“喷泉王国”的美称,较著名的有金字塔喷泉、太阳喷泉、橡树喷泉、亚当喷泉、夏娃喷泉等等。每个喷泉各有风采,有人物、有动物,个个造型惟妙惟肖,生动可爱,引人遐想。</h3> <h3>宫殿前的大瀑布喷泉群的中央,耸立着大力士参孙和狮子相搏的雕像。参孙双手把狮子的上下颚撑开,泉水从狮子口中冲天而出,水柱直喷22米之高。这一雕塑象征着俄罗斯战胜瑞典。</h3><h3>参孙是圣经士师记中的一位犹太人士师,生于公元前11世纪的以色列,玛挪亚的儿子。</h3><h3>参孙以徒手击杀雄狮并只身与以色列的外敌非利士人争战周旋而著名。</h3><h3><br></h3> <h3>据说,夏宫喷泉的水是从邻近的芬兰湾引进的海水,在夏宫花园喷放后,又流入大海。源源不断,永不枯竭。</h3><h3>夏宫所有的喷泉都不需要借助外部动力,完全利用上花园和下花园的地势落差产生的水压,建成喷泉。</h3><h3>这套设计周密的水系统,体现了三百多年前欧洲建筑设计师的高超水平,令人称奇。<br></h3><h3>水渠两岸有32个大理石石杯,排成两行,喷泉从杯中飞溅。</h3> <h3>大喷泉梯(下通波罗的海),泉水流淌,沿着绿树环抱着的参孙运河,汇入芬兰湾,流入波罗的海。</h3> <h3>每个喷泉各有风采,有人物、有动物,个个造型惟妙惟肖,生动可爱,引人遐想。</h3> <h3>水雾笼罩金色雕塑,瀑布飞流而下时溅起薄雾和水花,虽然是阴天,瀑布中的雕像笼罩,在一片水雾中,更有一种神奇的虚幻。</h3> <p>阶梯瀑布上,站着六十多个神态各异的金人塑像,每个雕像都是金光闪闪。</p> <h3>漫步世界最大的喷泉花园,我们可以领略到沙皇贵族的气息。</h3> <h3>夏宫是一幅立体画,大自然的美景和艺术大师的精美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了惊喜和美的享受。</h3> <h3>喀琅施塔得军港1723年前称"喀琅施洛特"。俄罗斯重要军港。在芬兰湾东端科特林岛,东距圣彼得堡(即列宁格勒)29公里。1703年彼得一世时辟为要塞。从十八世纪二十年代起为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舰队重要基地。卫国战争中,对保卫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起过重要作用。</h3> <h3>在岸上远眺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基地。</h3> <h3>喀琅施塔得,德语意思是“皇家之城”。它先后经历了沙俄时期、前苏联时期,都被用作波罗的海舰队的军港,直到苏联解体后的1997年,这座城市才首次对外国人开放。</h3><h3>岸边上有一个“锅”,据说是瑞典军队逃跑时留下。</h3> <h3>军港岸边摆放的导弹。</h3> <h3>通过与瑞典的大北方战争,俄罗斯夺取了芬兰湾的大片土地,彼得大帝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通向西方的出海口。1703年他开始规划、营造了圣彼得堡城。1705年创建了波罗的海舰队,使俄罗斯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海军,到1722年俄罗斯已经成为波罗的海的霸主。</h3><h3>彼得大帝在岸边上,看着他一手打造起来的波罗海舰队和军港。</h3> <h3>海军大教堂是喀琅施塔得的一个著名景点,1908年至1913年建造。建筑的上方不是“洋葱头”,而是“大圆顶”,被看作是新拜占庭建筑的顶峰。</h3> <h3>彼得大帝每次率兵出征前,都要在海军大教堂进行出兵仪式。</h3> <h3>马卡罗夫,俄罗斯帝国海军将领、科学家、海洋学家和极地探险家,俄罗斯科学院会员。</h3><h3>日俄战争中,任太平洋舰队分舰队司令,因旗舰彼得罗帕夫洛夫斯克号被击沉战死。</h3><h3>库页岛上的马卡罗夫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h3> <h3>广场边的纪念碑。</h3> <h3>彼得保罗要塞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该要塞 1703年5月16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它与彼得堡同龄。</h3><h3>图为圣彼得保罗要塞大门,门上的双头鹰是俄罗斯国徽。</h3> <h3>要塞中有圣彼得保罗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彼得大帝的船屋、造币厂、兵工厂、克龙维尔克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等建筑物。</h3> <h3>教堂内有从彼得大帝到亚历山大三世的俄国历代沙皇的陵墓,许多大公也附葬于此,均立有大理石墓碑。1998年7月17日,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其全家的遗骸也安葬于这里。</h3> <h3>游客们纷纷去摸彼得大帝的手、腿和鞋,据说能给自己带来好运。</h3> <h3>1717年彼得堡罗要塞失去了军事意义,成了国家监狱。从长长的在押犯人名单中,可以找到许多名人的名字:拉吉舍夫、车尔尼雪夫斯基、高尔基等等。1887年,列宁的哥哥亚-乌里扬诺夫试图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要塞中被杀害,年仅21岁。</h3><h3>十月革命前夕,要塞成为起义军的司令部。按照列宁指示,在棱堡的旗杆上悬挂着一盏明灯为号,使巡洋舰“阿芙乐尔”号炮轰冬宫,从而掀起起义怒潮。</h3> <h3>图为造币厂。第一套人民币是在这里印刷的。今天俄罗斯的金币、纪念币等依然是在这里被制作的。</h3> <h3>圣彼得保罗大教堂。这座大教堂建于1703年,原先是木质的,1712-1733年在原处改建为石砌的大教堂。是一座早期俄罗斯巴罗克式大教堂。教堂外表庄严肃穆,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有镀铜的吊灯和有色的水晶枝形灯架。 教堂内壁装饰有43幅精雕细镂的木刻雕像。</h3><h3>大教堂的钟楼高122米,到本世纪中叶,是全城最高的建筑物。钟楼尖顶上的天使塑像高3.2米,塑像双翼伸展3.8米,塑像头上十字架高6.4米。塔金光闪闪的尖顶直刺蓝天,景色十分迷人。在教堂旁有一座小亭子,装饰有圆柱和航海女神的塑像,是保存彼得大帝的一只小船的船屋。</h3> <h3>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经过这里。今天的要塞,是一座博物馆。<br></h3> <h3>涅瓦河流域包括拉多加湖、奥涅加湖和伊尔门湖的集水面积。河口年平均流量2480立方米/秒,年径流量790亿立方米。是白海-波罗的海和伏尔加河-波罗的海两水系的重要航道。</h3><h3>图为彼得保罗要塞</h3> <h3>人们常说,城市濒水而生,因水而兴。涅瓦河养育了圣彼得堡人民,见证了俄罗斯近代的进程。</h3> <h3>涅瓦河700多座桥梁把各个岛屿连接起来,风光旖旎,因此,圣彼得堡有“北方威尼斯”之称。</h3> <h3>夕阳下,涅瓦河中的游船。</h3> <h3>9月10日,先后游览狮身人面像、伊萨基耶夫教堂、金顶教堂和喀山教堂等景点。</h3><h3>图为波罗地海大桥。</h3> <h3>陈列在海边的快艇。</h3> <h3>圣彼得堡狮身人面像,位于涅瓦河畔。是一对带有狮身的阿门霍特布三世的法老面像,于公元前1455年到公元前1419年雕刻,1832年从尼罗河运送到了圣彼得堡,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是埃及国王送给圣彼得堡的礼物。</h3> <h3>这座狮身人面像没有胡子,是因为胡子在埃及是权力的象征,不能留给俄罗斯人,于是就用枪托把狮身人面像的胡须给打掉了。但是不完整的狮身人面像给了人们更多的幻想,于是这个远道而来的狮身人面像笼罩上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h3> <h3>狮身人面像静静的伫立在涅瓦河畔,这里每天都会有无数游客来此,已然成为俄罗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狮身人面像底座前是铜铸神兽 。</h3> <h3> 屹立在涅瓦河畔的美术学院大楼。"最著名的三大美术流派学院"建于1757年。这里坐落着列宾绘画、雕塑及建筑学院和全俄美术学院科研博物馆。</h3> <h3>瓦西里古灯塔也叫海神柱,位于瓦西里耶夫斯科瓦岛。</h3><h3>这两座红色灯塔的柱子上装饰有许多船头和锚钉。据说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打了胜仗的一方会把战败一方的船头、铜锚钉在圆柱上,作为海战胜利的象征。因为这个原因,这两座灯塔还被叫作"船头灯柱"。</h3><h3><br></h3> <h3>2018年2月16日,圣彼得堡标志性建筑瓦西里岛海神柱长明火燃起,庆祝中国春节的到来,这是圣彼得堡市第一次为庆祝俄罗斯以外的节日点燃海神柱长明火。</h3> <h3>在圣彼得堡涅瓦河畔,停泊着一艘叫“飞翔的荷兰人”的船餐厅,是圣彼得堡最著名的餐厅。</h3><h3>普京曾在此为女儿,举办过成人纪念日。</h3> <h3>涅瓦河是圣彼得堡的母亲河,两岸风光迷人,尤其夏秋两季坐游船是最佳的观赏方式。</h3> <h3>2019年6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圣彼得堡出席接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仪式(普京的母校)。</h3><h3>图为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原列宁格勒大学)。</h3> <h3>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意谓曙光,在罗马神话里是司晨女神。是俄罗斯建成于1903年的一艘巡洋舰为帕拉达级防护巡洋舰。该舰是俄罗斯联邦文化遗产,也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象征。</h3><h3><br></h3> <h3>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原属俄罗斯帝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防护巡洋舰。这艘传奇的巡洋舰经历了三次革命和四场战争,因参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而闻名于世。</h3><h3>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停泊在彼得格勒(现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11月6日(俄历10月24日),接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占领尼古拉耶夫桥。7日晚9时45分,奉命开炮,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h3><h3>从此“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成为十月革命的象征。</h3> <h3>2019年6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普京共同登上曾打响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听取有关历史介绍。</h3> <h3>伊萨基辅大教堂,又称圣伊撒基耶夫大教堂(金顶大教堂),坐落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区,与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并称为世界四大圆顶教堂。</h3><h3>图为涅瓦河对岸伊萨基辅教堂巨大的金圆顶赫然屹立在前方。</h3> <h3>大教堂高约102 米,圆顶直径为22.15 米。用橡木制成的3 扇巨门,每扇门面积为42 平方米,重达20 吨。整座建筑物重30 万吨,里面可容纳1.4万人。</h3> <h3>伊萨基辅大教堂于1818年破土动工,1858年伊萨基辅大教堂竣工,它共动用44万工匠,耗时40年建成。</h3><h3>大教堂的内外部装修考究,光黄金就用去400 公斤,仅穹形外部镀金就耗费100 公斤。</h3><h3>教堂自落成以来没有重新镀金,至今仍然流光溢彩。</h3> <h3>彼得大帝青铜骑士像位于涅瓦河南岸,它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象征,1782年法国著名的雕塑家法尔科耐在这里做出了它一生中最完美的杰作。</h3><h3>以武力夺取沙皇宝座的德国女人叶卡捷林娜二世为了证明她是彼得大帝正统的继承人,修建了这个彼得青铜骑士像。</h3><h3>彼得大帝所骑的马代表俄罗斯,它双脚腾空,好象要冲破一切阻力勇往直前,在马掌下有一个踏死的大蛇,它代表了一切阻止彼得大帝改革维新的守旧派。</h3><h3>正如雕塑展示的一样,彼得大帝冲破了重重阻力,在这片沼泽地建起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圣彼得堡,并建都于此,把落后、封建、贫穷的俄罗斯,带向了海洋与繁荣。</h3> <h3>海军部大楼位于涅瓦河南岸,建于1704年。整个建筑结合了古典主义建筑艺术和俄国建筑艺术的特点,宏伟气势,让游人叹为观止。</h3><h3>海军大楼镀金的尖塔顶部上是金色船形风向标,高达72米,是圣彼得堡市最显眼的地标之一。</h3><h3>圣彼得堡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可夫曾在1933年写过一部短篇小说《海军部尖塔》专门描述海军部大楼的尖塔。</h3> <h3>原海军总部大楼,现在是海军学校。</h3> <h3>塔楼的基座部分是一个设计类似总参谋部凯旋门的拱形六门,门上装饰着以海洋和俄罗斯海军为主题的雕像及半浮雕。</h3> <h3>滴血救世主教堂是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个主要景点,正式名称为“基督复活大教堂”。</h3><h3>1881年3月13日,亚历山大二世的马车通过格里博耶多夫运河河堤时,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扔进一枚手榴弹,皇帝出血严重,被送回到东宫后几小时后死亡。</h3><h3>1883年,其子亚历山大三世为纪念亡父在此地点修建教堂。直到1907年尼古拉二世在位时期才最终完成。</h3> <h3>现在滳血大教堂,是马赛克博物馆。即使在革命以前,它也从未充当公众礼拜场所,只是专门用来纪念被暗杀的皇帝,只举行东正教的追思礼拜。</h3><h3>现在,它是圣彼得堡的一个主要旅游景点。</h3> <h3>滴血教堂的建筑风格迥异于圣彼得堡的其他建筑,主要是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风格。但滴血教堂特意设计成中世纪俄罗斯建筑,类似于17世纪的雅罗斯拉夫尔教堂和著名的莫斯科红场的华西里·柏拉仁诺教堂。</h3><h3>教堂内有7500平方米的马赛克——超过世界上任何其它教堂。</h3> <h3>奥斯特洛夫斯基广场,叶卡捷琳娜二世铜像,建造于1873年。这个雕像有四层底座,叶卡捷琳娜站在最上面一层。她披着华丽的斗篷,手握权杖,扬着她的头颅,显得威武而高大。据记载,她的个子中等偏下,大约一米六十左右。</h3><h3>铜像雕塑的第三层,是她的十二个宠臣,其中包括她的侍女,更多的是她的情夫。这些人物,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低眉顺目。叶卡捷琳娜的一生,与这些人的命运和经历是联系在一起的。</h3> <h3>亚历山大剧院,(又名普希金俄罗斯国家话剧院),位于圣彼得堡奥斯特洛夫斯基广场中心,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剧院之一,与马林斯基剧院,米哈伊洛夫斯基剧院并成为“三大帝国剧院”。</h3><h3><br></h3> <h3>剧院建筑是气势磅礴的古典式建筑,正面由6根柯林特圆柱作为装饰,柱廊上部有驾驭战马车辆的音乐之神阿波罗的塑像。</h3><h3>该建筑是圣彼得堡最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可同时容纳多达1700人。</h3> <h3>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建于1710年,全长约4.5公里、宽25至60米,聚集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最大的百货商店和最昂贵的购物中心。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各种教堂、名人故居以及历史遗迹。</h3><h3>1776年涅瓦大街被发展成商业大街以后,建造许多豪华的建筑,但因为这里的建筑物都有不能超过冬宫高度的限制,所以最终形成了今日高度整齐划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美丽街道。</h3> <h3>亲身体验果弋理的短篇小说,《涅瓦大街》中所描述的城市风貌。</h3> <h3>喀山大教堂,位于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由俄罗斯建筑师沃罗尼欣设计,于1801年8月开始奠基仪式,教堂以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原本,历经10年于1811年竣工。</h3><h3>教堂北面竖立94根科尼斯式半圆型长柱长廊使喀山教堂变成典型的俄式教堂。</h3><h3><br></h3> <h3>大教堂前的街心花园:帝国风格的花岗石喷泉,两位俄国统帅-1812年别列津纳河战役的英雄库图佐夫和巴克莱·得利的纪念像。</h3> <h3>喀山教堂名称来自于教堂内所供奉的喀山圣母像。由于喀山圣母像不断地传出显灵的事迹,故成了俄罗斯东正数教徒最敬奉的圣像之一。</h3> <h3>喀山圣母像保存在美国的博物馆内,但是俄罗斯人民相信当俄罗斯再次出现灾难的时候将会再次出现。</h3><h3><br></h3><h3>资料来源于百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