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张长沙雅礼中学的照片勾起了我的久远的回忆。我曾在长沙生活了十年,在这里我完成了高小和中学的学业留下了我苦甜的青葱岁月。</p><p> 1959年6月父亲带领我们从哈尔滨经北京南下来到长沙,彼时我刚满十周岁。火车抵达长沙的时间大概是晚上十点左右,下车后老爸叫了两辆黄包车直赴市委旁边落星田街口的旅馆入住。黄包车大概转了半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后来发现火车站到旅馆也不过三百米看来是被车夫忽悠了,这是我第一次感到什么叫做被欺骗。</p><p> 初到长沙一家人在旅馆住了一个月后便搬进了蔡锷路附近的伍家井宿舍在那儿住到小学毕业。由于在哈尔滨双城准备南迁我那个学期后半期就辍学在家到长沙后准备插班宝南街小学五年级,结果考试的时候很多知识都没有学过所以考试不及格而落榜。后来父亲找到顺星桥小学的教导主任因为她是东北人所以对我这个黑龙江转学而来的孩子网开一面让我插班五年级二班入读,班主任是青年老师陈世启。顺星桥小学(今长沙市实验小学)应该是长沙的名校我在班上成绩迅速飙升除了一位女生外我应该就是班上最好的成绩了。在顺星桥小学因我会说普通话而进入长沙市红领巾朗诵宣传队并参加了省市很多宣传活动尤其是参加了湖南省庆祝少先队成立十周年大会及几次省委会议为劳模献花至今记忆犹新。</p><p> 1961年小学毕业后进入长沙市第十六中(历史上是长沙名校长郡中学的分校)读初中。班主任是张绍基老师,他一直教授生物课程。毕业后张老师调往十五中任教后来我还经常遇见老师,他带宽边眼镜的模样还不时浮现脑际。记忆深刻的几位老师分别有英语彭振华老师(北京对外广播电台下放到长沙任教)数学老师骆老师物理老师刘老师等。曾经任教的一位数学老师还是美国的博士。语文李老先生五十多岁更是与众不同除了光头闪亮外就是他上课总是拿着一个小闹钟上课从不拖堂别有风范,有时他还带领同学唱吟诗词,同时作文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两节课内用毛笔完成命题作文至今仍记忆犹新。</p><p> 1964年暑假在谦园巷的钓鲈公馆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暑假,终于在开学前一周接到了长沙雅礼中学的高中录取通知书,虽然这不是我所报考的长郡中学(该校没有开设英语班)但看到雅礼中学非常现代化的校园和高雅的校园文化而震撼顿时觉得自己长大了。在雅礼中学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位于年级前三名,数学成绩也不错,这都得益于名师的教导而提升了自己。在雅礼中学有幸接受当时长沙数学名师邓涤邦老先生,前湖南第一师范的督学语文老师朱汝涵先生,还有后来的特级语文老师张勉之老师,英语老先生李振之先生(我一直是他的课代表),物理老师皮克夫,化学老师杨伯瑜及数学苏继孟老师等,尤其是班主任胡敬仪老师对我关怀备至受益匪浅一生未能忘怀。在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前爆发了文化大革命,随后的两年都被文革的狂飙所裹挟难以自己。雅礼四年留下了难忘的酸甜苦辣的记忆。雅礼给了我扎实的现代教育的科学观与中英文基础,带有美式教育风格的校园文化及教学管理都给我打上了雅礼的烙印对我日后的成长和工作影响巨大,因此一生都感恩雅礼。</p><p> 1965年年底由于父亲的单位搬到了北区开福寺附近所以又搬家到伍家岭的建湘新村的新宿舍楼这是当时最大的小区。在这儿我目睹了文革的武斗与混乱直到父亲去省直机关五七干校而离开了长沙。离开长沙几十年每次从武汉坐火车南下快要进入长沙站时都要从建湘新村旁经过,看着那几十栋楼房感到极其亲切毕竟那儿有我青春的印记而无法磨灭。</p><p> 1968年12月30日下午三时一艘满载知青开往洞庭湖中的沅江县的小火轮的鸣笛声宣告了我近十年的长沙生活的结束,自此告别了长沙并永远离开了长沙。</p><p> 永生怀念我的长沙十年。</p><p><br></p> <p>当年的伍家井宿舍的旧址。从这个大门进去有个很大的院子,它的四周都是平房,我家就分别住在东西两边的两间房子里,院子的最里面是一幢小楼房住着时任外贸局刘副局长与省军区副司令夫妇。我在这儿住了将近两年直到小学毕业。</p> <p class="ql-block">当年蔡锷路上的沙利文。</p> <h3>伍家井街景</h3> <p class="ql-block">这是五一路口当年父亲工作过的外贸局大楼。</p> <p class="ql-block">老火车东站</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60年底至63年春季时期居住的外贸局在东站路的红房子宿舍。这个宿舍现在看来和普通宿舍没有两样但在五十年代却是属于高大上的了。我家住在二栋二楼的一个套间。一层楼共住了四户人家。隔壁住着盛伯伯老两口,盛伯伯特别会讲故事天热的时候总是要他讲故事他总是口若悬河绘声绘色让我听得津津有味。西头住着廖经理一家他们非常和善尤其是他们家的大姐姐廖琪对我像弟弟一样的关爱,现在回想起来仍感亲切,可惜失去联系已经半个世纪了。这个宿舍当时在长沙属于一流,每家有单独厨房,错层下有两个浴室卫生间。当年我的姑妈从外地来做客从厨房出来走错了错层还跑到别人家闹了个笑话。在这里的狭长院子里我还学会了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顺星桥小学已经更名为长沙市实验小学并搬迁到岳麓区了。每天都从这个巷子口去学校上学。记忆中这条街上有个幼儿园和建设电影院现在都没了踪影了。</p><p class="ql-block"> 有次看见寺庙的小铃倏地让我的思绪回到了五十五年前。那时我从黒龙江转学至长沙市顺星桥小学,该校号称长沙城东二小。沿着顺星桥巷来到一古刹山门口穿过好几个大厅来到了大操场便豁然开朗起来。操场正面有一个大庙堂改成为大礼堂仍有几分肃穆庄重而威严。当时对庙宇知之甚少只觉得这个大礼堂的四沿挂着各种造型的铃十分好奇偶尔在风中隐约听见别样的铃声。这铃声不觉己远我而去半个世纪之久了。今年再次去寻找这风铃时却再也不见当年的母校了因为房地产运动己将大庙变为楼宇了。</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清末废科举兴学堂。1905年湖南省40所小学堂成立,序列第一位的学堂即为顺小。原址抚署侧,1914年迁入顺星桥,校址是曾氏宗祠。1953年私立新民小学并入。115年来,先后九易校名,分别叫省官立一小、城东一小、城东第一中心小学校、顺星桥小学、长沙市二中一条龙学校小学部、育红学校、东方红五七学校、顺星桥小学、长沙市实验小学。1952年、1959年、1984年三次定为省市重点小学。本世纪初搬迁至岳麓区八方小区。</p> <p>黄泥街</p> <p>长沙市第十六中学</p><p>我后来在武汉市也从事教学工作参观了不少中小学学校总是对比自己的母校做对比觉得还是长沙市的学校校舍规模要优于武汉。母校是一个只有18个班的单设初中但还是有个不小的大礼堂每到下雨时分还可以两个班一起上体育课。当时我们家住在东站路的红房子宿舍里有时还能听到学校上课的铃声。那时每天早上从外贸局食堂买个馒头过个马路就到学校参加早自习的情景直到现在仍然那么清晰。</p><p><br></p><p><br></p> <p class="ql-block">谦元巷2号是长沙著名的钓鲈公馆离著名的天心阁很近。钓鲈公馆公馆分东西两个部分是一幢精致的二层木质建筑,我在这儿住了三年多直到文革开始。</p><p class="ql-block"> 一梦别长沙,再还人己乏。高楼锁湘江,车马似蛙爬。谦园碾为路,难见井边花。星城有青葱,岁月五味杂。</p><p class="ql-block">附</p><p class="ql-block">钓鲈公馆为民国初年森严华贵建筑,为什么叫钓鲈呢?公馆始建之时,此地有一古井,传说平时井中不见有鱼,唯天上电闪雷鸣之时,可钓得鲈鱼。</p><p class="ql-block"> 这幢建筑实为两栋几乎一模一样并排在一起的公馆,简称东馆、西馆,是民国初年,在八角亭开办长沙第一家“天申福”百货店的富商李氏兄弟所建,一人一馆。东西公馆坐南朝北,其他三面都是十几米高的封火墙,四个墙角底端均嵌有一块矩形麻石(高一米,宽四十公分),上刻:本宅四围、私墙私角、并无寄缝。</p><p class="ql-block"> 从东公馆大门口,踏上几级麻石台阶,上得一个拱形门洞,地下用麻石铺就了一个平台(长六米,宽二米),麻石条门框内两扇大门(高三米,宽二米,厚十五公分),门外侧镶包有一层薄铁板,上面钉一排排大铁坨门钉,门上还安有一对大铁门环,可拍得当当直响。</p><p class="ql-block"> 推开铁板门进入前堂(长四米,宽八米),一堵厚木板墙挡住视线,须从两边跨过高高门槛的门洞,始步入大堂(长十二米,宽八米),大堂前半部两边各是一个天井(长宽都是四米),大堂和后堂之间又是一堵木板墙,两边均为高门槛门洞。大堂后堂左右各两间大厢房(正房,长八米,宽六米)。此四间相对应的二楼也是四间正房,前后堂的楼上亦为两间正房,每房四扇木质大玻璃窗下有两排小格玻璃窗。细数一下,光正房就是十大间,还有其他如门房、厨房、厕所、杂屋以及后面二楼上的赏月观景大花栏杆阳台等等,其规模之大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西公馆大致同东公馆,只是后堂屋不像前者接的是厨房杂屋,而是接个大天井,中间用木头搭了一个安有辘轳的井亭,这口井即是可钓得鲈鱼的井,井边栽了棵枝繁叶茂的玉兰树。两栋公馆之间楼上楼下均有门洞互通,便于人员往来。1938年文夕大火,据说钓鲈公馆主人花了一笔钱,才使公馆得以幸免化为灰烬,离此地不远的小赢洲大大小小的公馆多为官商之宅,亦同此法躲过一劫。</p><p class="ql-block"> 钓鲈公馆1949年后改造为省工业厅职工宿舍,六十年代划归省外贸局,八十年代中期,因为大修花费太大,省外贸局考虑拆除建宿舍房,但公馆的主人,定居美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官员的李氏后人说是要回来看老屋,所以一直拖到九十年代初始同意拆。如今钓鲈公馆遗憾地变成了六层商住楼。2012年底,我重访故地,遇一老邻居克难弟,经他指点,公馆唯一留下的痕迹就是西南角一段老封火墙,那块刻有“本宅四围、私墙私角、并无寄缝”的麻石还在,只是已被薄薄的装饰砂浆层掩盖。站在墙角,猛然抬头,瞧见墙内一颗高大熟悉的玉兰树,那不就是原在水井旁边枝繁叶茂的那棵吗?当年它不是紧挨墙根,而是亭亭玉立在天井中间,周边宽敞舒展,如今它后面紧靠一栋水泥高楼,前面一堵无情的高墙将它挤夹其中。</p><p class="ql-block"><br></p> <p>雅礼中学没有以我为荣但我永远以雅礼为荣</p> <p>当年就读时的教学大楼而今已被重建</p> <p>足球是雅礼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我一生怀念的班主任胡敬仪老师的模糊照片</p> <p>现代化的教学与教研大楼用不落伍</p> <p>同学再聚首已不再年轻</p> <h3>老教室老同学</h3> <p>毕业证</p> <h3>1967</h3> <p>下放之前的毕业照</p> <h3>初中同学</h3> <h3>初高中同学邓仲篪</h3> <p>因为当时因故滞留昆明失去重回母校与分别五十年的挚友重聚机会不胜遗憾。</p> <p>雅礼百年</p> <p>雅礼百年同学重聚</p> <p>四条汉子</p> <p>校医室红房子旁四条汉子的合影</p> <p>下放前与同学分别前留影</p> <p>当兵曾是我的梦想。支左的解放军战士陈孝怡借给我这身军装留下了这张十八岁的冒名军人照。</p> <p>80年代初期第一次相聚</p> <p> 一梦别长沙,再还人己乏。高楼锁湘江,车马似蛙爬。谦园碾为路,难见井边花。星城有青葱,岁月五味杂。</p><p>一一我在长沙曾经生活了十年,一别竞40多年了。此番回长但愿不是此生最后的一次。这座城市曾给我带来过无比欢乐的童年记忆却也是曾经给我划上青春伤痕的伤心之地而不堪回首,所幸历史总是向前终将让好人有得好报。游子在外乡音己改鬓毛秋,但老了总爰去寻找当年的影子。遗憾的是曾居住过的伍家井小巷的水井已被填平,曾经就读过的古色古香的顺星桥小学也被髙楼覆盖并更名为电视大学了,而极具文物价值的居住地一一谦园巷钓鲈公馆亦被新修的解放路及宿舍楼房所代替,引以为骄傲的雅礼中学则更是用崭新的现代化设施置换了曾经所有的印记…所有的一切都时过境迁物非人易远我而去了。今日告别星城不知何时游子可再归?</p> <p>雅礼百年时部分同学聚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