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浅谈背景知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h3><h3><br></h3><h3> 马俊艳</h3><h3><br></h3><h3>摘要</h3><h3><br></h3><h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说明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建构在阅读中如何合适地倾听、合适地言说,即学会了与文本的对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的真正价值,教师应合理运用背景知识并以此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重视背景知识的作用。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分析。</h3><h3><br></h3><h3>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背景知识 作用</h3><h3><br></h3><h3> 面对那些距离我们时代较为遥远,具有浓郁文化传统气息的作品,学生要想真正的读懂文章的含义,发现作者的真实感情,对作家的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就显得尤为必要。可见背景知识的合理应用,对于我们体察作者借文字所寄托的理想,所要表达的情感,去追寻作者的智慧,实现与作者的倾心交流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背景知识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h3><h3><br></h3><h3>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h3><h3><br></h3><h3> 文史不分家,一部文学作品的背景往往联系着一个广阔的时代,有着无数动人的传说,起着抛砖引玉之功效,可以作为诱导因素,发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率。与此同时,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探索,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生活的环境与成长经历,让学生基于此,对作品产生更多的认识和理解,继而加深对作品的阅读兴趣。</h3> <h3>在教学生学习《观沧海》时,教师采用以下形式呈现作者背景:“他是中国一位受到高度认可的军事家、政治家以及诗人;他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主要人物;他一生中,创造了极出色的文学生就,是建安文学的引领者,鲁迅先生赞誉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故事广为流传,被人编写成各种各样的剧本,可是他一般在戏曲中被定位为‘白脸’的奸佞形象;他带领和指挥了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史书对他的评价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往事越千年,魏式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一段介绍十分新颖,且较为别致,全面概括了曹操在不同方面的才学能力、各杰出人物对曹操的评价等,能够较好地引起学生兴趣:如此不同凡响的历史人物,其诗作也定当十分出色!试问这样的课堂怎能不生动。</h3><h3> 二、铺路搭桥,完成对话</h3><h3> 文学创作或许不是对已有现实的呈现,也或许不是完全局限于作者本身的实际生活环境,它也可以是以作者思想融合为基础,对现实的延展与突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根据其所覆盖的信息,能够进一步帮助学生以作品为载体,洞察现实生活,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对于自己而言难以想象的情况或无法理解的现象。可见,背景知识是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沟通桥梁,可以帮助学生渐渐进入作者着手创造的神奇的文学世界。因而对学生展开背景知识介绍和论述,能够帮助学生对作者所设的传统及习惯进行更深入地理解,继而更好地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领略作者所构筑的神奇世界。在了解作品背景的层面上,建立和作者类似的传统惯例,带领学生真正融入作品所描绘的世界,更加贴近作者,读懂作者,进一步领略作者所构筑和呈现的奇妙世界。</h3> <h3>陈铿老师在执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完整的把握整篇文章的脉络和内涵,将本文发生的背景向学生做了详细的阐述,比如注释中提到了张怀民,陈铿老师就扩充了很多关于张怀民的背景知识,如在他仕途不畅被贬黄州之后,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的悠闲自在,还在长江边上修建了专门的亭子赏景怡情,而这个亭子后来又被苏轼命名为“快哉亭”。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知识,学生自然也就了解到:苏、张二人其实是同病相怜,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苏轼会专程赶往承天寺邀请张怀民赏月小酌。在向学生讲解苏轼提到的“闲人”时,陈铿老师又专门补充了三段和苏轼有关的内容,即“乌台诗案”发生的始末,余秋雨在其文章《苏东坡突围》中对苏轼人生际遇的阐释,后世对《西江月》、《浣溪沙》两首词的分析等。这些详实的背景知识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了解到,苏轼其实是一个清新豪健、典雅有情致的文人。《记承天寺夜游》虽然字里行间描写的是苏、张二人游览承天寺的情形,其真实记录的却是作者内心深处的起伏和波澜,苏轼当时确实百感交集,既有遭逢事故的委屈和惆怅,又有贬官之后的自我开解和轻松豁达。在千百年后的今天细细品味苏轼的诗句,再结合他一贯的为人处世和人生际遇,学生就能更加透彻的了解苏轼当时的心情:心中不忿却可以泰然处之。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进行创作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进而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挖掘更多的思想和内涵。</h3> <h3>很多作品通常具有深邃的文化底蕴和浓重的传统色彩,因此,初学者难免有些手足无措,在这时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关于作者本人的生平际遇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那就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作品所蕴藏的深刻含义。因此,对作品的背景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实现学生和作品的零距离交流。</h3><h3><br></h3><h3> 三、背景整合,提升素养</h3><h3><br></h3><h3> 关于语文教学的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就是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的水平有所提升;同时,要兼顾学生的思维建设,为学生培养正确的“三观”和坚定的意志。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时刻围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核心不动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课业压力。但如果把所有的阅读学习都搬到课堂上,显然也并不现实。要想合理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背景式群文阅读模式,这既能完成教学目标中要求的阅读量,也能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扩充其知识面,让学生具有更高的阅读分析能力,这为学生今后的阅读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阅读模式能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素材,对其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h3><h3><br></h3><h3>关于群文阅读的教学模式,特级教师王君老师进行了很好的示范。她在执教群文阅读课《春天会不会生气》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境,特别把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画家丰子恺以及南宋皇帝李煜对春的不同体会融合起来,生动形象的解释了何为“心境不同,景语也各不相同”的深刻内涵。同时,王君老师还将《知了和蚂蚁》和《蚂蚁和知了》两则寓言进行了对比式讲解,引导学生体会“物语皆随心而变”的道理;同时联系社会时事,针对目前社会上热议的小学生为老师打伞的情况,结合了相关专家学者的评议,让学生了解到“立场不同,人语有异”。以上三个环节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角度,但是环环相扣,都向学生讲述了写作的具体技巧。在多年的教学中,王君老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自身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讲解起来旁征博引又妙趣横生。她的讲解内容可以纵贯古今、跨越国境;不管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社会时事,王老师都能信手拈来、不着痕迹的融合起来,帮助学生扩展思维、扩大知识面。和很多老师“教一篇是一篇”的教学模式不同,群文式背景整合阅读可以实现阅读量的倍增,同时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并实现精神上的升华。这样综合性的背景整合,可以将多样性知识串联起来,既传授了名家写作技巧,也锻炼了学生的联想能力,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h3> <h3>在本堂课快要结束时,王君老师和学生又分享了杨绛先生的经典作品《一百岁感言》,让学生明白纷纷万事,要坚持内心;与其拼尽全力争取外界的认同,不如充实自己,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盈。最后王君老师带领学生诵读了与之意义相同的《定风波》,在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中,完美的给这节课画下了圆满的句号。</h3><h3> 特级教师史金霞在其文章《不拘一格教语文》中就特别提到,教学没有约定俗成的教条可言,只要保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从课堂中学到有用的信息,就是一堂完美的语文课。王君老师的课程也是“不走寻常路”,以群文式阅读为背景展开丰富联想,通过无拘无束的想象力尽可能多的引用诗句和典故,烘托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价值理念,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丰富的语文知识,还经历一番情感体验,激发他们主动接触我国悠久文化的学习热情。</h3><h3> 从以上老师的教学经验中可以发现,背景式群文阅读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保证充足阅读量的同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联想和发挥,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中华语言的传承和发扬,也能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h3> <h3>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立体化”地运用背景知识,指的是“在不喧宾夺主的前提下,通过纵横联想、比较,引证相关的故事、成语和诗文名句、文章等,突出背景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突出背景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在收获文本的同时,在背景中捕获新的情感延伸点和自主探究点,自主收获新的感受,主动吸收特有的文化底蕴”,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寄托,探究文章的思想意义,缩短与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寻求与作者的多重对话,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我们应当认识到背景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在对其利用的过程中注意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h3> <h3> </h3><h3><br></h3><h3> 愿在语文的星空里,一路向着明亮,摇曳生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