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传统缺氧者输氧

小平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为文化传统缺氧者输氧</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 ——重建文化传统</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一座城市,祖先留传下来的古建筑,古遗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理应珍惜,认真做好修缮,实施一些保护性的整治修葺工程。现代文明的基础设施能够美化城市的空间,提升城市的宜居舒适度,体现着城市现代化的水平,是要下功夫去建设去营造的,这都理所当然,不容置疑。</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但是,这些仅仅是一座城市的 “硬件”,与此相呼应,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还应该有城市的全民精神风貌,社会发展与城市运营的文明风尚,市民广泛参与的整体文化氛围 ……这就是一座城市的“软件”,它包含着传统文化背后的诸多精神元素。</span><br></h1><h3><br></h3><h1>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及以后出身的人,长时间处于传统文化遭毁坏的环境,从小学阶段就没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典范的熏陶,他们身上的文化含量累积得不够,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气象显得单薄,说是传统文化的缺氧者,一点也不为过。</h1><h1>这些缺氧者,不乏有错把几本古小说 、几部古装戏,诸如孙悟空 、猪八戒等等当作传统文化的全部。而众多的缺氧者却是迷恋着 、把玩着现代科技的方寸之屏,陶醉于浅薄怪诞的搞笑,逻辑混乱的 “脑筋急转弯”,亵渎汉语词汇的各种文字游戏。也有一些缺氧者能静下心来看些东西,但大都喜欢看些真伪难辩的传统挖掘亦或是现代科技的各种养生之道,荒诞不经的各种艳闻野史,吸引眼球的各种 “快餐文化 ”……以为这些就是信息科技的现代文化享受。</h1> <h1>年轻一点的传统文化缺氧者,甚至觉得传统的春节没意思,喜欢过“圣诞”,中秋节没趣味,要过感恩节,虽然不知道是在感谁的恩。好象今天的生活时尚,是要一切层面都追求和国际接轨。</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 line-height: 1.8;">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恢复传统文化记忆,成绩斐然。但是,长期与传统文化脱节,以为搞一些仿古建筑,办一些文化节就是在重建文化传统,未免认识太过肤浅。</span><br></h3><h3><br></h3><h1>文化传统的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如同给心脏病患者做搭桥手术,需要全社会的精心操作。而传统文化背后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需要顺畅流淌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体内。唯有这样,传统文化的精神元素才能深入到骨髓,升华为一座城市的文明精神风貌。</h1><h3><br></h3><h1>文化传统的重建,最要紧的是礼仪重建,它代表一座文明城市起码的文化秩序。长期处于传统文化缺氧的现代人,对于祖先留存的各种礼仪,以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蕴含的道德情操,已经是陌生或模糊。</h1><h1>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但近百年的西潮冲击, “五四”的理性反传统和 “文革”的非理性反传统,致使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解体,我们已经没有了承继自己民族文化传统,代表今天文明程度的诸种礼仪,甚至连怎么吃饭,怎么穿衣,怎么走路,怎么跟人谈话,怎样称谓 (举一例:行人招呼先是一律称 “同志”,后来都称“师傅” 、“老板” ,如今盛行称“先生” 、“老师” ),基本上都处于失序状态。</h1> <h1>文化传统的重建,着力点应是一座城市 “心灵工程” 的构筑,这需要一大批文化人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温情,少点阳春白雪,多点下里巴人;少点空谈阔论,多点平实语境。深入到街道社区,下沉到各行各业的基层企事业单位,身体力行地做传统文化的普及解读,做传统民风家风典范的宣讲传颂。引导市民进书屋,读精品,激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趣,而不仅仅是贴挂一些标语宣传牌,而了事完结。</h1><h1>唯有这样,并做到经常性,持久性,传统文化的精神氧气才能输送到那些传统文化缺氧者的心田,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才能有显著成效。</h1><h3><br></h3><h1>文化传统的重建,正如著名学者刘梦溪老先生所言:“似乎一时还不能找到与传统衔接的最佳途径,人们看到的,大都是比较浅层的模仿或没来由的怀旧,缺乏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层底蕴。” 但要求人们都去读四书五经 、唐诗宋词 、古典名著也是不切实际的, “当下应该先从易操作方面入手,如中小学课程的内容设置,家庭成员老一辈们的言传身教,文本的经典阅读,文化典范的保护和开放等等。”<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今天,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应该记住一位著名学者的话: “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需要。”</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活在当下,能够把承继传统当作生存的需要,传统就活在我们中间了,我们每个人即是现代的又是传统的,应成为涵蕴传统味道的现代人。</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