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12月6日早上从武夷山出发500多公里到达永定土楼群,第一站是洪坑土楼景区也称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村内荟萃了永定土楼的精华。</h3> <h3>从大门进入土楼群有一段1公里的路程,路边一条小溪,景色美。</h3> <h3>洪坑土楼群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超绝智慧的古建群,建于不同时代、形态各异、规模不一的福建土楼以及林氏宗祠、寺庙、学堂等沿溪而建,错落有致,布局合理,与青山、绿水、村道、小桥、田园完美结合、融为一体。</h3> <h3>到达福兴楼,里面住满村民,有些杂乱。</h3> <h3>当地风俗土楼门要朝有水一方,如果土楼门没朝向有水一方,就另做一个门坊。</h3> <h3>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永定县拥有福建土楼23000个,承启楼获圈数最多,建筑规模最大的福建土楼。</h3> <h3>振成楼位于湖坑乡洪坑村,建于1912年,占地50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外圈4层,每层48间,按八卦形设计,每卦6间,一楼梯为一个单元。卦与卦之间筑防火墙,以拱门相通。振成楼的祖堂是一个舞台,台前立有四根周长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台两侧上下两层30个房圈成一个内圈,二层廊道精致的铸铁花格栏杆,是从上海运到此楼嵌制的。</h3> <h3>土楼王子----振成楼是一座悬山顶抬梁式构架,分内外两圈,为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此楼结构精巧、富丽堂皇,至今仍保留了孙中山、黎元洪等名流的笔墨。</h3> <h3>奎聚楼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已有160多年历史,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现住24户,107人。</h3> <h3>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正如大门对联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h3> <h3>奎聚楼的建筑特点是中厅高,两厢低,经160多年风雨,岿然如山。</h3> <h3>游览永定洪坑土楼群的掠影</h3> <h3>朝阳楼</h3> <h3>光裕楼是座掩藏在福建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土楼,光裕楼建于1775年,距今约230年。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大楼为三层建筑,总计102间。光裕楼是洪坑村最早、最完整的正形土楼,旧称城内。</h3> <h3>福建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h3> <h3>洪坑村土楼为林氏民居,现有建于公元16世纪中叶(明代)至现代的圆形土楼、方形土楼、宫殿式土楼、五凤式土楼、府第式土楼等各种类型的土楼数十座,为中国传统的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和传统文化提供了特殊的见证。</h3> <h3>福裕楼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h3> <h3>其结构特点: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h3> <h3>12月7日早上到承启楼游览,承启楼离我们住的酒店只有100多米。</h3> <h3>承启楼系土楼之王。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据传从明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3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色古香,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h3> <h3>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辞典,号称“土楼王”,与北京天坛、敦煌莫高窟等中国名胜一起竞放异彩。</h3> <h3>它还是最早出现在邮票上的土楼,早在1986以 福建 民居代表出现在“ 中国 民居”的邮票上。全楼共400间房,最多时800人共同生活在一座楼里,土楼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方式和居住方式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h3> <h3>我们在土楼内边走边看,沿着土楼结构转了四圈。</h3> <h3>游览承启楼、侨福楼的掠影</h3> <h3>世泽楼是高北土楼群成员之一,高头乡的高北土楼群是“福建土楼”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之一。世泽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1929年毁于战火,1931年按原状重建。长方形土楼。</h3> <h3>福建土楼 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h3><h3>世泽楼为方形土楼。</h3> <h3>据介绍,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北方战祸频频,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h3> <h3>侨福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高头乡高北村西北部,位于大名鼎鼎的承启楼西侧,高北土楼群成员之一,始建于1962年。圆形土楼,坐北朝南。是楼主在海外的兄弟筹资兴建。</h3> <h3>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当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一直延续现在。这时期,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h3> <h3>游玩高北村土楼群后,我们驾车到福建漳州南靖县的田螺坑游览著名的“四菜一汤”的福建土楼。</h3> <h3>田螺坑土楼群是传统民居建筑的杰作,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田螺坑自然村,为黄氏家族聚居地。土楼凝聚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建筑艺术瑰宝。</h3><h3></h3> <h3>田螺坑土楼群主要由一座方楼、三座圆楼、一座椭圆楼组成,分别是步云楼、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均保存完好。住户均为黄氏族人。</h3> <h3>中国首批历史文化村碑</h3> <h3>田螺坑土楼群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距南靖县城60公里。</h3><h3>2001年5月,田螺坑土楼群被颂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1月所在村庄被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报点之一。</h3> <h3>在山下观景台向上看,没有感觉像“四菜一场”的土楼,但村民介绍在这里向上照土楼似“布达拉宫”。</h3> <h3>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h3> <h3>我们首先进了“四菜一汤”中的“汤”的那个方形土楼参观。</h3> <h3>然后就分别进四个“菜”的圆形土楼参观。</h3> <h3>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景区,当地人把土楼委托给了政府来管理,政府负责维护打理做宣传,白天收门票,六点下班,之后就交还给住户。</h3> <h3>几个“汤”的圆形土楼都好看。</h3> <h3>用我的华为p30手机中扩展镜头,拍出的土楼“天窗”。</h3> <h3>我们在圆形土楼中一村民餐馆吃中餐,获准可以上楼参观拍照。</h3> <h3>一份土鸡汤,一份梅菜扣肉,一份红烧土豆腐,一碗米饭,一壶功夫茶。价145元。</h3> <h3>在“四菜一汤”土楼中进餐,味美景更美,我想应该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次中餐吧!</h3> <h3>土楼上观景拍照,效果更佳。</h3> <h3>这是我第三次游览福建土楼,今年游览了两次,4月份自驾去了漳州的云水谣。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龙岩的永定和漳州南靖,泉州也有。这次游览了永定的洪坑土楼群、高北村土楼群和漳州南靖的因螺坑土楼群,比前两次更仔细的了解福建客家文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