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景色怡人 荆楚文化魅力无穷

行云流水

<h3>  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简称东湖风景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毛泽东一生钟爱东湖,将其称为“白云黄鹤的地方”。</h3> <h3>  东湖因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东部,故此得名,现为中国水域面积最为广阔的城中湖之一,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六倍。其位于长江南岸,是由长江淤塞而形成</h3> <h3>  东湖是以大型自然湖泊为核心,湖光山色为特色,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普教育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达数百万人次,是华中地区最大的风景游览地,2014年前曾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2014年因武汉中心城区扩大,东湖退居武汉市江夏区的汤逊湖之后,是中国第二大城中湖。</h3> <h3>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面积88平方公里,由听涛区、磨山区、落雁区、吹笛区、白马区和珞洪区6个片区组成,楚风浓郁,楚韵精妙。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碧波万顷,青山环绕,岛渚星罗,素有九十九湾之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等全国重点大学坐落在东湖湖畔,成为一道绝佳的风景线。</h3> <h3>自古以来,东湖就是游览胜地。屈原在东湖“泽畔行吟”,楚庄王在东湖击鼓督战(清河桥古桥遗址);三国时期,刘备在东湖磨山设坛祭天;南宋诗人袁说友用“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赞美东湖;李白在东湖湖畔放鹰台题诗;毛泽东建国后先后视察东湖44次,在东湖接待了64个国家的94批外国政要;朱德在50多年前写下“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的诗句;当代作家陈运和在其散文《长江,中国的肠;东湖,武汉的胃》中,夸奖“曾消化过多少历史故事,也健壮了一座城市肌体”。近现代还有九女墩、陶铸楼、屈原纪念馆、朱碑亭等历史文化遗址,均在此。湖北省博物馆是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藏文物20余万件,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荟萃了湖北地区的文化遗珍。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骨化石郧县人头为镇馆之宝。</h3> <h3>  楚城,建于1992年7月,是东湖磨山楚文化游览区的入口,设计古朴,气势恢宏。城门高23.4米,宽11米,由水门、陆门、城墙、望楼、箭楼和烽火台组成,全长117米。陆门中门宽3.9米,两侧门各宽1.8米。楚俗尚红,城墙采用湖北大冶红砂石,题额“楚城”为甲骨文,由现代商史学家、甲骨文学家胡厚宣先生题写。</h3> <h3>楚天台是磨山楚文化游览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其建筑曾荣获“鲁班奖”。台高36米,建筑面积2260平方米,外五层内六层,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共345级台阶,台前楚天仙境图由600块大理石拼合而成。编钟演奏厅每天定时为游客演奏古今中外乐曲。表演集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展现一幅观楚景、品楚舞、赏楚乐的精美画卷。</h3> <h3> 编钟作为音乐类文物中的代表器物,演奏起来必定铿锵有力、延绵不绝。早在1978年,沉寂2400年的它就曾经以中华民族的一曲东方红响彻世界,将它那美妙绝伦的乐声展现给世人。它的再次响起,对于文物来说是一种让它重新活起来的具体践行。板桥相信,只要这一套编钟齐奏,那一定是响彻世界的绝美乐章。</h3> <h3>  根据屈原作品《橘颂》而改编的舞蹈《橘颂》,展现了屈原刚正不阿的精神:“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h3> <h3>  南国哲思园位于武汉磨山北麓,东湖之滨。以老子、庄子为代表人物,兼及诸贤。展现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多领域的真知灼见以及颇含哲理的典型事件和传说故事。哲思园,寓意荆楚先古哲人艰苦 思索探求之旅。哲思园占地50亩,以多彩的色调、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唯美造型,展现楚国土生土长或者在楚国生活过并对楚国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诸子百家故事。园内包括季连出生、老子出关、绝地通天门、人擎华盖灯柱、庄子与鲲鹏球、诸贤群雕等惟妙惟肖的雕塑,沉淀着浓郁的荆楚文化。游览其中,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的历史故事,感悟荆楚文化的无穷魅力!</h3> <h3>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h3><h3> 《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作品通过对诗人一生不懈的追求与探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伟大灵魂深挚热烈的爱国情怀、光辉的人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h3><h3> 《离骚》是现实主义的,诗人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在战国末年楚国政治舞台上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离骚》又是浪漫主义的,那火样的激情,飞腾的想象,奇幻的意境和绚丽的文采,形成了一个幻彩纷呈的艺术世界。</h3><h3>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从他开始,中国诗歌进人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由他独立开创的新诗体——楚辞,已经大大地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表现形式和以抒情言志为主的现实主义风格,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h3> <h3>  公元760年, 诗人李白来到武汉,凭吊位于东湖洛洪景区洪山西麓的李北海故宅,信步来到浩淼的东湖边,看到一个土台子,他登高望远。一上台子,恰好看到一只苍鹰被夹子夹住了,他立即打开夹子,放飞苍鹰。后来,由于李白曾登此台放鹰,故称“放鹰台”。</h3><h3> 李白生平爱鹰,北游时就曾作过《观放白鹰》二首,其一为“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语燕雀莫相悼,自有云霄万里高。”那么当年李白在东湖留下的遗迹又如何说法呢?</h3><h3> 相传,诗人李白在安陆成亲安家以后,还想建功立业,便出外拜谒名人,求取功名。不料仕途艰险,到处碰壁,使他终究一事无成,好生气恼!</h3><h3>一天,他来到江夏,特意去访问东郊的李邕故居。哪想到他人一死,门庭就顿时冷落,家境贫寒起来。只因他还留下了一些手迹,才偶尔有几个过往文人登门拜访。</h3><h3> 李白通报过姓名,李邕的儿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墙上挂着李邕笔题的一幅中堂:“学我者死,似我者俗”。笔迹龙飞凤舞,气势不凡,确实是难见的好字。可是为什么它却又学不得呢?李白略一思忖,明白过来,指着中堂说:“比葫芦画瓢,确实难以成家,写不出真正的好字。”</h3><h3> 一席话正好点到李白的痛处,他不觉“啊呀”一声,心想道:耳闻不如目见,官场里确实肮脏俗气得很,我李白好鞋不踏臭狗屎,何必还要挤进去怄气呢?倒不如无官一身轻的好。他郁郁不乐,告辞出门,一直无法忘掉李邕悲苦的形象和他留下的中堂,更难忘记他那穷困潦倒的儿子。过了几天,他又上门拜访,不想已是人去楼空,主人竟到梁子湖边的龙泉寺当和尚去了。</h3><h3> 李白内心非常难过,独自沿着洪山北麓朝东走,不觉到了湖边,见湖光山色优美,花草树木茂盛,便席地坐下休息。忽听草丛中一阵“瞅瞅”惨叫,并伴有“扑棱棱”的响声。他拨开树丛一看,原来是猎人下的套子套住了一只雏鹰。只见小鹰拼命挣扎,可怎么也挣脱不了羁绊。李白知道,猎人很快就会过来把它取走,带回家豢养驯服,然后又驱使它去捕获其它猎物,变成猎人的帮凶,实在可悲啊!李白边想边上前,解开雏鹰脚上的套绳,把它放掉了。雏鹰好不兴奋,绕着李白在天空盘旋了几圈,最后才依恋不舍地飞走了。</h3><h3> 李白久久眺望着放飞的雏鹰,一幕幕坎坷多外的人生历程浮现在眼前,继而迷惘怅然的心境开朗了许多,他不由得感慨万千,沉吟长啸道:“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h3><h3> 他下决心要过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从此,李白便如鹰击长空,四海游历,豪饮狂歌,再也不求做官了。</h3><h3> 传说就是因为李白在东湖放过鹰,所以以后这里的鹰聚集得特别多,也都飞得特别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