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雅 | 书房听雨,四时风雅

雾都先生

<p>雨天,看书,</p><p>这是大多数人的理想。</p><p>看书,没有雨声,少了灵气。</p><p>听雨,没有书声,少了清雅。</p><p><br></p><p>一首来自沙门怀一的单曲《竹山听雨》的优美旋律更是锦上添花,妙不可言!</p><p><br></p><p>这首曲是作者在武夷山福林禅寺闭关时所作,山顶关房的前面是成片的竹林,空山静坐,夜雨嘈嘈,竹山丛林与百虫共鸣,细听山野的低语有如古琴二弦没有间断的勾抹,下坐即刻取琴即兴而弹,相续的轮指加上拇指托出的泛音形象的勾勒了这幅景象,加之落寒孤寂情怀的抒发,便有了这首写雨的琴曲。</p> <p>人的闲适生活有很多种,</p><p>古人把中国人的古雅生活描绘的淋漓尽致,</p><p>书房之内,</p><p>可以读书,焚香,对弈,插花,</p><p>书房之外,可以侯月,</p><p>寻幽,品茗,抚琴,</p> <p><br></p> <p>其中,</p><p>听雨大概是最为惬意的一件事了,</p><p>因为这是最自然的一种状态,</p><p>雨随时而落,</p><p>人可以随时而赏,</p><p>跟一切世俗的价值无关,</p><p>它是最契合中国哲学与审美的一种生活状态。</p> <p>国人自古便崇尚山水,</p><p>对风光霁月颇为珍惜。</p><p>北宋苏东坡有个名曰</p><p>“喜雨斋” 的书房,</p><p>苏东坡甚至为一座亭子命名“喜雨亭”,</p><p>其谓:“亭以雨名,志喜也。”</p><p>民国周作人有个名曰“</p><p>苦雨斋”的书房,</p><p>每至雨下,其写作的灵感倍增。</p> <p>听雨读书最容易使人入静,</p><p>它不同于孤灯杯茗,</p><p>也不同于赌书泼茶,</p><p>更有别于红袖添香,</p><p>它是人与天地最自然的融洽。</p><p><br></p><p>雨是窗外事,书为心头好。</p><p>一间书房,清幽,玄静,</p><p>满架的书籍,案上是日常所读的书,</p><p>无论是经、史、子、集,</p><p>还是诗、词、歌、赋,</p><p>都能让人手捧闲读,沉浸其中,</p><p>伴随着窗外琳琅如玉的落雨,</p><p>心也可以变得悠远,宁静。</p> <p>古人所说的</p><p>扫石共看山色坐,枕书同听雨声眠</p><p>写出了多少人窗下的诗意,</p><p>手倦抛书,听雨入眠,</p><p>大概抵得上十年的尘梦</p><p>雨往往跟草木有关,</p><p>中国人喜欢在书房的外面,</p><p>留一方空地,</p><p>大的可以是一方庭院,</p><p>小的可以是一眼天井,</p><p>再不济,也可以是瓦檐窗下,</p><p>在这些地方,</p><p>种上清雅的草木,</p> <p>比如像文震亨在</p><p>《长物志》中所写的</p><p>“一篁修竹”,“一畦苏带草”,</p><p>比如像计成在《园冶》中</p><p>所写的“蕉叶”,“幽梅”等,</p><p>待雨下的时候,淅淅沥沥,</p><p>打在这些草木的花叶之间,</p><p>为生活平添一份幽韵雅意。</p> <p>听雨一事,</p><p>随着书房外的时间而变,</p><p>情境也有所不同。</p><p><br></p><p>天街小雨,草色清浅,这是韩愈的春,</p><p>几回疏雨,敲打圆荷,这是晏殊的夏,</p><p>巴山促膝,夜雨涨池,这是义山的秋,</p><p>冰雪未至,雨袭寒梅,这是苏辙的冬。</p> <p>书房外一年四季的变化,</p><p>也随着这雨声而记录下来,</p><p>成为中国雅文化里,</p><p>最为惊艳的一幕。</p><p>它幻化成四时的风雅,</p><p>根植在我们的记忆深处,</p><p>成为文人心灵与天地物候的碰撞。</p> <p>如果说人“三省吾身”</p><p>是对自我的批判,</p><p>那么听雨便是对自我的慈悲。</p><p><br></p><p>最喜欢南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一词。</p><p>少年听雨,人在歌楼;</p><p>壮年听雨,人在客舟;</p><p>而今听雨,人在僧庐。</p><p>他用了人生的三个阶段,</p><p>写出不同时期人生的境况,</p><p>而这正是一个人的一生,</p><p>此时的雨声,</p><p>成了超越生命之外永恒的载体,</p><p>我想他书房之外的雨声,</p><p>一定是“悲欢离合总无情”的超脱境界。</p> <p>新凉物物有精神,</p><p>静倚书窗听雨声。</p><p>在书房之中,</p><p>掩卷闭目,做个闲人。</p><p>听雨,来之则喜,去之则凉。</p><p>读书,书声清越,人淡如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