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那故乡的青石路

曹辉

<h3><font color="#010101">  我对故乡的路印象最深刻的是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上学、放学和平时出门都要经过那段几百米长的青石路,青石路大多由巴掌大的青石组成,由于时间和岁月的“印记”,雨后路面上的青石几乎像鹅卵石一样显得晶莹透亮。“背井离乡”已几十年了,我还时常对那条青石路眷恋着。<br>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青石路处在当时被称为灌县米市坝的一个巷道,学校就在紫东街路的旁边,紫东街,寓紫气东来之意,过去叫朱紫街。2014年回四川新住房后了解到, 原历史很长的学校 紫东街小学(注:我上小学时亦叫“解放路小学”) 直到08年大地震后与新建小学合并,现已改为顶新新建小学,是由台湾顶新集团在“5.12”后出资2300多万捐建,新学校可容纳1600多名学生就读。</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70年代初期, 我从安徽、贵州来到四川,当时父母亲不在身旁,年龄小又人生地不熟的,我几乎没有出过远门。 我在解放路小学上小学三、四年级,上学、放学、玩耍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青石路上度过,我对学校里的学习时光虽然出现记忆上“模糊”,但我对青石路上的一些琐事至今还记忆犹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几十年来,只要我回到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上,总感到很多的亲切感和些许感慨,总是舍不得离开。青石路旁边大多是木制结构低矮的房子,我住在那里还是很兴奋的,不仅到街上以及古色古香的南桥方便,离玉带河、柏条河近,冬天观景夏天游泳也方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那住着的老人们常常在青石路旁晒晒太阳或在路上叙叙旧,说说东家的媳妇、拉拉西家的女婿,当时我们这些半大娃子们就在那里嬉戏,追上追下,一不小心滑倒在湿漉漉的青石路上,就哇哇地叫,疼狠了也淌眼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可能是都江堰的独特优势,在灌县的许多小巷里有着这样的青石路,它们同样经历了很多的变革:解放前在灌县乃至全国一些城市稍微繁华的道路和街道大多改名为中正路,因为抗战胜利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上的蒋中正威望大增,灌县的东街那时也被改名为中正路。全国解放后,各地的中正路大多又改为解放路或胜利路,灌县则恢复原东街的称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后来我从一幅照片资料中了解到:毛主席1958年3月21日视察都江堰水利工程,从离堆公园乘车经过东街到井福街午餐,闻讯的老百姓3000多人拥堵在就餐食堂外面的青石路上守候,能亲眼看到敬爱的伟大领袖,每个人都洋溢着无比幸福之情,并和毛主席依依惜别。之后东街就更名为幸福路至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几十年来,在我的眼里那里变化很大。我出生在都江堰人民医院,那时候因为太小就离开了所以没有任何记忆,自从70年代初在那上小学的一年左右,几乎每天都要在青石路上奔忙,那个年代正赶上“文革”时期,路旁到处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无产阶级专政万岁”标语口号,为此灌县的许多风景名胜多处在关闭和封闭状态。如二王庙里和外面的许多塑像等都被有意遮挡着。改革开放后,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就连我出生时的人民医院原址坚持了几十年到2010年也拆迁改造成为旅游车辆停车场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记忆里深刻的是:由于我玩的同伴有限,可能为了消除寂寞,舅妈给我弄来了几个洋老鼠玩。小时候我经常在青石路上摆弄着雪白的洋老鼠,并有意给路人看,现在看就是“拉烧”。那时候条件差,上个茅房都要经过青石路跑到较远的四处有点透风的简易木制房里,还经常遇到“位子”紧张的尴尬局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青石路上的行人多是穿着单一的深灰、深蓝色调的衣服,但记忆里最让我想起的还是清晨青石路上时不时出现的收购潲水的挑夫和送井水的担水匠,卖莲米凉粉、红白串串萝卜干、叶儿粑和咸豆花、醪糟汤元的担担匠,穿梭式地此去彼来,到了集市高潮的时候,那吆喝声不绝于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更具古街青石路上神秘色彩的是:喊叫吆喝声的音调各有绝招,附近居民睡在床上一听音就能分辩出来。收潲水的吆喝“有潲水卖……没的”“收潲水哟!”;卖早饭的呼叫“冻糕、豆浆、叶儿粑!”,真像是“清明上河图”里的一番景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白天还算热闹,到夜晚青石路上没有路灯就相对静谧,我们早早就上床睡觉。20世纪70年代后期,许多人家都装上了自来水,路上就已经看不到挑水的人家。80年代后也渐渐听不到有收潲水的吆喝声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青石路先后被三合土、沥青和水泥路面所替代,现已拆除的原都江堰市人民政府院内两棵古银杏树就见证了青石路和历史沧桑的变化。那些记忆深处中已经慢慢模糊的上世纪老人都相继“走”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近年来四川都江堰、青城山这块山清水秀、气候幽凉、饱经巴蜀历史文化侵润的地方越来越吸引着中外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行人服装的色彩现已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了,人们被禁锢了那么多年的“世界观”终于得到解放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青石路两旁那些有能力的年轻人很多都进入到旅游业中发展去了,许多曾经熟悉的乡里乡亲们早已经搬迁到统一集中的小区楼房里,两旁的木结构铺面和房屋也正在逐渐减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虽然我住过的那个地方青石路被水泥路面所替代,但那一片的部分老房子还依然存在,有空我也时常去看看。年愈半百很怀旧,每次回故乡,我都会依然到那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对这青石路的眷恋,将会伴随终生。<br> (文图 曹 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青城太极源于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文化遗产四川青城山,也是中国太极拳流派中唯一发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太极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