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仇

露水遥遥

<h3>  1997年春,毕业求职的我,因缘巧合,得到素昧平生的黎先生的引荐,承蒙陈先生垂爱,让我有幸成为陈黎两位先生的部下,成为新闻出版局图书处的一员,从此与出版结缘,不觉已二十余载,回望来时路,仿若白驹过隙,不禁唏嘘。</h3><h3> 不久前,搬了办公室,整理旧物时,我意外发现一份1997年5月印发的图书质量检查通报文件,忆起一件尘封往事。</h3> <h1><font color="#b04fbb"> 校雠俑</font></h1> <h3>  彼时入职不久,处长陈先生交代我写一篇图书质量检查活动的综述,我快速写好后送陈老生审核,陈先生挺满意,嘱我将其作为图书质量检查结果通报文件的附件一并印发。第一次写材料得到处长认可,心里挺美,可是,美丽的心情没能持续多久,文件印发后第二天,科技出版社一位张编辑即拿着文件找到陈先生,反映我写的综述第一句话就有一个别字。这有点讽刺意味,通报图书编校质量检查结果的文件竟然出现文字硬伤,不可原谅。事后,陈先生语重心长地教导我:做编辑校对工作的整天与文字打交道,见不得错字,所以,校对也叫校雠(仇),看见错别字就像见到仇人,不能容忍,唯除之而后快。作为图书出版管理工作者自然也要提高语言文字素养,提高文字把关能力,这是必备的基本功。闻陈先生谆谆之言,赧颜耳。受此事触动,我开始系统学习研究语言文字规范,也经常向出版社资深编辑求教,并参与一些图书的编辑实践,还汇集学习所获编写了几本供编辑校对参考的工具书,挺受读者欢迎。久之,我也养成了“见错字如见寇仇”的习惯,特别不能容忍文稿、文件里的错别字和不规范语言文字问题。此事虽已过去二十余年,至今想起仍清晰如昨,陈先生教诲至今言犹在耳,从来未敢懈怠。一件关乎文字“寇仇”的小事,陈先生却给我上了一堂大课。</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感谢陈先生,也感谢那位张编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