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学校初体验,一个字“新”,映入眼帘的都是新的,新的特色建筑,新的校园文化,年轻富有朝气的师资团队,处处都充满了生机。正如他们的格言:既然我们没有值得炫耀的悠久历史,那我们就专心致志地创造丰满的现实。</h3><h3><br></h3> <h3>北师大广州实验学校史剑副校长致欢迎词,史校长向我们介绍了北师大广州实验学校的创建和发展,为我们介绍了黄浦区悠久的文化底蕴,让我们感觉到每一位附中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他们有理想,有信念,肯吃苦,能创新,可亲,可爱,可敬!!</h3> <h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集团教育服务部部长 张魁 致开幕词,在致辞中他免礼学员珍惜这次机会,静心学习,积极思考。在研修班结束后,将学到的新理论、新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努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班主任队伍,以踏实奉献扎根教育,以追求卓越丰硕人生,以家国情怀服务社会,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实现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h3> <h3>班建武教授做《学生发展与德育实效》的专题报告。</h3><h3>**班建武,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h3> <h3>班教授为我们明确了教育学生的指导思想:即:知不知道,做与不做,信或不信。德育之难,难在入心,寻找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是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前提。</h3><h3>教育学生时要准确识别学生:(利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即三水平六阶段和希波克拉特的气质类型分类有机结合)</h3><h3> 很多时候,跟学生讲道理讲不通,不是因为老师跟学生讲的道理没有道理,也不是学生反驳老师的道理没有道理,其实是老师跟学生讲的道理和学生反驳老师的道理不在同一频道。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准确地识别学生的需要,一方面要注意讲学生需要的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讲的方式能与学生的性格气质以及道德认知层次匹配。</h3><h3>在现实德育教育中应该分清三组概念即“爱心和爱”“原则和规范”与“心理疾病和道德问题”</h3><h3>爱和爱心:爱心是个人的事,但爱的本质应该是一种相互的关系。(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孩子的动机的合理性(以爱之名义),不能说明手段的合法性(我这样做???)。学生们要的是“爱”,“爱”是一种师生相互关系的共同认知,而不是简单的“爱心”,否则将变成: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准确识别孩子的需要。</h3><h3>原则与规范:学校德育问题的只是规范的问题,而不是原则的问题,说到底原则是每个人都约定俗成的准绳,通常会以不损伤别人的利益为基准,但规范与别人的利益通常没有关系,规范问题不是道德问题,所谓德育中的抓大放小,无非就是把握好原则的问题,用彼此商量的方式去解决规范的问题。</h3><h3>道德问题与心理疾病</h3><h3></h3><h3>心理学是处理客观事实的问题,只分真假;道德是处理价值的问题,只分善恶。心理学的问题不能用道德的处理方式,道德的问题也无法用心理学的方法去解决。二者区分主要还是看立场上有没有主观恶意。</h3><h3>解决问题的方法:</h3><h3>1.调整师生关系:学会用对待成人的方式去对待那个正在成长为成人的孩子。但是由于学生社会阅历太浅,涉及善恶的问题上一定要及时纠正。</h3><h3>2.绝大多数孩子与家长或老师的冲突其实只是行为上的冲突,并非本质上的道德品质的冲突。不能随便给孩子贴标签。</h3><h3>3.潜台词要求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十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选择教育学生的方法。</h3><h3>4.德育是赢得学生,而不是赢了学生。德育教育要以退为进,让学生感觉你是对事不对人,遇到问题,首先要尝试去表达对学生感受的理解;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是宽恕他的行为;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让孩子关注问题的解决(让孩子自己找解决问题的办法。)<br></h3><h3>总结: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时代,不能再停留在“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的后塑文化时代范畴了,因为经验的有效性必须以生活的重复性为前提,虽然可能你的经验很丰富,但我为什么要学你的经验呢?我可以学各种各样你自己都不懂得甚至没听过的其他经验。当然,失去了经验的优势,我们大人也无需过度担心,毕竟面对的都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未知世界,孩子一样没有经验,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找跟孩子一同学习的最大公约数,一起在摸索和适应中共同取得德育教育的新成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