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下晁古会

夏风

<h3>  夏县西下晁古庙会历史久远,可以上溯到西汉时期。相传西汉名臣晁错曾在这里居住。村内原有一座大门横匾上书“晁错故里”,可惜现已不存。晁错[cháo cuò],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号称“智囊”。 年轻时学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曾多次上书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削减诸侯封地、重农贵粟。吴、楚等七国叛乱时,他被景帝错杀。晁错的经济思想,散见于《汉书》的《食货志》、《爰盎晁错传》等篇。晁错为了使家乡人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就发布通告每年古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五日农闲时在西下晁进行集会交易。来自宁夏、甘肃、陕西、内蒙古、河南、河北、山西等7省108县的商贾们带来了皮货、药材、竹器、马匹、杂货等。此集会历久不衰,一直延续至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西下晁古会的起源还有一个传说版本:明朝时候,绛州城北一员外家有一个名叫碧玉的小姐,刚过二八芳华,同一位张姓长工相爱,竟至身怀有孕。员外闻知后勃然大怒,视为大辱,将二人赶出家门。两人万般无奈相携出门,一路南行。一天黄昏,二人来到了现在的西下晁村,想在村里找个地方歇息。村里有一处老旧的四合院,据说闹鬼厉害,多年以来,无人敢在此居住。碧玉小姐即将临产,无处安身,只好在这座鬼宅里住下。刚安顿好,孩子便落地了。二人已是劳累不堪,昏昏欲睡。朦朦胧胧中,小姐就看见一位披头散发、身着银袈的白脸大汉,推门就声若洪雷:“等候你们多日了,今天终于来也!啊哈哈哈……”小姐惊慌失措之间抓起褥子就冲大汉扔了过去,大汉立即消失了。小姐急忙推醒长工让他下炕去捡褥子,长工下地后觉得脚下方砖活动,奇怪之下便将方砖揭开,发现下面竟有一暗窑,内藏数瓮白银,喜出望外。经过清点,竟有百万余两。第二天清晨,房主来了,可能是想看一看昨日入住的人是否还活着。二人告诉房主,由于生下孩子了,不方便行走,要买下房子居住。房主觉得天赐良机,便答应了。小姐和长工为了感谢这一百万两白银,便将孩子取名张百万。张百万天资聪颖,才智过人,为人中翘楚,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陕西富平县令。张县令不忘生养他的桑梓西下晁村,就依助自己的权势和财富,在西下晁开设交易会,延续至今。</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据夏县籍革命志士、曾任四川内江军分区司令员的张鸿博回忆,革命先烈嘉康杰曾在西下晁会上演讲。1927年初冬,张鸿博之父带他去逛西下晁会,看到一群人围成一个大圈,由于好奇上前观看,只见一人普通农民装扮,脖子上围着白羊肚手巾正在进行演讲:“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贫穷落后?人民大众为什么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根源在哪里呢?难道说是我们命苦吗?是我们没有把财神爷供奉好吗?不是的,绝对不是的!真实原因,就是我们国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被迫订立许多不平等条约,让我们割地赔款,还大肆掠夺我们的财富;内受军阀混战、贪官污吏盘剥、苛捐杂费之苦,农民少地和无地,还要交租交息还债等。我们大家真要过好日子,必须万众一心反帝反封建,绝不能听天由命,逆来顺受,俯首帖耳,任人宰割……”此人正是嘉康杰,张鸿博听了深受感染启发,对嘉康杰油然而生崇拜之情,稍大一点就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如今的西下晁古会已经和一般的乡村交易会没什么差别,但周边群众初冬农闲,对此依然热情不减,热闹十分。集会上有杂耍,有杂货,有服装衣帽,小吃诸多,摩肩接踵 ,人流如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