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于市仅几百米长的绍兴投醪河,却流唱着千年悲壮、传奇的故事

镜湖先生

<h3>  投醪河又名劳师泽亦称箪醪河,位于浙江绍兴市区鲍家桥至现稽山中学的河段,全长不足300米,平均宽度不到5米。但虽经几千年变迁,仍保存着相当完整。对于投醪河,可能是</h3><h3> 小而窄,人们经过她时往往会忽视而忘记她的存在;实则上她可称得上是历史文化名城不能遗忘的一处强国、爱国教育的纪念地。 </h3> <h3>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与越国交战,越王勾践战败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重新建起大越强国。公元前473 年出师伐吴雪耻。三军师行之日,越国父老敬献壶浆,祝越王旗开得胜。勾践“跪受之”并投之于河中,令军士迎流痛饮。将士感恩越王恩德,作战时同仇敌忾,战气百倍,以一当十,无不用命,奋勇杀敌,终于打败吴国。该河流也就被称“投醪河"之名于今,“投醪出征”的故事代代相传。</h3><h3> 元代诗人徐天祐曾作《咏箪醪河》赞颂:“往事悠悠逝水知,习流尚想报吴时。一壶解遣三军醉,不比夫差酒作池”。</h3> <h3>  在251米长的投醪河上有多座古石板桥。(但现在去看平添了好几座水泥预制板桥)。</h3> <h3>  国民党爱国将领陈仪老家就坐落在投醪河由西向东算起的第三桥河沿,(投醪河路15号,原绍兴县人民广播站位置)</h3> <h3>但可惜的是,陈仪老屋经多次拆迁改造,已变成了类似歌厅或住宿之类的建筑了。</h3> <h3>  陈仪(1883年5月3曰—1950年6月18日),字公洽,号退素,浙江绍兴人。日本陆军大学毕业,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二战结束后曾任台湾省行政长官兼台湾省警备总司令。任内发生台湾历史悲剧“二、二八”事件,为事件中最受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在国共内战末期,陈仪曾劝告蒋介石对国民党将丧失大陆政权要看开。1948午6月任浙江省政府主席时,11月释放了被军统特务头子,时任浙江省警保处长毛森报批要处决的100多名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1949年1月,陈仪眼见局势不利于国民党,欲投奔中国共产党并尝试策反京沪杭警备军总司令汤恩伯(陈仪心腹、学生)投共。汤将此事密报蒋介石,1949年初,陈仪被蒋免去浙江省主席职务并软禁。1950年5月,蒋介石以匪谍案,指示台湾军事法庭判处陈仪死刑。</h3> <h3>  1950年6日18日清晨5时许,陈仪于台北市马场町刑场被枪决。1980年6月9日,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调查部在尊重历史和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为陈仪先生作出了肯定的结论:报经中央批准,追认陈仪先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贡献出生命的爱国人士”。</h3><h3> 说到陈仪先生,与他相关在投醪河边还发生过这么一件事。</h3><h3> 按民国时期老绍兴人的说法,在城南不能建桥。如城南建桥那城里边肯定要发生火灾。因此城南这边一直不敢造桥,城乡人们进出全靠渡船。这渡船生意当然很红火,但全被住在鲍家桥的杨阿嘉霸着。按现在的说法杨阿嘉就是当时的黑老大。当然他有资本做黑老大,因为在清末他任职绍兴府衙门的刽子手。据秋瑾烈士侄孙秋仲英回忆,秋瑾的头就是被杨阿嘉砍下的。满清垮了,民国杀人改用枪。杨阿嘉空有一身杀人技能也无用了,就此失业。</h3><h3> 民国初期,楊阿嘉犯事被抓要被判死刑。杨阿嘉老婆根据三个有利因素决心救夫。第一他们与陈仪家很近,是邻居;第二陈仪老母信佛很善良;第三陈仪是孝子再加上是大官,会听母亲话的。于是,她就从鲍家桥赶到投醪河陈家台门口长跪不起,逼得陈老太太答应管这件闲事。陈仪尽管在蒋介石面前很倔,但遇到老娘求情就没办法了,硬着头皮把杨阿嘉给保了出来。事成后他对母亲要求下不为例。杨阿嘉逃过死劫,据说还真弃恶从善了。他决心不再霸占渡船生意,同时自已牵头筹措、募捐资金在1934年建造了绍兴城南第一座南渡桥。</h3><h3> </h3> <h3>  投醪河的末段即创建于1066年的府学宫(现绍兴市稽山中学)。绍兴府学宫自宋嘉祐五年至治平三年建造以来,历代地方官多次倡捐修膳、扩建完善,到清康熙年间,号称“浙中诸庠第一”。</h3> <h3>  院内老树森然,古建筑犹存,风水甚佳。清代,太平府学学额每年设进学文生25名,武生20名,廪生、增生各40名。</h3> <h3>  1932年9月,爱国民主人士邵力子会同朱仲华、金汤候、汤月新、徐伯堂等10位乡贤,共同出资在府学宫原址创办了“私立绍兴中学”。</h3> <h3>  据史碑记载:1941年4月16日,日军偷袭绍兴包围了全城。翌日清晨,不愿做亡国奴的稽中师生在校长邵鸿书带领下经稽山门向南方向奋勇突围。日寇对手无寸铁的师生疯狂扫射,陈增寿.董友绶、陈维寅和李明介四位学生当场遇难,10余人被俘。卢星拱等在狱中坚强不屈。其余师生当天冲出包围,进入会稽山区。然后辗转在浙中南山区武义、景宁等地坚持流亡办学。不少学生参加了浙南游击队,投身抗日救国活动。这就是稽山中学“4、17”突围。当时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周恩来闻讯后,即向同在重庆的邵力子询问。邵力子专门发函了解情况并向师生慰问。4、18日早晨,留校师生照常举行升旗仪式。邵鸿书校长重申“卧薪尝胆”校训精神,强调师生“只要还有最后一寸国士,只要还有最后一口气,就要上好最后一堂课”。相当感动和激励人心。</h3><h3> 1950年,周恩来同志还任名誉校董。</h3><h3><br></h3><h3><br></h3> <h3>  几千年的岁月一蹴而过,多少风云变故己逐渐被人淡忘。但家乡的投醪河水仍缓缓的向关注她的人们讲述着她曾经发生的故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