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迈向青藏高原的脚步

牧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进甘南,但最后一次自驾,算是真正意义上藏区的游走。除了青藏、川西、滇北,在甘南你也能感受到藏族文明与多元地域文化交融互鉴,而显现出的独特风情和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甘南,是青藏高原的一扇窗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形状,像人的两只脚,一只(碌曲、舟曲)踏在甘肃东南,而另一只(玛曲)迈上了青海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公元七世纪后,甘南归属吐蕃,唐蕃古道就经过这里。作为甘肃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虽然距离西藏遥远,却处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边界,属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气候高寒,草原广阔,平均海拔3000多米,最低舟曲瓜子沟口1172米,最高迭山措美峰接近5000米,充满了浓浓的藏地气息。可谓“一半在山间,一半上高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从临夏到合作、到夏河、到桑科,从碌曲到尕海、到郎木寺、到扎尕那。每一程,都让你沉浸在纯粹通透的风景里;每一刻,都沐浴在清净甜美的氛围中,吸引滋润着你,让你无法挪动离去的脚步。恢弘的佛寺、飘扬的经幡、高耸的玛尼堆、碧绿的草场、蔚蓝的海子、遍野的牛羊、洁白的毡房、苍翠的山峦、澄碧的蓝天白云,诱得你久久流连、仰望、膜拜,这尤似异域的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两次观瞻安多藏区合作市的米拉日巴佛阁。它金瓦褐墙,气势恢宏,是为纪念米拉日巴尊者而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供奉了1700多尊活佛、菩萨、护法神等佛像,收藏由高超技法绘就的壁画,艺术价值极高。我国藏区有两座米拉日巴佛阁,安多这座常年有住寺喇嘛学习研修,文化氛围独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三次抵临大夏河畔的拉扑楞寺。它由一世嘉木祥雅巴尊者旺宗哲于1709年创建,与哲蚌、色拉、甘丹、扎什伦布、塔尔寺并称格鲁六大寺,传承着宗喀巴尊者最严密的藏传佛教修学系统,是藏区最高等佛教学府,拥有90多座殿宇,中心建筑是闻思学院大经堂,现存年代最久的建筑是下步学院佛殿。寺庙鼎盛时期有僧侣三千多人,藏有经籍六万五千多部,是个历史文物博物馆,也是文学艺术的宝库。几百年来,拉卜楞寺成为二十多位活佛的驻锡地,它那3.5公里的转经长廊,不知承载了信众的多少祈望?它那规模宏大的六大学院殿堂,又不知寄托了僧侣的多少梦想?大夏河旁的贡唐宝塔,是拉卜楞寺的标志。星移斗转,而大夏河水萦绕着宝塔,静静流淌了三百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十几年前第一次夏河之旅,来到桑科草原,这是桑科乡达久滩草原的一部分。大夏河水从南到北湍湍流过,滋润了草场,肥美了牛羊。桑科草原历来为藏民的天然牧场,每到夏季,草场上碧绿如毯,繁花似锦,牛羊成群,大片的白云密密厚厚的就贴在草原之上,缓慢飘移,似是留恋、似是徘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三年前自驾甘南,在郎木寺度过了难忘的一个日夜。郎木寺,这座俊朗的小镇,如世外桃源般“茕茕孑立”。郎木寺,这个名字还是因为当年红军的经过,才固定下来。小镇有几百户人家,以藏族牧民为主。它被一条小溪分割为甘、川两部分,北岸属于甘肃碌曲,叫郎木寺镇;南岸则归四川若尔盖,叫红星回族乡。这条宽不足二米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却有一个气派的名字"白龙江",没想到它一路下行,汇集支流成为了著名的嘉陵江。白龙江南北分别有一座在当地赫赫有名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北边赛赤寺属于甘肃碌曲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赛赤寺";南侧格尔底寺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又叫"安多达仓郎木格尔底寺"。一条小溪分界又连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民族同生共息,一派祥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郎木寺一直往东,有被西方人称为“如亚当夏娃诞生地一般”的迭部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因灰白色岩石容易反光而得名。它三面秀峰环拱,植被繁茂,高峻挺拔,巍峨壮观,把四村一寺围在当中,像一座天然的石头城。半山坡上的藏族村落民居都是以榻板组成,鳞次栉比,层叠错落,形如火柴盒,为迭部藏乡特色,代代沿用了三百多年。东边山峰耸峙,直入云端;南侧石峰拔地而出,相对成门;往南至东哇村、纳加村一带,清泉叠泄,草木苍翠。约瑟夫·洛克在考察扎尕那之后说:“我平生未见如此绮丽的景色。如果《创世纪》的作者看见迭部,会把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放在这里。这块地方让我震惊,广阔的森林如一座植物学博物馆,绝对是一块处女地。它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和所有观光者的胜地。”此后,他在美国《国家地理》发表照片文章,为希尔顿创作《消失的地平线》提供了素材。</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