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1><font color="#167efb"><b>唐 大齐通宝</b></font></h1></h3><h3>中华民族的古钱币源远流长,品种纷繁。布钱、刀币、圆钱、五铢钱、通宝、制钱、银两、银元等,数以万种、千姿百态的钱币构成了当今收藏领域中庞大的钱币收藏门类。</h3><h3>在钱币收藏中有一个重要的衡量要素:稀,即这枚古钱的存世数量很少。</h3><h3> 俗话说: 物以稀为贵,今天我们的主角——大齐通宝,便是传说中的稀罕物。</h3> <h3>大齐通宝是南唐开国皇帝李昪铸造的一种南唐钱币。</h3> <h3>南唐开国皇帝李昪</h3> <h5> <font color="#ed2308">大齐通宝复制品 仅供说明使用</font></h5><h3>它之所以称"大齐通宝",是因为吴国皇帝让位给他前,已封他为齐王。所以他登皇帝位时,定国号为"大齐"。由于国名"大齐"仅有5年时间,同时此钱铸量又少而精,流传至今已屈指可数,故格外珍贵难得。</h3><h3> 大齐通宝的研究始于清代, 迄今为止,最富传奇色彩的大齐通宝,当属清末民国时期记载的“缺角大齐”与“四眼大齐”。</h3><h3></h3> <h3> “<font color="#ed2308">缺角大齐</font>”因钱的上面缺一角而得名。最早记录出现在清代著名泉家翁树培所编著的《古泉汇考》中。</h3> <h3>2004年华光普定价“无定价”一级</h3> <h3>“缺角大齐”由清朝的江南名士戴熙所藏,据说此钱由一酒鬼所赠。当时所赠钱币,有一百多枚,但其中有两枚出众的好钱,一个铁宝庆,一个缺角大齐。杭州泉家吴逸庵,看到两个钱十分喜欢,便提出用数方汉印与之交换,戴氏只把宝庆割爱给他,留“缺角大齐”珍藏,吴逸庵便做缺角大齐拓片数十张,大家才得见其真容。</h3><h3> 1860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戴熙死于战乱,“缺角大齐”也不知所终。据说后人为了得到这枚珍罕钱币,竟争相购买戴宅,掘地数次,终无所获。</h3> <h5> <font color="#ed2308">大齐通宝复制品 仅供说明使用</font></h5><h3>“四眼大齐”因钱上钻有4个小孔而得名。是上世纪20年代,泉学家戴保庭和朱克壮在江西鄱阳农村孩童踢的毽子上发现的,此枚大齐通宝因为做毽子,被钻出四个小孔。后被著名收藏张叔驯重金购得,藏之密室,从不示人,且因而自号“齐斋”,对“大齐通宝”的珍爱可见一斑。</h3> <h3> 抗战爆发后,张叔驯全家旅居美国,但未能带走藏品。直到抗战胜利后才回上海取走藏品,其中就有“四眼大齐”。张叔驯1948年去世后的多年,他的夫人徐氏将这批古钱卖给了美国大藏家戴吉涛。戴先生去世后,他的巨额遗产和藏品组成了“戴吉涛基金会”,“四眼大齐”具体的下落至今还是个谜。</h3><h3></h3> <h3>1997年宋志强 王立新 定价5万元</h3> <h3>关于 “大齐通宝”的诸多信息至今仍是一桩悬案,它也可能成为一个永远的“谜”。</h3><h3> 不管如何,“大齐通宝”永远是中国古钱文化中一朵不败的奇葩,它是古泉名珍之上珍,并作为“中国古钱之最”载入史册。</h3><h3> 《古泉从话》中,还首次提出钱币收藏的原则:“藏钱已足补史传之缺者为贵,故异钱可考者上也,无可考者次也,厌胜下也。”为后世钱币收藏指明了方向。</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