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间房的由来】文/忠华-老景

文海一粟

<h3>  *山市马场往事70年故事* </h3><h3> 《三间房的由来》 </h3><h3> 作者/忠华-老景 </h3><h3> 从山市马场三队往东,行至2公里路北的山坡处,有一片涡风向阳的墓地。在那里长眠安息着我们曾熟悉的三队已故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br></h3> <h3>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中国和苏联关系友好。在这里有两位苏联兄弟来中国闯荡,二人各持一把双筒猎枪,练就了一手好枪法。起初他们先到了苏联屯(现山市奶牛场五队),后辗转现三队牛心顶子深山里打猎为生,最终选择了距现三队东2公里处,在山坡上盖了三间简易草房,兄弟二人东西各住一间,中间一间是厨房。哥哥已婚,媳妇也是苏联人,为兄弟俩料理家务,膝下带一两岁男孩。弟弟约十六、七岁。家中有一只狗名唤“导技”。他们还在山坡上或在河沿河套里种着菜园,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小日子,到也平静安宁。<br>  1960年建立山市马场三队后,把这里开垦种植了大面积玉米地和麦田,三队人在春耕锄草收割时经常看到苏联兄弟带着狗出没于草丛和进入深山中。如果在道上或在山间和他们相遇,兄弟二人总是面带微笑摆手表示友好,并呼喊协带的猎狗:“导技,导技,过来,过来”唯恐猎狗冲撞伤人。三队人还时常见到他们扛着狍子或抢挑山鸡兴致而归的身影。 </h3><h3> 三队老一辈人还清楚地记得,在1962年秋收,有一天中午在田里吃饭时,机务王贵彬师傅等人带来白洒,苏联二兄弟端来狍子肉同他们一起席地而坐,大碗畅饮,有说有笑,气氛融恰好似一家人。 </h3><h3> 1963年秋,中国和苏联关系恶化,国内国际上关系升级,按当时规定要求苏联兄弟二人及家人必须回国。听老一辈施奎大爷说:“二兄弟真是不愿走,恋恋不舍啊!临走含泪把心爱的猎狗留下赠送给了三队,能看家护院”。 </h3><h3> 后来三队的队部里多了一条叫“导技”的狗,书记高玺臣和李洪林队长出出进进它总是不离左右,而且“导技”在夜晚还担负队里场院粮食的警卫任务。据说这是苏联兄弟二人留给三队父老乡亲的最好礼物和念想。</h3> <h3>  谁也说不清哪一天“导技”怱然不见了,有人说一定是找它的主人去了,后来民兵连长冷贵生领着人果然在原三间草房处发现了“导技”的尸骨。三队人把“导技”的尸骨埋葬在三间房门前。<br>  苏联二兄弟回国后。三间草房历经风霜雨雪后已不复存在。三队人为了纪念中苏人民的友谊,队里把原来三间草房山下的原地名“大片地”改称“三间房”。把原三间草房山坡向阳处改作“三队三间房墓地”。且在墓地中栽上了松柏,愿中苏人民的友谊永远万古长青。</h3> <h3>  岁月无痕,沧桑有迹。寒暑易节,史如浮烟。现在每每提起三间房,马场三队人就会自然回忆起,三间房苏联兄弟及大片田野里的流年往事,总是令人久久难忘。 </h3><h3> 完稿于2019年11月2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