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作者:宅少</h3><h3><br></h3><h3>01</h3><h3> </h3><h3>1985年注定是载入京圈儿史册的一年。</h3><h3>那年发生的两次会面,一直影响到今日整个娱乐圈的格局。一次是美工冯小刚和新晋青年作家王朔的会面,一次是王朔和西影厂导演叶大鹰的会面。后者奠定了京圈儿的创作根基,前者则决定了京圈儿在文艺历史长河中的寿命。</h3><h3> </h3><h3>咱们先说后一次。</h3><h3> </h3><h3>那年,叶大鹰正在北影进修,暑假外出拍片,一朋友提到了王朔,希望他们能认识一下。之所以将王朔介绍给叶大鹰,是因为大家都有着同一个背景:大院子弟。</h3><h3> </h3><h3>回到北京,叶大鹰就在凤凰餐厅跟王朔吃了顿饭。那时王老师还水嫩着,穿一皮夹克,戴一紫色毛线帽子,分外腼腆。饭局上,他带了篇小说的样稿,名叫《浮出海面》。没多久,小说就在《当代》发表。</h3><h3> </h3><h3>那顿饭后,叶大鹰和王朔成了极好的朋友。这是命中注定的事,毕竟俩人都是大院出来的。这一重要背景,不仅促成了友谊,也涉及整个京圈儿的根基。在京圈儿壮大的日子里,“大院 ”始终是个不可忽略的因素。</h3><h3> </h3><h3>正是这一背景,将王朔和时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副主任拉到了一起。</h3><h3> </h3><h3>此人就是《甄嬛传》的导演,郑晓龙。</h3><h3>也是他,促成了王、冯二人的历史性会面。</h3><h3>「《甄嬛传》片场的郑晓龙」</h3><h3> </h3><h3>郑晓龙出生自北京总后大院,父亲是该部宣传部长。青年时代参军,然后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做记者。1978年,他考上北大分校。四年后,毕业回原单位,电台改为电视局,增设电视艺术中心。他进去做编辑。由于能写能干,两年后升为主管生产的副主任。</h3><h3>当时全国电视剧少得可怜,广大群众嗷嗷待哺。为了丰富老百姓的生活,北视中心决定一年要搞一部精品。</h3><h3> </h3><h3>一进单位,郑晓龙就参与了几部重磅作品。其中有个剧本,由他亲自执笔,那就是改编自王朔处女作的《空中小姐》。</h3><h3> </h3><h3>在大院时,总参训练部的王朔,常去总后礼堂看电影。1984年,他把改了9遍的《空姐》投到《当代》,一炮打响。郑晓龙看完,找到了他。当时主流电视剧是写史诗,主角是革命英雄。领导不太认可小说,说没意义。</h3><h3> </h3><h3>郑晓龙据理力争道:“人类美好爱情难道不是意义吗?不该歌颂吗?”</h3><h3> </h3><h3>最后,电视剧成功播出。</h3><h3> </h3><h3>就这么着,王朔和郑晓龙结成了牢固的革命友谊。加上郑晓龙的老婆,是《人民文学》的编辑,跟作家圈很熟,王朔又是个新晋作家,两人的来往,更加密切。</h3><h3> </h3><h3>同时期,升为中心副主任的郑晓龙,提拔了两个平民家的孩子。一个叫冯小刚,一个叫赵宝刚。赵的事,后面再说。先说冯小刚。</h3><h3> </h3><h3>1984年,冯小刚离开部队,被分到城建总公司当文宣干事。地点在西直门粮食仓库,被战友们笑为“西粮太守”。冯学美术出身,在电影厂兼任美工。机缘巧合认识了郑晓龙,经常找郑吃饭,靠着能说会道,深得郑的欢心。</h3><h3> </h3><h3>没多久,郑就把他介绍进了北视中心。</h3><h3>「郑晓龙&王朔编剧的《空中小姐》,1984年」</h3><h3> </h3><h3>1985年年底,冯在海南《大林莽》剧组做美工。郑晓龙去探班,休息期间,在溪边捧着王老师的《浮出海面》,乐不可支,一口一个“孙子”,把冯给惊着了。冯拿过小说一读,大呼果然“孙子!”,问是谁写的。</h3><h3> </h3><h3>郑说,王朔,我一哥们儿。</h3><h3> </h3><h3>冯小刚当即央求郑带自己结识王朔。彼时,这不过漫长时间中普通的一瞬,回头看,这却是决定了日后京圈儿资源崛起的历史性时刻。</h3><h3> </h3><h3>要不是认识王老师,多年以后,冯小刚大概率不会碰上另一个大院子弟。</h3><h3> </h3><h3>那就是华谊的老板,王中军。</h3><h3> </h3><h3>02</h3><h3>在王中军成为大佬前,初代京圈儿的带头大哥,按理来说,是郑晓龙。</h3><h3> </h3><h3>1989年,富有创作雄心的郑晓龙,把王朔和几个编剧拉到北京蓟门饭店,说要搞一个“室内剧”。北视中心的摄影棚,空一天就要损失一天的钱。弄一个足够长的室内剧,资源才能利用。之所以将王朔视为剧情策划的不二人选,是因为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才华。就在头一年,由王朔四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同期上映,引起巨大关注,史称“王朔年。”</h3><h3> </h3><h3>而幕后的重要推手是谁呢?</h3><h3> </h3><h3>就是前面说的叶挺将军之孙,叶大鹰。</h3><h3> </h3><h3>叶大鹰在北影进修时,正是王朔创作上升期。回西影厂前,叶带走了他两部小说,《浮出海面》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回去,就向厂内力荐,改编成剧本。后来去北京,叶又把在四川拍片的趣闻告诉王朔。王取其精华,写成《顽主》,发表在《收获》,震动文坛。不久,又写出《橡皮人》。</h3><h3> </h3><h3>1988年,主管电影的领导呼吁拍娱乐片。在叶大鹰不遗余力地奔走中,王老师两年间的文学硕果,一下子喷成四部电影。</h3><h3> </h3><h3>喜得王老师放出话来:</h3><h3> </h3><h3>“现在中国电影界,哥们儿平趟!”</h3><h3> </h3><h3>有了王朔坐阵,郑晓龙自然放心。于是1989年,郑、王二人和几个文学青年一边吃饺子,一边琢磨出一个女人的故事。要让她浑身美德,又受尽苦难,必须赚足老百姓的眼泪。在座的人使尽解数,一集集攒剧本。那边拍,这边写。最后,编剧李晓明给取了个名字。</h3><h3> </h3><h3>这就是当年轰动全国的《渴望》。</h3><h3>「郑晓龙牵头策划的《渴望》」</h3><h3> </h3><h3>该剧一播,收视率高达98%。全国为之疯迷。每天连小偷都等着看,因此降低了犯罪率。为此,公安部专门给北视发了一面锦旗。整个剧组,甚至进入中南海,接受李瑞环同志的当面表扬。郑晓龙可谓赚足了声望。</h3><h3> </h3><h3>王朔见状,也如梦初醒:原来写小说带来的名利,比电视剧差了十万八千里。</h3><h3> </h3><h3>那还犹豫个什么?</h3><h3> </h3><h3>不得不说,年轻时的王老师,是个极度渴望名利的人。军队大院的子弟,生来有优越感。他们从小管院外的人叫“老百姓”,个个都有当英雄的热血。结果和平年代,仗没打,复员后,王成了医药公司小职员,日子别提多没劲。</h3><h3> </h3><h3>改革初期,听说“倒爷”赚钱,他去广州倒电子表和电视机。1983年大清查,查到他脑袋上。一气之下,王朔辞职,和同院儿的发小叶京,开了个川菜馆。赚了些钱,过得将就。80年代文学热起来后,他也想试试,就把恋爱故事写成《空中小姐》。</h3><h3>一不留神,混入了文学圈。</h3><h3> </h3><h3>但卖书,赚不了几个钱。彼时,他被归为通俗作家,书顶多卖几万册,刚够糊口。《渴望》播出后,王老师明白了:纯文学,那是追求,搞大众文化,才能养家啊。一个电视剧出去,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是码字能比的。</h3><h3> </h3><h3>89年底,他找到编辑马未都和一干文学青年,前后30多人,包括莫言在内,组成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之所以叫“海马”,是因为整个创作组没一个女的,全是男的。</h3><h3>而海马,是雄性繁殖。</h3><h3> </h3><h3>不用说,马未都,也是大院子弟。</h3><h3> </h3><h3>他那个院比较高级,是空军大院。马未都本来在当工人,因为写了篇《今夜月儿圆》,被调入《青年文学》做编辑。王朔来投稿,遇到了他。在他的力荐下,《橡皮人》得以发表。小说头一段非常“反动”,主编给删了。</h3><h3> </h3><h3>刊印前,马未都又给偷偷加了上去。</h3><h3> </h3><h3>那句话是这么写的:</h3><h3> </h3><h3>“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时开始。”</h3><h3>「编辑马未都和文学青年王朔」</h3><h3> </h3><h3>“海马”成立时,马未都看惯了文学界送礼评奖的乱象,从编辑部撤了,开始做生意。他和王朔,一个董事长,一个总干事,准备领导文学青年们大干一场。恰好《渴望》火热,郑晓龙想趁胜追击,就跟他们达成了合作。</h3><h3> </h3><h3>这次,郑大哥觉得该弄一喜剧。众人就以“文学编辑部”的生活经验,准备写一个系列剧。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编辑部的故事》。</h3><h3> </h3><h3>为了“攒剧本”,北视中心花了大钱,在180元一晚的友谊宾馆开5天房,24小时热水澡和好饭伺候,就为让大家再弄个经典。</h3><h3> </h3><h3>万万没想到,临开拍前,突然剧本找不着了。本就是搞副业的海马成员,顿时悻然,各回各家。可王朔不行啊。</h3><h3>他要不写,就没饭吃了。</h3><h3> </h3><h3>他还指望着写个爆款,赚大钱呢。</h3><h3> </h3><h3>就在这时,冯小刚出现了。</h3><h3> </h3><h3>03</h3><h3>靠着《编辑部》上位的人,一个是冯小刚,一个是赵宝刚。冯是联合编剧,赵是导演。</h3><h3> </h3><h3>1991年,这两个平民子弟,都迎来了人生转折。咱们还是先说冯小刚。</h3><h3> </h3><h3>冯父母离婚早,从小阅尽人间辛酸。他手上没有人脉、资源,要想成名成事,只能往更高的圈子钻。借郑晓龙搭上王朔后,天天王老师长王老师短,将其视为人生导师,极尽逢迎,经常搞得王脸红。而声名鹊起的王老师,身边又需要这么一个人。马未都解释说:</h3><h3>“两人这算是互相利用。”</h3><h3> </h3><h3>并强调:“这个利用,是中性词。”</h3><h3> </h3><h3>就是你为我办个事,我再为你办个事。</h3><h3> </h3><h3>获得王朔信任后,冯一直在找机会。眼瞅剧本丢了,他毛遂自荐,说可以跟王老师一起创作,保证把本子完成。王朔答应了他。</h3><h3> </h3><h3>熟读王老师小说三百遍,不会创作,也能臭贫。何况王自己也撰文承认,他的那套北京磕,受过冯小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影响。冯小刚是个聪明人,早就把小说里那套“夹枪带棒、含沙射影”的京腔语言系统学了七八分。没多久,两人出色完成剧本。</h3><h3>冯小刚如愿得到编剧署名。</h3><h3> </h3><h3>然后就是找演员。</h3><h3> </h3><h3>这时冯小刚提了一个人:葛优。</h3><h3> </h3><h3>葛优也是大院的。红三代叶大鹰,是八一影厂大院的,星二代的他,是北影厂大院的。年轻时,他去乡下养猪,后来回影厂跑龙套。直到出演王朔的《顽主》,这才打了翻身仗,拿下金鸡奖最佳男主。冯小刚写剧本时,满脑子都是他。王朔也觉得葛优合适,就把冯带到了葛大爷家。两人从此成为朋友。</h3><h3> </h3><h3>那时候的葛大爷恐怕也没想到,日后自己会成为冯小刚的御用男主那么多年。</h3><h3>「《编辑部》里的冯和葛,图自豆瓣」</h3><h3> </h3><h3>剧本、主角都有了,北视中心该出导演了。这一次,在中心“埋头苦干、只求付出、不问收获”的赵宝刚,终于坐到了导演椅上。</h3><h3> </h3><h3>和冯一样,赵宝刚也是市民子弟出身。为了能在文艺界有一方天地,他可谓煞费苦心。只不过他不像冯,一直忙着搞关系。</h3><h3> </h3><h3>16岁起,赵宝刚在首钢当最苦的翻砂工,一干就是12年,身边工友死的死伤的伤。20出头的他实在不想一生落脚于此,考了21个文艺团体,全部落榜。为有朝一日离开工厂,连恋爱都不谈。因为一谈,就要结婚,一辈子就钉死了。最迷茫时,跑天安门前数方砖,找到广场最中间那块,对着毛主席说:</h3><h3>“主席啊,我是您孩子,你给我指条明路吧!”</h3><h3> </h3><h3>后来,他考上北影进修班,以业余演员身份出演《四世同堂》。并在积极争取下,进入中心端茶、倒水,干各种苦活、脏活。</h3><h3> </h3><h3>当时中心主任说可以留他,但有两个条件:一不许演戏,二不许提房子。</h3><h3> </h3><h3>赵宝刚咬着牙,全答应了。</h3><h3> </h3><h3>一边干,他一边学摄影、美工和电视剧制作。直到拍《渴望》,导演鲁晓威邀他担任技术导播,这才有了生机。就在《渴望》拍到20集时,剧本出了问题,鲁导分身乏术。于是赵和冯一样毛遂自荐,让鲁去主抓剧本,他来指导,并且郑重承诺道:</h3><h3>“由我导演的部分,可以不署名!”</h3><h3> </h3><h3>长年任劳任怨后,赵宝刚终于迎来曙光。</h3><h3>「赵宝刚联合执导《编辑部的故事》」</h3><h3> </h3><h3>1992年,由赵导演、冯编剧、葛主演的《编辑部的故事》播出。轰动性虽不及《渴望》,重播收视率却奇高,一下子捧红了葛优。老百姓们看着剧中嬉笑臭贫和人间冷暖,分外欢喜。由于其社会讽刺性,一些老干部很不满。郑晓龙见状,又打听了一下李瑞环同志的意见。得到的官方回复是:</h3><h3> </h3><h3>“我们办公室的年轻人都很爱看,我相信他们的素质都是很高的。”</h3><h3> </h3><h3>得了上级回复,郑晓龙喜笑颜开。这时,一个已然成名的男演员,在看《编辑部》时,居然流连其中,把饭都给烧糊了。</h3><h3> </h3><h3>这个人,就是另一位大院子弟,姜文。</h3><h3> </h3><h3>04</h3><h3>姜文他爸是军官,参加过抗美援朝。他童年在唐山、贵州过度过,上中学才回到北京。</h3><h3>就在北京,他有一位极要好的同学,两人几乎形影不离。此君正是著名人艺表演艺术家英若诚的儿子,英达。高中毕业后,是在英达的鼓励下,姜文才考上了中戏。</h3><h3> </h3><h3>另外,多年后,英达也在京圈儿资本崛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后面再说。</h3><h3> </h3><h3>姜文中戏毕业后,本来要演《末代皇帝》,结果电视剧都开拍了,剧组才通知他角色给了陈道明。1988年,陈道明凭《末》一炮走红。同年,姜文也靠《红高粱》去往柏林。世间之事,就这么巧。烧糊饭后,姜文找到郑晓龙,说你们有点意思,我也想试电视剧。</h3><h3>郑晓龙说:“这不巧了,我手上有部剧,差个男主角,你来演最好不过。”</h3><h3> </h3><h3>这部剧,就是《北京人在纽约》。</h3><h3>「郑晓龙和冯小刚联合执导的《北京》」</h3><h3> </h3><h3>之前的《渴望》和《编辑部》,郑都是以总策划身份出场。这次《北京人在纽约》,他要亲手拍戏,给小弟们看看自己的实力。</h3><h3> </h3><h3>当时拍这个剧,简直要了亲命。</h3><h3> </h3><h3>首先,李瑞环同志拨给中心的300万,都被调去拍《京都纪事》,郑根本拿不到钱。看完小说后,郑念念不忘。别人劝他,实在要拍,就在中国拍吧。郑说那哪儿行,去过美国吗?美国的实景,在中国怎么搭?</h3><h3> </h3><h3>想来想去,想到了他爸。</h3><h3> </h3><h3>通过父亲的关系,郑找到了三九胃泰的赵新先,好说歹说,看在他爸的面子,赵给了50万人民币。这点儿钱哪儿够。一个剧组几十号人拉去美国,还不够吃饭的。无奈之下,又给上面写信,希望得到支持。(未完,待续)</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