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木林森

<h3>「重访知青城、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出镜:萍声、小桃红、掏金花花、木头美人。摄影:木林森、小桃红,资料照片及文字:木林森</h3> <h3>习近平总书记的题词</h3> <h3>在柳城知青博物馆中习近平总书记上山下乡当知青时的照片</h3> <p>知青博物馆里陈列着知青年代人物的珍贵照片,图五习近平总书记、图二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烈士、图六李克强总理,图七为第一代女知青邢燕子、图八为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接见的全国知识青年先进代表董加耕等。</p> <h3>2019年3月14日是我下乡扦队50周年纪念日,虽然我扦队经历平淡无奇,但对于当年初中刚毕业只有十五六岁的我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难忘记忆!值此谨以它表达自己,与亲友们、扦友们、及朋友们共同怀念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指示发表及老三届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征文活动倡议,特用美篇形式发表与大家共同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h3> <h3>知青,一代人永远的记忆。什么是知青?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对1776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称谓,在那火红的年代,知青们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芳华献给了广阔天地。</h3> <h3>距离柳州市55公里的柳城县大辅镇洛崖知青城,是全国唯一以"知青"文化为主题独具特色的知青文化享誉区内外,是广西乃至全国人民了解知青文化,回顾历史,进行党性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h3> <h3>柳州市1964年至1977年共计有55012人上山下乡当知青</h3> <h3>全国知青大事记略</h3> <h3><br></h3><h3>上面这张陈旧的集体照,是岑溪中学高中48班我亲大姐的同班同学,前排中为扦友李永明、前排左为陈长川扦友与战友(其间陈长川与我同被抽去参加枝柳铁路大会战),照片是他们高中毕业时在岑溪人民大会堂广场中央语录塔前照的。</h3> <h3>这张旧照片是我的扦友们出席自治区积代会时岑溪代表的合照,前排左一叶崇富和后排右一梁志华同志后来与我同时到林业局工作。</h3> <h3>这是1974年6月发表在广西日报和广西教育杂志封底上的知青批林批孔照片,上图右二和下图左二的高崇文扦友也是和我一起到林业局参加工作,我们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退休!</h3> <h3>2015年3月份第一次到访知青城时合影</h3> <h3>2019年11月29日,作为知青一员的我与朋友们又一次来到了这里,从村头知青城石碑开始慢步城中,只见那斑驳的老墙、似曾相识的农具、泛黄的照片、褪色却激昂的标语以及泥墙瓦屋是多么熟悉,那战天斗地的火红年代仿佛又回到眼前······。</h3> <h3>我们行走在知青一条街上,只见街道两傍的屋前写着很多当年的标语及宣传画</h3> <h3>在当年知青屋门前有种回到家的感觉</h3> <h3>这是知青招待所,专门用来接待返回这里故地重游的知青。</h3> <h3>知青大食堂二楼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的舞台</h3> <h3>这就是我们当年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时演出的造型</h3> <h3>上面这张陈旧发黃的黑白照片是拍于1968年12月,图片中前排是我亲妹妹、后排举右手是我的爱人、举左手的是同学,当年我们是初中同班同学,这是参加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下乡演出时的造型照。</h3> <h3>我们来到知青种菜的菜地里体验当年知青浇地摘菜的生活</h3> <h3>当年知青姐妹们就是行走在这条坎坷的碎石路上,相互扶持、相互支撑,振作精神,放弃了悲伤,艰难困苦的生活,使我们读懂了自立自强,体会到了做人的辛酸感伤。</h3> <h3>当年在烈日下的水田里我也有过这种老农手把手教犁田的经历,现在看到这组雕塑,那种场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h3> <h3>"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这首歌就是以知青上山下乡到最后返城为题材创作的一首我们老知青最爱唱的歌曲,因为歌词中的内容就是我们当年在农村的真实生活写照。</h3> <h3>面对照片墙上的照片,我们感觉到那时几番磨难又何妨、打拼乃是人生乐、回首当年情激昂!</h3> <h3>这是知青广场边墙上掛滿了的当年知青在农村劳动、生活及参加文体活动的照片。</h3> <h3>重温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h3> <p class="ql-block">这张发黄的黑白照片摄于1976年6月份,是扦友叶崇富用海鸥120双镜头相机帮我和爱人拍下来的生活照片,从照片中的摆拍造型可以看到十年文革时期我们知青在拍照时也不忘突出政治。</p> <h3>当年女知青们都留着长辩子</h3> <h3>参观知青博物馆观看前言部分介绍</h3> <h3>在农村扦队的岁月里我也有过理想但也有过迷茫······。</h3> <h3>这些都是知青们用过的简陋家杂和农具</h3> <h3>在知青家里喝碗白开水</h3> <h3>博物馆里展出的农具及劳动工具</h3> <p class="ql-block">当年就是这样在农田里播种、扦秧、耘田直到稻谷成熟收割周而复始的干活</p> <h3>这个叫"风柜"也叫风谷机,在晒谷场上把晒干了的稻谷倒进风柜里面然后用手摇动,将干瘪的谷子扇掉后,把饱滿的谷粒装进箩筐后收入粮仑,并上交公粮给国家。</h3> <h3>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缝纫机补衣服和写日记</h3> <h3>那个年代能有辆自行车就不错了,知青们去赶集往往会搭个扦友坐在后面</h3> <h3>知青中当拖拉机手的也大有人在</h3> <h3>知青园里知青吹口琴的雕像,想当年我们知青在农村白天繁重的劳动,晚上又要在生产队里开会参加学毛著、读"老三篇"或者教农民唱语录歌和红歌,这就是业余文化生活,一个月也只能看一两场电影,但要点着火把或打着手电筒走几公里山路到村部坐在球场上看,我也买有"国光牌"口琴劳动之余从口袋里拿出来吹呢!</h3> <h3>我今年十月份回老家整理旧照片时,无意中发现这张非常陈旧的黑白照片,也是扦友叶崇富用海鸥135相机拍下我拉小提琴的照片。</h3> <h3>知青大联欢演出剧照</h3> <h3>宣传画下重温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h3> <h3>知青屋前再叙我们的友谊必定经久绵长!</h3> <h3>再忆我们的青春也增有过靓丽的芳华</h3> <h3>那个年代能坐着手扶拖拉机去赶集是件很愉快的事情了,</h3> <h3>这是知青学毛主席著作的雕像</h3> <h3>知青们用过的煤油灯和马灯</h3> <h3>今日重返知青屋,追忆当年扦友情!</h3> <h3>在知青广场中央的知青雕像前留个影</h3> <h3>宣传画中的照片我们是那么的熟悉</h3> <p>人们都说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p><p>可我们生命中最美丽的芳华,</p><p>属于激情燃烧的岁月,</p><p>属于魂牵梦绕的广阔天地!</p> <h3>拖拉机前合个影</h3> <h3>当年也有招工、参军以及选送上大学,但条件是家庭成份及政治面貌必须根正苗红,能有机会离开农村的知青都会在坐船前在码头上与送别的兄弟姐妹们说声再见!</h3> <h3>5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已成为历史,50年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成为回忆。但是,这场在50年前席卷整个中国大地的上山下乡运动,不仅影响了2千多万知识青年的一生,而且冲击了这2千多万知青的父母、家庭、学校,可以说在中国历史的平面上轧出了深深的轨迹,永不磨灭。其中蕴涵着多少辛酸、多少血泪,也只有我们老三届这一代知青才能体会得到。因而,知青!一个永远不会忘记的名字!</h3> <p class="ql-block">人生苦短,我们知青一代把自己的花样年华奉献给了祖国,往事不堪回首,这是我们共和国五零后一代人的记忆,而今我们都古稀而至,退休多年,在大家颐养天年之时,期盼安稳平安,祝愿″知青"朋友们健康愉快!让我们在闲暇的时光里,回忆往事------,但愿各位美好晚年,平安顺利!</p> <h3>最后向提供当年珍贵照片的扦友们表示感谢!个别照片来自网络、向作者致敬!</h3>

知青

照片

当年

我们

上山下乡

扦友

知识青年

岁月

青城

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