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勇闯丙察察</h3><h3> 因为是从成都出发,所以我们是反向穿越丙察察线。既察隅—察瓦龙—丙中洛。然后又从丙中洛到独龙江,再回到贡山县。</h3><h3></h3><h3> 丙察察线全长约305公里,是进藏路线中最为艰险、风景也最优美原始的路线。它能让你体验穿越于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极致感受。有人认为从318川藏线进藏,身体下了地狱,眼睛上了天堂,那么丙察察就是地狱中的地狱,天堂中的天堂。</h3><h3> 丙察察沿线基本概括了西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经典要素——陡峭的怒江峡谷、贫瘠的干热河谷、茂盛的森林、壮观的冰川雪山和多民族的风土人情,无一不使其成为热爱西藏人们的向往之地。</h3><h3> 300多公里的路程,几乎一半以上是砂石路面的山地重丘乡土公路,一部分主体路基是曾经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通道,穿行在山岭、悬崖、江河和峡谷之中,——沙砾、坑洼、乱石、塌方、流沙和滚石路段,各种复杂恶劣的路况几乎遍布全程。丙察察公路之所以能够被冠以“最难进藏线路”的称号,主要是由于其半悬崖、半峭壁的路况所决定的。</h3><h3><br></h3><h3><br></h3> <h3> 地处中印边境的察隅县城,虽然小,但很是热闹。街道不宽,但酒店、餐馆、超市、药店、通讯器材店等一应俱全。</h3> <h3>察隅—察瓦龙(察察线)</h3><h3> 就要出发了,祝我们旅途一切顺利!从察隅县城到察瓦龙乡,要翻越三座4500米以上的雪山垭口,要经过高山牧场、原始森林。察察线地处中缅中印边境地区横断山脉的腹地深处,夹在喜马拉雅山与横断山脉挤压的结合部。一路如阿尔卑斯山般美丽的高山牧场、垂直分布的原始森林、积雪融泉的深涧溪流,以及秋阳照耀下的漫山彩叶,都在诉说着一种自然原始之美。</h3><h3> </h3> <h3> 离开察隅县城后,先沿201省道向东南形式17公里,然后拐上205公里的无名道路。用高德地图导航驾车模式是找不到这条路的,只能沿着骑行模式给出的路线前进,途中还经常没有WIFI信号,不过我们都提前下载了离线地图和导航,所以这点困难并没有难住我们。</h3> <h3>深山沟里的小村庄</h3> <h3>岔路口去察瓦龙向右</h3> <h3>又见雪山</h3><h3> 从察隅县城到察瓦龙要翻越四座导游图上是三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垭口。</h3> <h3>据正在当地施工的公司人员介绍,10月下旬当地下了一场大雪,公路全部封闭,至今山上的积雪尚未融化。</h3> <h3> 厚厚的云层笼罩着雪山,偶尔会从云层的缝隙里露出一缕阳光。</h3> <h3> 第一座垭口,益秀拉垭口,海拔4706米。</h3> <h3>雪崩路段,观察通过。</h3> <h3> 第二座垭口,昌拉垭口,海拔4498米。</h3> <h3> 现在4000多米的高度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经过这么多天的高海拔生活,大家的高反症状都显著减轻了。</h3> <h3>次旺拉垭口,海拔4505米,紧挨着昌拉垭口。</h3> <h3>公路在雪山之间盘桓而上</h3> <h3>山顶积雪像奔腾的波涛,山下林木茂密郁郁葱葱。</h3> <h3> 雪山下有一个水潭</h3> <h3>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远方的梅里雪山。</h3> <h3> 这棕褐色的岩石像一座巨大的古城堡伫立在高山之巅。</h3> <h3>第三座垭口,雄珠拉垭口,海拔4636米。</h3> <h3> 这条积雪覆盖的蛇形公路可能是原来的老路,现已不再通车。</h3> <h3>雪山啊闪银光</h3><h3>雄鹰啊展翅飞翔</h3><h3>高原风光无限好</h3><h3>叫我怎能不歌唱</h3><h3><br></h3><h3><br></h3> <h3> 翻过雪山,植被变得茂盛起来。沿途不时便可以看到晶莹如玉的雪峰在茂密的森林后面探出头来。</h3> <h3> 终于有一块宽敞的平地,在这里小憩一下。</h3> <h3> 远处一座孤峰突兀地伫立在白云之下,近处干枯的树杆像一只大鸟的头像,山谷中的植被在秋天暖阳的照射下色彩斑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这里充满了神秘和幻想。</h3> <h3> 奔流的怒江,茂密的森林。阳光斜照进了密林,给森林带来了神秘的童话色彩。这里无疑是全路风景指数最高的路段。</h3> <h3>进入怒江大峡谷</h3><h3> 峡谷中壁立千仞,江水汹涌浑厚。道路在峡谷中一路盘旋而下。(图片是网上扒来的)</h3> <h3>怒江大桥</h3><h3> </h3> <h3>岩壁高耸</h3> <h3> 穿出大峡谷,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路边山上的植被由荒芜变得茂密多彩。</h3> <h3> 在藏语里,“察瓦龙”的意思是“炎热的峡谷”。察瓦龙乡境内分布着干旱气候的代表植物——仙人掌,对环境适宜的仙人掌资源储量丰富,多数已长成树状结构,年产仙人果2—3百吨,是项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资源。</h3> <h3>仙人掌果</h3> <h3> 察瓦龙乡地势北高南低、四面环山、高低错落、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怒江由北向南,纵贯该乡。最高海拔为乡境内的梅里雪山6740米,南部河谷地带海拔只有2200米左右,平均海拔2800米左右。察瓦龙乡属喜马拉雅山南脊亚热带气候区,四季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年日照时数为2600小时,无霜期2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2℃,最大冻土深0.25m,极端最低气温-5℃,极端最高气温31℃,年平均降雨量810毫米左右,雨季主要分布在三、四月份和七、八月份。</h3> <h3> 察瓦龙乡是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最后一个乡,位于梅里雪山脚下。北及东北部与昌都地区左贡县相连,东南部与云南省德钦县、贡山县相邻。</h3><h3> 察瓦龙乡是丙察察公路的中点;也是重要交通节点,察(察瓦龙乡)贡(贡山县秋那桶村)公路、察(察隅县城)察(察瓦龙乡)公路、察(察瓦龙乡)左(左贡县)公路在此交汇。</h3> <h3> 察瓦龙乡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辖乡,距县城230千米,乡政府驻扎那村。</h3><h3> 现在的察瓦龙,街道整洁,临街有许多酒店、餐馆、超市,有汽车修理厂,中石油在这里设了加油站。我们入住的新世纪大酒店,房间宽敞明亮,热水充足,楼上有洗衣机供客人免费使用,非常方便。</h3> <h3> 马帮之乡</h3> <h3>察瓦龙乡中心小学</h3> <h3>察瓦龙—丙中洛(丙察线)</h3><h3> 丙察线原是一条链连接云南省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的丙中洛乡和西藏察隅县瓦龙乡的原始进藏路线,道路沿线依旧保持着茶马古道的原型,路况及其艰难复杂,却因其沿线极致壮美的景色、神秘的多民族融合的文化而吸引诸多探险者。</h3><h3> 丙察线约50多公里在西藏察隅县境内,30多公里属于云南丙中洛乡。这段路不是路面坑洼,就是飞沙走石,要不然就是傍山险路、水浸路段、乱石路段。</h3><h3> 无常的气象条件,以及封路修路,都让这条路全年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通行周期。过去的人,通常依靠在落脚的旅馆或营地打听各种小道消息,来判断第二天的路况。现在网络时代,出发前一个月就可查到天气、交通等相关信息。和路途中的种种不确定相比,泥泞陷车、连续弹坑、碎石打滑、转向死角、艰难地错车——这类可预见的挑战,反而显得正常。丙察察的“不确定性”,才是对穿越者的越野经验和心理的真正考验。</h3> <h3>大流沙</h3><h3> 从察瓦龙出发没多久,远远就看到左前方山壁上一片巨大的灰白色砂石瀑布,这就是传说中美丽又危险致命的“大流沙”,丙察察线上最为著名的死亡路段。</h3><h3> 大流沙高约3500米,宽约1000米,又称飞沙坡、滚石坡、石瀑。山体岩壁裸露,一堵巨大的滚石流,犹如瀑布一泻而下,直插江底,惊险路段不过200米长。大流沙实际上是一种常年的地质灾害,稍有风吹草动,大大小小的石块就会从坡顶沿着扇面飞滚下来,少则数百,多则整个滑坡。通过时绝对不得鸣笛,绝对不得大声呼喊,绝对不能停车拍照,要迅速通过。</h3><h3> 每天下午5点至晚上7点,是这里风沙最大的时候。相对安全的方法是在中午以前到达通过。我们也是出于安全考虑,放弃了游玩甲应村的打算,赶在上午顺利通过了大流沙路段。<br></h3> <h3> 回过头来,再看看刚刚通过的大流沙。</h3> <h3> 离开察瓦龙,沿怒江左岸山腰上的悬崖公路行驶,路边多滑坡滚石,景色就是两侧的高山夹一条奔腾的怒江,山上的植被较少。</h3> <h3>怒江又一大拐弯</h3> <h3>看看这烂路,满地碎石,车辆一过暴土飞扬。</h3> <h3>悬在头顶的嶙峋怪石</h3> <h3>鸡爪骨隧道,隧道外悬崖边就是原来的老路。</h3> <h3>原来老路的路面</h3> <h3> 出鸡爪骨隧道,见到了丙察察的另一个网红景点“老虎嘴”。老虎嘴,因悬崖像张开的虎口而得名,上面是峭壁悬崖,下面是奔流的怒江,让人胆战心惊。</h3> <h3> 我们要等对面的车通过老虎嘴后才能过去。</h3> <h3>巨石与人</h3> <h3>回头望</h3> <h3> 西藏和云南交界处。目前西藏仍不对单个外国人开放。</h3><h3> 从这里就进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了。</h3> <h3>玛尼堆就是这样一点点堆砌起来的</h3> <h3> 秋那桶,距丙中洛17公里,北面即是西藏的察瓦龙。秋那桶也是个很小的山村,房子是典型的怒族格调。</h3> <h3>七三客栈</h3><h3> 秋那桶村庄散落在山坡上,车子可一直开上去,停在七三客栈与天主教堂旁的空地上。这里远离尘埃,房子和民风还保持得很原味和纯朴,怒江大峡谷最深处就位于在秋那桶村一带,深达3500米,被称为“东方大峡谷”。峡谷幽静深邃,怒江奔腾咆哮,令人震撼。秋那桶是当年茶马古道上的一个歇脚点,如今则是沿怒江进入西藏过程中,云南境内的最后一站。</h3> <h3> 这里是怒族聚居地,当地的房屋最具怒族特色,就地取材,全木头房子,房顶不是瓦片,而是用石板盖起来的。房子一般分两层,下层喂养牲畜,上层住人。</h3> <h3> 在怒江,凡称为“桶”的,是怒族、傈僳族聚居地,凡称为“当”的,是独龙族聚居地,称为“洛”的,则是藏族聚居地。怒族、傈僳族、藏族等民族散居在方圆十多公里的山中,他们繁衍生息了几百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朴的农耕生活。</h3> <h3> 在秋那桶,有一座天主教堂,逢周日,教堂的钟声响起,怒族、傈僳族、藏族的村民,说着不同语言一同步入教堂,双手合十,诵经。十九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们就跨过重洋翻山越岭,来到怒江沿岸建教堂、讲教义,甚至传授农作物的耕作方法。因此,这里的少数民族大多信教。令我没想到的是,这里几乎每个村寨都有教堂。由于怒江的阻隔,两岸的宗教信仰稍有区别,基本上是东岸信奉基督教、西岸信奉天主教。</h3> <h3>茶马古道</h3><h3> 丙中洛境内的茶马古道是目前世上唯一还“活着”的茶马古道。今天的云南,茶马古道早已被现代交通工具和道路所取代,唯有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茶马古道上,左侧是与江水形成落差40米的峭壁悬崖,右侧是奔流不息的怒江,中间是一米多宽的小路,从山体中穿凿而过,仅容两人交汇。</h3> <h3> 隔江相望,茶马古道就像高山上的一道裂缝。真不知道,当年先人们是怎么凿出这道缝隙来的?</h3> <h3>雾里村</h3><h3> 这是一个距丙中洛约10公里处的小村子,旅行者常用“瑞士田园风光”来形容她。雾里村是丙中洛田园风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村寨,几乎公路的每个拐角都隐藏着令人惊喜的风景,美得让人窒息。</h3> <h3>怒江石门关</h3><h3> 位于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镇,是怒江北与西藏茶马古道上的必经通道,左侧为碧罗雪山,右侧为高黎贡山。怒江从石门关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石门关气势磅礴,雄奇壮观。</h3> <h3>怒江第一湾</h3><h3> 怒江流经丙中洛时,由于王箐大悬岩绝壁的阻隔,江水的流向从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300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半圆形大湾,为怒江第一湾。湾中心有一个村子叫坎桶村,这里江面海拔1710余米,气势磅礴,湾上怒江台地平坦开阔,高出怒江500米,构成三面环水的半岛状小平原。</h3> <h3>丙中洛重丁教堂</h3><h3> 十九世纪末,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任安守从康定取道盐井,抵西藏察隅县的察瓦龙地区和贡山地区传教。第一个天主教堂建在白汉洛村, 1905年的“白汉洛教案”后,利用满清政府赔偿的银两,任安守又在秋那桶村盖了一座新教堂。但是最漂亮的,还是1935年在丙中洛乡山脚下建成的的重丁教堂。重丁教堂在“文革”期间被毁,1996年在原址上重建,规模远小于过去的大教堂。如今天主教在丙中洛已经成为了超越藏传佛教和其他本土原始宗教的第一大教。</h3><h3> 基督教、天主教、原始宗教与藏传佛教为一体的民间宗教等众多宗教与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丙中洛和谐并存。丙中洛普化寺就是当地唯一一座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寺院,始建于五百多年前。</h3> <h3>丙中洛</h3><h3> 这里是丙察察线的起点,也是我们川藏滇之旅的重要节点。鬼使神差,竟然没有在此驻足,深入体验她的美妙,丙察察之旅好像有点虎头蛇尾似的就结束了。只好从网上扒了一张照片来充数,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来。</h3> <h3>探秘独龙江</h3><h3> 独龙江乡,地处中缅边境地区的滇藏结合部,在云南的最西北角,是全国人口最少(不足6000人)民族之一的独龙族唯一聚居地。由于长期封闭与世隔绝,被誉为“云南旅游的最后一片原始秘境”。从丙中洛向西,走独(龙江)贡(山)公路,穿越高黎贡山,就可到达独龙江乡。</h3><h3> 当我们准备探秘独龙江时,上网一查,才知道从2017年起封闭改造两年的独龙江,在我们即将造访的一个月前刚刚重新对外开放,再次为世人揭开了她的神秘面纱。不由得感叹自己的运气太好了😄<br></h3><h3> 友情提示:虽然独龙江景区现已开放,但独龙江的旅游接待能力和生态承载力有限,现对进入独龙江乡的游客进行每天500人的预约限流,可以提前在网上预约。不过我们去时已是淡季,只需要在黑娃底检查站登记就可以了。</h3> <h3>独龙江东岸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西岸是海拔4000多米的担当力卡山,独龙江自北向南从两山之间穿过。这里崇山峻岭、峡谷陡峭,居住着鲜为人知的独龙族。</h3> <h3>高黎贡山风光</h3><h3> 这里名为“迪莫帕”,(傈僳语:老五的领地)。在此驻足回眸,盘山公路犹如怒江峡谷的脉络,穿过高黎贡山的臂膀通向独龙江流域。凝眸远眺,群山似浪,一波接一波,从滇西北滚过。谷底的普拉河,躺下是水,站起来是山。看山寨,云里雾里,安详静坐柔软的时光里。</h3> <h3>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中的高山峡谷针阔混交林。贡山县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系统独特,以原始、古朴、天然著称。针阔混交林景色迷人,铁杉、云杉、青冈、箭竹、杜鹃,每到秋季都会出现“遍染秋山遍地红”的奇观。</h3> <h3>神树桩</h3><h3> 山间的云,像一匹匹奔腾的野马,驮着行人的思绪,向西到独龙江,向东到怒江,而眼前直指天空的老树就是拴马的桩子。至此,让疲惫栖息一片阔叶,缓缓吸收一缕不带尘埃的阳光,或是一丝纯净的杜鹃雨。在不同的季节,邂逅一朵山花、一声鸟鸣、一片红叶、一朵雪花,仿若尘世之外的场景。</h3> <h3> 青山是我的不动产,绿树是我的储蓄,而潺潺流水便是所产生的利息。</h3><h3></h3><h3> 独龙江乡是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辖乡。境内主要河流独龙江由北向南从中部穿境而过,独龙江东岸是海拔5000多米的高黎贡山,西岸是海拔4000多米的担当力卡山,全乡地势呈“二山夹一江”的地貌,由此形成了独龙江大峡谷奇观。</h3> <h3>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h3><h3> 独龙江公路从贡山县城到独龙江乡孔当村,全长96.2公里。建成于1999年,独龙江乡终于有了第一条通往山外的简易公路。然而因为高黎贡山大雪封山,这条公路每年只能在夏季和秋季通车半年。 2014年4月,全长6.68公里的独龙江隧道通车,从此独龙江乡彻底结束了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期不能通车的历史。</h3> <h3> 穿过海拔3200米、全长6.68公里的独龙江隧道,世外桃源般的神秘独龙江就呈现在你面前。然而,出隧道之后,就是下山的公路,一个弯道连着一个弯道,越往下走公路越是狭窄艰险,要想超车十分困难,还要避让对方的车辆,稍不留神,就会出事故。不是老司机千万别来挑战哟!</h3> <h3>刚刚修好的盘山公路</h3><h3> 不管是之前的简易独龙江公路还是改建后的独龙江隧道,这条路都很惊险,必须要司机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有人统计,在独龙江公路中有一段23公里的路,足足有400个转弯。</h3> <h3> 维护公路的小帅哥提醒我们,前方在修路,注意安全。</h3> <h3>独龙江乡政府所在地为孔当村。</h3> <h3>座落在独龙江边上的孔当村</h3> <h3>孔当村的街道虽然狭窄,但有多家酒店客栈,餐馆、超市等一应俱全。</h3> <h3> 橘色的楼房,房檐和墙头上铺设的茅草,墙面上镶嵌的牛头装饰,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h3> <h3> 车辆全部停放在道路的一侧(分不清方向,应该是东侧吧),街道显得整齐干净。</h3> <h3> 独龙江乡的孩子们享受从学前班到高中的十四年免费教育。</h3> <h3>富民政策真正好,心怀党恩忘不了。</h3> <h3>独龙江西岸的寨子</h3> <h3> 妇女纹面是独龙族奇异的习俗,妇女纹面是独龙族奇异的习俗,这一习由来已久,其起源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迷。纹面的过程相当痛苦,纹面时,少女先洗脸后直卧躺于地,一妇女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再用一根荆棘上的硬刺依图案刺戳破脸庞,然后用锅烟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纹,让其渗入皮下。脸上血管神经丰富,一周左右,红肿消失,所纹图案终生不退。</h3> <h3> 现在,怒江独龙族纹面女的传统已经失传,目前仅剩下36名纹面女。据当地相关领导介绍,以后开发独龙江旅游时,会以“贴画”的形式再现纹面女的风采。</h3> <h3> 独龙江吊桥</h3><h3> 独龙江江面平均宽度40米,东西两岸的人们“隔岸说话听得见,见面握手走三天”。一点也不夸张,有些地方恐怕走上十天,也难握手言欢。而且江水湍急,暗礁横斜,不可能渡船。于是,人们只能靠“溜索”溜过峡谷,维系两岸之间的联络。</h3> <h3> 2012年承建的16座“索改桥”项目已经全面建成。</h3> <h3> 现在的独龙江上修建了多座这样的铁板桥,汽车也可以开过去,但是最好是第一辆车通过后,下一辆再过。</h3> <h3>富有民族特色的水泥桥</h3> <h3> 独龙江发源于西藏察隅县境内,藏语叫“美尔东曲”;南下入云南怒江州贡山县境后称独龙江;进入缅甸克钦邦后名为恩梅开江。恩梅开江与发源于缅甸北部山区的迈立开江在密支那附近汇合,称为伊洛瓦底江。</h3><h3> </h3> <h3> 独龙江河谷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河谷,位于云南省的西北角,境内最高海拔4936米,最低海拔1000米。峡谷中保留着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然而,山重水复,积雪冰封的地理、气候环境使它处在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中。独龙江作为“三江并流”的核心区之一,独立存在于人们所熟知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之外,它位于“三江并流”区域的最西部,被称为“第四江”。</h3> <h3> 独龙江峡谷被专家认定为“野生植物天然博物馆”,是我国原始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独龙江峡谷处在云南西北部与缅甸交界的边境上。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西岸的担当力卡是国境线上的天然屏障。每年10月到来年5月,大雪封闭了雪山垭口,峡谷便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幸运的是,我们在11月上旬到达独龙江,并未遇到大雪封山,只是有些阴雨,简直是运气太好了!</h3> <h3>碧绿如玉的独龙江</h3> <h3>白云像哈达似的挂在山间</h3> <h3>迪雀瀑布</h3><h3> 远眺悬挂在山间的迪雀瀑布,细若游丝。</h3> <h3>一座桥,二户人家,几声鸡鸣。云雾深处,风生水起。</h3><h3>一条江,二张渔网,三丈瀑布。冬去春来,花开花落。</h3> <h3>独龙族的图腾柱</h3><h3> 封闭了两年的独龙江景区于2019年9月30日对外开放了。在高黎贡山和担当力卡山的夹持、屏蔽下,独龙族原始而神秘的习俗和风貌一直保留至今。古朴原始的村庄部落,即将消失的独龙族纹面女,以及原生态的自然风貌......这一切都让独龙江仿佛谜一般的存在着。这一切,我们今天终于见识到了!</h3> <h3> 离开独龙江,我们的318线和丙察察线的自驾之旅就结束了。从成都出发走318川藏线,经西藏然乌湖,南下察隅县,转丙察察线进入云南怒江州丙中洛、独龙江,一路上有惊无险,收获满满!网上有人说,走过318可以吹牛吹一年;走过丙察察可以吹牛一辈子!我们两条路都走过了,此生唯一,标杆性的自驾之旅!骄傲吧!自豪吧!哈哈哈!据说两、三年后,丙察察也将变成柏油路面了。到那时的自驾,还会有今天的惊险和刺激吗?随着更多隧道的贯通,一些美景也将看不到了。所以,有心动的小伙伴们赶快行动吧!</h3><h3> 行程还未结束,演出还将继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