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前门大街之印象

记忆

<h3>今天和大家说说前门大街,相信今天大家都不陌生,很熟悉。前门大街是北京非常著名的商业街。位于京城中轴线,北起前门月亮湾,南至天桥路口,与天桥南大街相连。它的历史可以在百度上很快找到。今天我要和大家说说前门大街的老店....</h3> <h3>我们小时候的北京,那时的前门不是旅游景点,是一个商业街,街道两侧都是商场店铺。胡同里住的都是北京人,那时来前门的大部分都是北京人,和外地赶火车中转的旅客。那会我可没听过北京一日游呢,来前门一定要去的地方就是大栅栏了,每天人挤人,小摊位很多,有些小店铺到现在还开着,就是卖的东西在更换,不变的就是有人在哪喊进来看看。这条街老字号多,卖茶卖鞋的卖布的什么都有,最有意思的是每家饭店都有北京烤鸭,可不是每个店做的都好吃正宗。</h3> <h3>北京前门大街是北京著名的商业街、历史名街,历史悠久,造就了许多这里的中华老字号。那么,北京前门大街老字号有哪些呢?北京前门大街老字号美食餐厅有哪些呢?本文就为你整理了北京前门大街十大老字号,包含了全聚德烤鸭店、都一处烧麦馆、一条龙羊肉馆、北京六必居等北京前门大街的老字号美食,还包含了中国书店、长春堂药店、谦祥益、瑞蚨祥、大北照相馆等北京前门大街其他老字号店铺,其中,全聚德、都一处烧麦、一条龙羊肉馆、谦祥益、北京六必居、瑞蚨祥被授予“中华老字号”,一起来看看吧。</h3> <h3>新的前门大街建起来了,有时间,还会去那走走,吃一下那里各种小吃。</h3><h3>新的前门大街两排的店铺,都已恢复旧貌,老字号的匾额都挂起来。现在的前门大街早已改为步行街,,公交车,小汽车另开避了道路行驶,前门大街也已成为旅游景点!</h3> <h3>每次去北京,其它地方可不去,一定会去前门大街逛逛,不为其它,只为到大栅栏去看看,到鲜鱼口、猪市口、煤市口……去温温老北京的味……</h3> 大北照相馆<div><h3>1921年,大北照相馆在石头胡同开张。开业之初,只有一间门脸的二层楼和四五间平房、三个徒弟,设备也只有一架老式镜箱。周围“八大胡同”的“姑娘们”成了大北初期的主要顾客。据说,大北的门面扩张也和这些“姑娘们”有关。精明的创办者赵雁臣一直想将门脸后的小院买来,扩大营业面积,无奈主人不卖也不走。赵雁臣就在房顶上搭起一个棚子做化妆间,妓女的高跟鞋每天在头顶上踏得噔噔响,房主人又气又恼,终于不堪忍受羞辱而离开。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北的规模和名声已经在北京城内数一数二了。13岁就进大北当学徒的王作宏老人回忆那时大北的客厅,“有100多平方米,瓷砖铺地,四周挨墙放了一排椅子,都是花梨木或紫檀木的”。有人不服气,就在石头胡同的南口开了一家“振大”,结果却未能如愿“镇住大北”。大北的独占鳌头,不只因其经营上的策略,其硬件方面的先进才是根本。至今仍让大北维持“独尊”地位的转机团体照在那时已经开始,赵雁臣不惜重金购买了柯达公司生产的转机设备拍摄团体照。数十年后,柯达公司来大北洽谈业务,震惊于大北所摄团体照的质量,并好奇地问起他们所使用的相机是哪里生产的。大北时任经理回答:“柯达公司,20世纪20年代生产。”直到今天,仍有几架与大北同龄的转机在使用中。<br></h3></div> <h3>都一处烧麦馆,开业于清乾隆三年(1738),创业人姓王,原籍山西。 初为一席棚小酒店,在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赚钱后,于乾隆七年(1742)盖了一间门面的小楼。经营品种有煮小花生、玫瑰枣、马莲肉、晾肉等小菜。</h3><h3>到乾隆十七年,因皇帝赐名,又送一“虎头”匾而出名。同治年间又增添了烧麦,其特点不仅皮薄馅满,而且味道极好。 抗战时期,都一处虽幸免没倒闭,但生意一直不振,直到北京解放,才获新生都一处烧麦馆位于繁华的北京前门大街路东36号,已经有260多年的历史,主营各种烧麦、炸三角、马莲肉和山东风味炒菜。</h3> <h3>都一处烧麦馆最早是以经营烧饼、炸豆腐、烧酒的小铺,俗名“醉葫芦”,因门口挂一破酒葫芦而得名,清乾隆17年(公元1752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深夜回京,到酒铺用餐,因除夕京城仅此一家还未关门。又服务热情而龙颜大悦,于是派太监赐匾取名“都一处”。乾隆赐匾后,很多人都来都一处看匾,生意地甚为兴隆,</h3> <h3>“庆丰包子铺”1948年创建,原地址北京市西单东南角,坐南朝北。起初是一家普通的小饭馆,只因所营包子口味地道,1956年公私合营后,专一经营包子。</h3><h3>1976年正式更名为“庆丰包子铺”,以经营包子、炒肝为主。由于质量上乘,又符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自然成为了北京城百姓认可的著名快餐品牌。</h3> <h3>北京人喜欢庆丰包子的味道,吃了几十年,不变的味道!</h3> <h3>门店外面的铜像向你讲述着庆丰包子的制作</h3> <h3>全聚德,中华著名老字号,被称为“中华第一吃”,创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始人杨寿山,河北省冀县杨家寨人。全聚德在杨寿山的精心经营下,生意蒸蒸日上,为了让生意更加兴隆,杨寿山花重金把在宫廷做御膳挂炉烤鸭姓孙的老师傅请到全聚德,孙师傅对挂炉做了一些改进,烤出的鸭子不仅丰盈饱满、颜色鲜艳,而且皮脆肉嫩、鲜美酥香,为全聚德烤鸭赢得了“京师美馔,莫妙于鸭”的美誉。</h3> <h3>全聚德菜品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国宴。全聚德起始店在北京前门,在北京甚至全国各地都有连锁店。</h3> <h3>东来顺创始人是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1903年,他在东安市场里摆摊出售羊肉杂面和荞麦面切糕,以后又增添了贴饼子和粥。由于生意日渐兴隆,便取“来自京东,一切顺利”的意思,正式挂起东来顺粥摊的招牌。1914年增添了爆、烤、涮羊肉和炒菜,同时更名为东来顺羊肉馆。他想方设法高报酬挖来前门外正阳楼饭庄的一位名厨帮工传艺,使东来顺的羊肉刀工精湛,切出后铺在青花瓷盘里,盘上的花纹透过肉片隐约可见。到三四十年代,东来顺的涮羊肉己驰名京城,三十年代一些帐面记载,每年肉旺季销出的羊肉在五万公斤以上。</h3> <h3>熟悉中国历史,或者爱好古玩收藏,甚至喜欢看清宫剧的人,对鼻烟壶都不会陌生。尤其近年来,这种在清朝时被上至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贩夫走卒在手中把玩的小瓶子,在文玩界大放异彩,逐渐成为收藏和工艺品市场的新秀。</h3> <h3>2014年,益德成闻药制作技艺被纳入国务院颁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益德成也同时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借由中华五千年医药文化,益德成在为鼻烟洗去浮华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开辟出新的篇章。</h3> <h3>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益德成闻药庄”在天津估衣街东头锅店街开起了第一家店,并很快创立了品牌,时有“黄金易得,飞烟难求”的美誉,不仅远销蒙古、东南亚等国,更是被京城贵客当做珍品相赠。</h3> <h3>同升和鞋店始建于1902年,以生产鞋类产品和帽子而闻名。现悬挂在店堂里的玻璃牌是由当时的名人杜宝桢题写的。为祝贺同升和开业铁良亲笔题写了“同心偕力功成和,升功冠戴财源多”巧妙的把同升和三字融于对联之中。</h3> <h3>鲜鱼口,北京著名胡同,东西走向,由前门大街进口一直到东口崇文门大街,一般传说是“门到门,三华里”,是北京民俗市井商业的代表,与前门大街共同构成了老北京南城的标志性传统商业街区。2004年被市政府公布为25片历史文化重点保护区之一。</h3><h3><br></h3> <h3>鲜鱼口有众多老字号,如大众戏院、正明斋饽饽铺和长春堂药店、天兴居、兴华池、便宜坊、都一处、天成斋鞋店,联友照相馆、黑猴百货店和马聚源帽店。</h3> <h3>  当年慈禧去天坛走累了。在这个店铺里休息。</h3> <h3>前门大街是条古老的商业街,现代的步行街.</h3><h3>前门大街从前门到永定门的中轴路,路两旁一字排开八十余家老字号,老字号组成了老北京的记忆,老北京是一个文化传承,丧失了文化,城市就丧失了特点。可惜,现在的前门大街,只有经商,已无老北京特色,丢失了老北京的资源,一味开发商业化,得不赏失,为北京可惜呀</h3> <h3>大栅栏(Dàshílànr),是北京市前门外一条著名的商业街。现也泛指大栅栏街及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在内的一个地片。大栅栏地处古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从东口至西口全长275米。自1420年(明朝永乐十八年)以来,经过500多年的沿革,逐渐发展成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了。</h3> <h3>据清代《钦定令典事例》中记载,雍正七年批准的外城栅栏440座,乾隆十八年批准的内城栅栏1919座,皇城内栏196座。大栅栏原是廊房四条,因为这条胡同的栅栏制作出色,保留长久,而且又大一些,而逐渐为京城所瞩目,所以,大栅栏就成为这条胡同的名称了。老北京有句顺口溜叫“看玩意上天桥,买东西到大栅栏。”“头顶马聚元,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说的都是早年间大栅栏的地位和繁华景象。</h3> <h3>谢馥春指扬州古老的化妆品品牌,“是中国第一家化妆品企业,其历史可追溯到清道光10年(1830),创始人谢宏业取“谢馥春”为店名,“谢”为姓,汉语中有凋零衰败之意,故加“馥春”二字,“馥”字意为馥郁芬芳,并与“复”字谐音,与“春”字相连,既寓回春之意青春永驻。曾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名列“全国300家重点保护品牌”,并于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博会大奖。扬州谢馥春化妆品有限公司,已有177年的历史传承,是中国化妆品业的始祖。成为当时国际化妆品著名品牌和中国化妆品第一品牌。</h3> <h3>祥义号银作局始创于清光绪二十二年,</h3><h3>由宫内太监总管小德张复建.厂址设于大栅栏街一号,是其结交达官贵人,外国领事的聚集地.</h3><h3>其前身系明代二十四衙门之一的[银作局], 掌管皇宫内御用金银器饰, 外交国礼金银器皿的制造.</h3><h3>代表了当时中国在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h3> <h3>祥义号</h3><h3>“祥义号绸缎店”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 (公元1896年),由当时浙江杭州著名丝绸商贾世家冯氏家族传人冯保义联合慈禧太后手下太监总管“小德张”(本名张祥斋)共同创办,迄今逾百年历史。“祥义”二字,取自创办人张祥斋的“祥”字与冯保义的“义”字,寓意“天降祥瑞”、“恪守信义”。</h3><h3>祥义号以丝绸制衣起家,因创办人身份显赫,制衣业务深入清朝内宫。慈禧太后的寿服、宫内自用的宫服和戏服、大臣们的朝服皆经此而做,因做工精美,质量上乘,口口相传,继而京城的达官显贵都汇聚到此定做服装。</h3> <h3>正兴德茶庄创办于1738年(清乾隆三年),至今已有260余年历史,初期名为“正兴号”茶庄,清咸丰七年(1857年)改名为“正兴德茶庄”,因其创始人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故“正兴德”为清真茶庄。1898年(清光绪23年),北京“正兴德茶庄”在邻近回民聚集区—牛街的菜市口开业,因其具有“清真”标志,颇受回族群众欢迎。生意非常兴隆,且成为百多年来京城独一无二的清真老字号茶庄,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正兴德茶庄”选用福建闽北、闽东地区的春茶为原料,精心加工熏窨,制成品质上乘的茉莉花茶,它注重内质不讲究外观,而以汤清色重,杀口耐泡,香味鲜浓为特色。</h3> <h3>沿前门大街往前不远,左侧有一条不太大的步行街,北京人管他叫大栅栏,在北京,特别是老北京人心中,大栅栏并不比前门名气小,太多的记忆与大栅栏有关。</h3> <h3>北京胡同里的百年老店六必居,是北方做酱菜的最有名的地方之一</h3> <h3>六必居酱园店设在北京,相传创自明朝中叶,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相传是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六必居原是山西临汾西社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专卖柴米油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 六必居最出名的是它的酱菜,它也是北京酱园中历史最久、声誉最显著的一家。</h3> <h3>马聚源是以售帽为主的店铺,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是一家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它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至今已有185年的历史,在清末民初时北京城曾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用以向别人炫富,可见马聚源的帽子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它生产的帽子,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品种齐全、花色繁多而着称于世。</h3> <h3>瑞蚨祥是位于北京的绸布店。(清朝光绪19年)1893年开业,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为旧京城“八大祥”之首。北京城流传多年的歌谣“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是对瑞蚨祥名满京城的生动写照。“瑞蚨祥”——高级定制的中国领导品。</h3><h3>瑞蚨祥创始人是孟传珊(字鸿升),是孟子的后裔,济南府章丘县旧军镇人。他以经营土布开始,字号为万蚨祥。就到上海、青岛、天津等地设立连锁店,经营规模逐渐扩大,经营品种也日益增多,增加了绫罗绸缎、皮货等高档商品。</h3> <h3>“内联升”始建于公元 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始人赵廷--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京城一家制鞋作坊学做鞋,由于悟性极高,很快便学得一身好手艺。在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人脉和一定的管理经验后,赵廷决定自立门户。很快,在京城一位人称“丁大将军”的贵人的万两白银入股资助下,资助赵廷创办内联升靴鞋店。<br></h3><h3>慧眼独具的赵廷分析了当时京城制鞋业的状况,认为京城缺少专业制作朝靴的鞋店,于是决定办一家朝靴店。打坐轿人的主意,利用人脉关系,为皇亲国戚、朝廷文武百官制作朝靴。</h3> <h3>古香古色的商业文化老街大栅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h3><h3>整个一条街都遍布着上百年的商贸和老字号店铺。是老北京人衣食住行的缩影,今天也是热闹非凡。</h3> <h3>1876年当时年仅25岁的瑞蚨祥掌门人孟雒川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大栅栏,在清光绪初年,由孟觐侯在前门外鲜鱼口内抄手胡同租房设庄,批发大捻布。清光绪十九年(1893)以后,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孟觐侯向孟洛川建议,开设布店,孟洛川出资八万两银在大栅栏买到铺面房,成立北京瑞蚨祥绸布店。</h3><h3>到清末民国初年,瑞蚨祥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拥有五个字号,即东鸿记茶庄,瑞蚨祥总店 (也称东号),鸿记皮货店,西鸿记茶庄,西鸿记绸布庙(也称西号),均位于大栅栏街内。</h3> <h3>走进百年老店同仁堂</h3><h3>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从清康熙年间的一家小药房,到今天扬名海内外的现代中医药集团,同仁堂经历了300多年风雨,在人们心中铸造了一块“金字招牌”。 目前,同仁堂商标已经在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海外员工本地化比例超过90%。</h3> <h3>大栅栏还是驰名中外的同仁堂老药铺的发祥地,在药铺门前安静的卧着两个石兽,看起来威武又气派,好像在保卫着整个药铺堂,药铺由三层中式楼门面组成,古朴又庄严的装修仿佛穿越到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散发出淡淡的药香味儿。</h3> <h3>同升和鞋店坐落在前门大栅栏大街,店面不大,但却经历不凡。说起“同升和”这三个字还颇有来历,据考证,它取自最初开业时,一位友人赠给老掌柜莫荫萱的一副对联“同心协力功成和,升官冠戴财源多”,取其中“同升和”三个字,喻意为“同心协心,和气生财”。同升和的起源不是北京,而是天津。1902年,莫荫萱在天津办起了一家制帽作坊,因经营有方,积累不断扩大,1912年在天津繁华的估衣街买了门面房,形成了前店后厂,自产自销的经营格局。</h3> <h3>“张一元”的创始人姓张,安徽人,清朝光绪年间来北京开办茶庄,因茶好汤清、经营有方,因而一举扬名。“张一元”的“一元”有不少讲头,有的人说它来自最初的“张玉元”茶店,有的人说它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还有的人说它是“一块钱一包茶”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吧,这张一元茶庄算是在老北京人的心中结下了念、扎下了根。</h3> <h3>东来顺 ,中国著名的老字号品牌,创始人是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1903年,他在东安市场里摆摊出售羊肉杂面和荞麦面切糕,以后又增添了贴饼子和粥。由于生意日渐兴隆,便取“来自京东,一切顺利”的意思,正式挂起东来顺粥摊的招牌。1914年增添了爆、烤、涮羊肉和炒菜,同时更名为东来顺羊肉馆。他想方设法高报酬挖来前门外正阳楼饭庄的一位名厨帮工传艺,使东来顺的羊肉刀工精湛,切出后铺在青花瓷盘里, </h3><h3>盘上的花纹透过肉片隐约可见。</h3> <h3>在大栅栏内,看到最多的就是青砖灰瓦的店铺门面,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北京最高老字号。虽然没有后海的小资,也没有三里屯的高端,但是这里拥有我们原汁原味的古老建筑,淳朴的平民味。吃是我们每个人最美的享受,在大栅栏街上有全聚德烤鸭,狗不理包子,京味火烧等多种美食诱惑。</h3> <h3>狗不理食铺门口摆放着两个穿着清朝服饰的人像,一个坐着一个站着手中都托着一个热气腾腾的包子,据店内人员解说,这两个人分别是袁世凯和慈禧。在狗不理包子铺对面有一个瑞蚨祥丝绸店,店铺建筑采用了中西合璧风格,看起来相当气派,店内经营各种上等丝绸,还可以为人们量身定做中式服装,深受各位来客的喜欢。</h3> <h3>前门楼有着老北京太多的情怀,记得小时候去前门,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一定要喝上一碗。又便宜,又解渴。前些年那茶摊儿还在,还是两分钱一碗。夜晚是前门大街最美的时候,在灯光的照耀下前门显得既庄重,又华丽;前门大街近些年重新恢复了历史原貌,街道两侧有很多百年老字号,值得你去品味、探访。</h3> <h3>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21年),位于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前店后厂,很有特色,(时称“稻香村南货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为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是国内著名糕点品牌之一,素有“中药同仁堂,糕饼稻香村”、“糕点泰斗、饼业至尊”之誉。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创始于苏州,后来发展壮大在北京。</h3> <h3>北京市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场,始建于1951年,是北京市首批国营商店之一。他的前身是在“广盛祥布店”、“金城金店”、“裕丰烟铺”、“ 晋鸿裕银号”等四家私营店的旧址上改建的,总面积为1100平方米。1953年被商业部命名为“北京市百货公司第二门市部”。1958年成立大栅栏红旗街,被改名为“北京市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场”。商场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商业部、北京市、区级先进单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后于2001年12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全称是:“北京市大栅栏第一百货有限责任公司”。</h3> <h3>大栅栏是北京一条著名的商业街,地处老北京中心地段,是南中轴路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经过整修恢复了历史风貌。很多老字号又重新搬回到大栅栏。如北京知名的百年老字号''内联升“,”内联升“的布鞋可是老北京的最爱;王麻子剪刀,那可是不折不扣的名牌,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当然”稻香村“的糕点是您一定要品尝的;这条街有很多北京的小吃:老北京炸酱面、褡裢火烧、卤煮、豆汁,我个人特别喜欢老北京炙子烤肉。当然这儿也有一些新派酒吧,供您品酒聊天。</h3> <h3>我认为大栅栏步行街非常适合您来寻找老北京的味道,因为那里有太多老北京人心中抹不掉的记忆。</h3> <h3>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 王麻子剪刀,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响当当的老字号! </h3> <h3>大观楼影城始建于清末时期,1905年,原“大亨轩茶楼”改名为“大观楼影戏园”,是南城最早的固定放映电影场所之一。1905年,任景丰任老板,兼营“丰泰照相馆”、“中西药房”、“木器行”生意,为庆贺京剧艺术大师谭鑫培先生60大寿,二人合作摄制了中国第一部戏剧影片《定军山》,同年在大观楼放映。[4] 《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拍摄、放映的最早的一部民族电影。</h3> <h3>1913年,前门外大栅栏街的“大观楼电影园”更名为“大观楼电影院”,改造重张,正式开业。从此才有了当时北京首家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经营的专业电影院。</h3> <h3>走到大栅栏尽头,是德云社小剧场,走累了可以进去听一场相声,喝点茶水,嗑点儿瓜子儿。</h3> <h3>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小时候家门口的前门楼子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怀;如今长大后每去一次、都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随着北京这些年的环境治理、规划改造,大栅栏也变得越来越好,诸多老子号的回归,国际化的接轨,历史遗迹的复原,让这条百年的老街焕发出新的光彩!</h3> <h3>摄影:无悔</h3><h3>文字:无悔</h3><h3>2019.12.4于北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