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黄巢洞

知行合一

<h3>  青州城西南王坟镇侯王村北有一山曰玄阳山,在山顶有一洞曰黄巢洞。民间传说,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兵败身亡后,其残存的部众曾在此建立据点,高举义旗,坚持斗争。</h3><h3> 黄巢洞,古称郎公山。 明嘉靖《青州府志》记载:“旧传有僧名郎公者,以占侯发随慕容德来青州,尝居此。上有洞,名郎公洞,侧刻石佛像尚存”。<br></h3> <h3> 黄巢为曹州冤句人(山东荷泽),黄巢发动唐末农民起义地点在山东,起义军一开始就转战于整个山东地区,并且一度进军青州南境。</h3><h3> 起初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唐朝将领就是镇守青州的平卢节度使宋威、曾元裕,最后黄巢起义兵败身亡的地点就在山东莱芜境内。</h3> <h3>  山东是黄巢战斗过的地方,而且有许多其历史活动信息与也青州有关,这一些都促使我愿意相信黄巢洞的传说是靠谱的,并且一再让我产生去黄巢洞一探究竟的冲动。</h3> <h3>  在手机导航的指引下,驱车驶进了青州西南连绵的大山,山路渐进渐险,车子开到了侯王村以北就走不动了,不得不停车,带好登山装备物品,徒步前行。</h3><h3> 根据当地干农活的山中村民指引,到达黄巢洞还要翻越两个山头。</h3> <h3>  山路并不陡峭,只是因为没有开发,驴迹小路曲曲折折,荆棘挡道,脚下满是碎石和荒草。</h3><h3> 走入大山,奔向自然,虽寒风扑面,气喘吁吁,享受得依然是无穷的快乐。</h3> <h3>  翻越二座山头后,午后的冬日暖阳下,一座寺庙远远的出现在视野中,这应该就是书中记载的朗公庙。</h3><h3> 玄阳山顶部平坦,视野开阔,一座孤零零的寺庙在瑟瑟荒草中更显得荒凉和落寂。</h3> <h3>  据说朗公庙和玲珑山顶的祠庙,一东一西,灵犀对望,遥相呼应。</h3><h3> 玲珑山我去过,在玄阳山东边,在玲珑山的山顶平台上,现残存有一座瑶台王母宫。</h3> <h3>  寺庙无梁石屋建筑,房顶已塌毁,枯草中横躺着一堆堆乱石,残垣绝壁就象一首凝固的诗,记述着历史的变迁和沧桑。</h3> <h3>  这应该是传说中的赑屃(bìxì),头部没有了。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h3><h3> 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h3> <h3>  可惜其所背碑石已严重损坏,残缺的碑刻倾倒,字迹己腐蚀不清。</h3> <h3>  这个刻在山岩中的小洞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帅旗眼,周边天然平整的岩石地面应当就是点将台了。</h3><h3> 可以想象当年在肃穆的郎公庙前,这里碑石耸立,旌旗飘扬,北风烈烈,沙场秋点兵的壮观景象。</h3> <h3>  在驴友指引下,转至山西边的半山腰,终于找到了黄巢洞。洞口向西,有点隐蔽,很不起眼,右侧有一株桃树。</h3><h3> 因为地处深山,还没有开发,脚下乱石堆立,黄巢洞依然保留着原生态的荒凉和淳朴。</h3> <h3>  这里属于喀斯特丘陵山地,显然黄巢洞在地理上是属于一个小型的喀斯特溶洞。</h3> <h3>  黄巢洞高大约三米,洞内碎石乱七八糟,一片狼籍,显然是被盗挖过的痕迹。</h3> <h3></h3><h3> 据《青州上下五千年》记载,黄巢洞深200余米,分大小10余间,其中第六间最大,传说是黄巢义军余部的会议厅,四层台阶式座位清晰可见。</h3> <h3>  洞里面漆黑一片,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就象萤火虫一样,不起作用,根本看不清洞内的自然景观。</h3><h3> 看来要想深入洞内,仔细研究,需下次带手电筒来了。</h3> <h3>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h3><h3> 这首豪气冲天的千古佳作《咏菊》,就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作品。</h3><h3> </h3> <h3>  公元881年前后,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破唐都长安,建立了大齐政权。</h3><h3> 一个相貌平平、屡次参加科举考试不中的青年,终于将其“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志向变成了现实。</h3> <h3>  站立山顶,呼吸着山中清新的空气,立于凉凉的寒风中远望,晴空万里,松涛阵阵,冬阳下的层层山色分外秀丽。</h3><h3>  探寻古迹,登高望远,让人豪情涌动,心情舒畅。</h3> <h3>  夕阳西下,走向返程,回味古人的远大志向和英雄气概,亦如眼前的连绵群山一样,无边无际,荡气回肠。</h3>